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統編教材·環境生態學

《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統編教材·環境生態學》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1

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統編教材·環境生態學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統編教材·環境生態學
出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2月1日)

叢書名: 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統編教材

平裝: 31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0959245, 9787560959245

條形碼: 9787560959245

尺寸: 25.6 x 18.2 x 1.6 cm

重量: 921 g

內容簡介

《環境生態學》共11章,包括緒論、生物與環境、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與全球生態學、干擾生態學與恢復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系統管理、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前6章是理論生態學部分,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等層次介紹生態學的基本規律與理論;後5章是套用生態學部分,較詳細地論述了生態學基本規律與理論在干擾、退化環境的恢復,生態系統的自然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及生態補償,生態系統管理,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可持續發展中的套用。

《環境生態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等專業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環境問題的產生

1.1.1 環境與環境問題

1.1.2 環境問題的產生

1.1.3 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危害

1.2 環境生態學的產生及發展趨勢

1.2.1 環境生態學的定義

1.2.2 環境生態學的產生

1.2.3 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及其發展趨勢

1.3 環境生態學與生態學及相鄰學科的關係

1.3.1 生態學

1.3.2 環境科學

1.3.3 其他相關學科

思考與練習題

第2章 生物與環境

2.1 環境因子與生態因子

2.1.1 環境與環境因子

2.1.2 生態因子

2.1.3 生態因子的類型

2.2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2.2.1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

2.2.2 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限度

2.2.3 生命系統的穩態特性

2.2.4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3 生態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2.3.1 光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2.3.2 溫度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2.3.3 水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2.3.4 土壤因子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2.3.5 風對生物的影響

2.3.6 生物因子對生物的影響

思考與練習題

第3章 種群生態學

3.1 種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3.1.1 種群的概念

3.1.2種群的基本特徵

3.2 種群的動態

3.2.1 種群的統計特徵

3.2.2 種群增長模型

3.2.3 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

3.2.4 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

3.2.5 種群的調節

3.2.6 種群適應對策

3.3 種群關係

3.3.1種內關係

3.3.2 種間關係

思考與練習題

第4章 群落生態學

4.1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4.1.1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研究內容

4.1.2 群落的基本特徵

4.2 群落的組成

4.2.1 群落組成的性質分析

4.2.2 群落物種組成的數量特徵

4.2.3 種間關聯

4.3 群落的結構

4.3.1 群落的結構要素

4.3.2 群落的垂直結構

4.3.3 群落的水平格局

4.3.4 群落的時間格局

4.3.5 群落的交錯區和邊緣效應

4.3.6 影響群落組成和結構的因素

4.4 群落的演替

4.4.1 群落演替的概念

4.4.2 群落的形成及發育

4.4.3 群落演替的類型

4.4.4 群落演替的理論

4.4.5 有機體論和個體論的兩種演替觀

思考與練習題

第5章 生態系統生態學

5.1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基本特徵

5.1.1 生態系統的概念

5.1 I2生態系統概念的發展

5.1.3 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

5.2 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

5.2.1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5.2.2 生態系統的結構

5.3 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

5.3.1 初級生產

5.3.2次級生產

5.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5.4.1 生態系統能量傳遞的熱力學定律

5.4.2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

5.4.3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的特點

5.4.4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分解與能量循環

5.5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5.5.1 物質循環的概念及特點

5.5.2 水循環

5.5.3 碳循環

5.5.4 氮循環

5.5.5磷循環

5.5.6硫循環

5.5.7 有毒有害物質的循環

5.6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5.6.1 信息與信息量

5.6.2 信息及其傳遞

5.7 生態系統的平衡及自我調節

5.7.1 生態平衡的概念

5.7.2 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

5.8 生物圈主要生態系統

5.8.1 森林生態系統

5.8.2 草原生態系統

5.8.3河流生態系統

5.8.4湖泊生態系統

5.8.5 濕地生態系統

5.8.6 海洋生態系統

5.8.7 城市生態系統

思考與練習題

第6章 景觀生態學與全球生態學

6.1 景觀生態學

6.1.1 景觀和景觀生態學

6.1.2 景觀結構

6.1.3 景觀生態過程

6.1.4 景觀動態變化

6.1.5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6.1.6 景觀生態學的套用

6.2 全球變化與全球生態學

6.2.1 全球變化

6.2.2 全球生態學

6.2.3 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6.2.4 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

