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鼻孔亞綱

內鼻孔亞綱

肉鰭亞綱(Sarcopterygii)又稱內鼻孔亞綱(Choanichthyes)。偶鰭呈原鰭型,基部為一多節的中軸骨所支持,外被鱗片,呈肉葉狀(少數呈鞭狀)。泄殖腔位於腹鰭基部中間。通常具內鼻孔。頜為自接型。腸具螺鏇瓣。心臟的動脈圓錐具數列瓣膜。起源於早泥盆紀,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根據加拿大魚類學家J.S.Nelson(1994)提出,將本亞綱上升為綱。稱肉