思考與練習題

第7章 干擾生態學與恢復生態學

7.1 干擾及其生態學意義

7.1.1 干擾的定義、類型及性質

7.1.2 干擾的生態學意義

7.2 人為干擾的主要形式

7.2.1 傳統勞作方式對生態系統的干擾

7.2.2 環境污染

7.2.3 不斷出現的新干擾形式

7.3 退化生態系統的定義、成因、類型和特徵

7.3.1 退化生態系統的定義

7.3.2 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

7.3.3 退化生態系統的類型

7.3.4 退化生態系統的特徵

7.4 中國的脆弱生態系統

7.5 恢復生態學的概念與基本理論

7.5.1 生態恢復的定義

7.5.2 生態恢復後的特徵

7.5.3 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7.5.4 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7.5.5 恢復生態學的基本理論

7.6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

7.6.1 生態恢復的目標

7.6.2 生態恢復的基本原則

7.6.3 生態恢復成功的標準

7.6.4 生態恢復的技術方法

7.6.5 生態恢復與重建的一般操作程式

7.6.6 生態恢復的時間

7.6.7 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實踐

思考與練習題

第8章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8.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研究現狀

8.1.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

8.1.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現狀

8.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類

8.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評價方法

……

第9章 生態系統管理

第10章 環境污染物及其生態效應

第11章 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圖書信息2

書名:環境生態學(高等學校環境類教材)

書號:9787302281139

作者:曲向榮,劉寶勇,王新,黃麗榮,李輝,王斯坦,邱素芬,解宏端

定價:42元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在闡述環境生態學的概念及學科任務的基礎上,簡明扼要地論述了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生物種群與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的基本理論,深入分析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與生物的生態關係及對其進行修復與重建的理論和方法,充分強調了生態監測與評價、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等內容。

本書內容豐富,注重生態學理論與實際套用的結合,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農學、林業與園林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環境生態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生態、環保、農林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的參考書。

前言

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治理受污染和破壞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學。

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對環境生態學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之後,以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主要特徵的環境問題,呈現出形勢繼續嚴峻的態勢,如何從生態學的視野來認識、研究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環境生態學的基本任務。近年來,環境生態學呈現出技術治理與加強管理相結合解決環境問題的趨勢;政府主導、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推動、公眾參與的格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實施的基本策略。因此,教材的知識體系和內容組合必須體現時代的要求和學科的發展。

本書匯集了環境生態學領域最新的教學與科研成果,力求使環境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套用技術以及管理知識能夠融合,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趨勢,構建培養相關專業複合型人才的知識體系。

全書共分9章,主要內容包括環境生態學的產生與發展,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學科任務和研究方法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係,主要環境因子的生態作用,生物種群與群落的概念及相關的知識體系,生態系統的概念、結構與功能和世界上主要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環境污染與生態修復、生態破壞及其修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方法,生態監測與評價,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等。

本書由曲向榮任主編,劉寶勇、王新、黃麗榮任副主編,具體編寫分工為: 第1、2、5、8、9章由曲向榮編寫,第3章由黃麗榮編寫,第4章由王新編寫,第6章由劉寶勇編寫,第7章由李輝、王斯坦、邱素芬、解宏端編寫。全書由曲向榮統稿。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農學、林業與園林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環境生態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生態、環保、農林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的參考書。

在編寫過程中引用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大量的最新成果與資料,在此向這些專家、學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2011年12月

目錄

第1章 緒論1

1.1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環境問題的產生及演變1

1.1.1 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2

1.1.2 當今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危害5

1.2 環境生態學的誕生及學科發展10

1.2.1 環境生態學的定義10

1.2.2 環境生態學的發展11

1.2.3 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14

1.3 環境生態學與相關學科18

1.3.1 環境生態學與生態學19

1.3.2 環境生態學與環境科學22

1.3.3 環境生態學與其他相關學科26

複習和思考28

第2章 生物與環境29

2.1 地球上的生物29

2.1.1 生物的多樣性29

2.1.2 生物的統一性31

2.2 環境的概念及其類型32

2.2.1 環境的概念32

2.2.2 環境的類型33

2.2.3 環境的基本特徵37

2.3 主要環境因子的生態作用38

2.3.1 環境因子的分類38

2.3.2 光因子的生態作用39

2.3.3 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45

2.3.4 水因子的生態作用49

2.3.5 土壤因子的生態作用542.3.6 環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規律61

複習和思考66

第3章 生物種群與群落67

3.1 生物種群67

3.1.1 種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徵67

3.1.2 種群的動態71

3.2 種間關係76

3.2.1 正相互作用76

3.2.2 負相互作用77

環境生態學目錄3.3 生物群落83

3.3.1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徵83

3.3.2 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84

3.3.3 生物群落的結構 86

3.3.4 生物群落的基本類型92

3.3.5 生物群落的演替94

複習和思考102

第4章 生態系統103

4.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基本特徵103

4.1.1 生態系統的概念103

4.1.2 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103

4.2 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105

4.2.1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105

4.2.2 生態系統的結構107

4.3 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112

4.3.1 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112

4.3.2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117

4.3.3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21

4.3.4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130

4.4 生態系統的平衡及自我調節133

4.4.1 生態平衡的概念133

4.4.2 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133

4.4.3 生態平衡的破壞134

4.5 世界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及特點136

4.5.1 森林生態系統137

4.5.2 草原生態系統139

4.5.3 河流生態系統140

4.5.4 湖泊生態系統141

4.5.5 濕地生態系統143

4.5.6 海洋生態系統144

4.5.7 農田生態系統146

複習和思考148

第5章 環境污染與生態修復149

5.1 大氣污染與生態修復149

5.1.1 大氣污染的定義及其污染物和危害149

5.1.2 大氣污染的生態修復154

5.2 水體污染與生態修復159

5.2.1 水體污染的定義及其污染物和危害160

5.2.2 水體污染的生態修復165

5.3 土壤污染與生態修復189

5.3.1 土壤污染的定義及其污染物和危害189

5.3.2 土壤污染的生態修復196

複習和思考217

第6章 生態破壞及其修復與重建219

6.1 生態破壞的原因及類型219

6.1.1 生態破壞的原因219

6.1.2 生態破壞的類型222

6.2 植被破壞對生物的影響227

6.2.1 植被破壞對植物的影響227

6.2.2 植被破壞對動物的影響228

6.2.3 植被破壞對微生物的影響228

6.2.4 植被破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29

6.3 土壤退化對生物的影響230

6.3.1 土壤退化對植物的影響230

6.3.2 土壤退化對動物的影響231

6.3.3 土壤退化對微生物的影響232

6.4 生態破壞的修復與重建232

6.4.1 生態修復與重建的理論基礎和過程方法233

6.4.2 植被破壞的生態修復與重建238

6.4.3 土壤退化的生態修復與重建245

6.4.4 水域破壞的生態修復與重建254

複習和思考258

第7章 生態監測與評價259

7.1 生態監測259

7.1.1 生態監測概述259

7.1.2 生態監測的理論依據與指標體系263

7.1.3 生態監測的基本方法266

7.2 生態評價273

7.2.1 生態評價概述273

7.2.2 生態評價的標準、範圍和等級276

7.2.3 生態環境調查及現狀評價278

7.2.4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283

7.3 生態風險評價291

7.3.1 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概念291

7.3.2 三種生態風險及其評價方法291

7.3.3 生態風險評價的技術關鍵294

複習和思考295

第8章 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296

8.1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296

8.1.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研究現狀296

8.1.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主要內容301

8.1.3 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價值及其評估305

8.1.4 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價值 315

8.2 生態系統的管理320

8.2.1 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及內涵320

8.2.2 生態系統管理的內容及途徑324

複習和思考335

第9章 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336

9.1 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其內涵336

9.1.1 可持續性思想的由來336

9.1.2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指標體系340

9.2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345

9.2.1 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347

9.2.2 中國21世紀議程349

9.3 環境倫理觀與人類行為方式的轉變352

9.3.1 環境倫理觀對決策者行為的影響352

9.3.2 環境倫理觀對企業家行為的影響354

9.3.3 環境倫理觀對公眾行為的影響356

9.4 生態規劃357

9.4.1 生態規劃的概念和特點357

9.4.2 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原則359

9.4.3 生態規劃的程式與內容360

9.5 循環經濟365

9.5.1 循環經濟的產生365

9.5.2 循環經濟的概念及其技術經濟特徵366

9.5.3 循環經濟的原則367

9.5.4 實施循環經濟的層面369

9.6 生態城市建設374

9.6.1 城市生態系統374

9.6.2 生態城市的特徵378

9.6.3 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和指標體系379

9.6.4 我國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382

複習和思考383

參考文獻3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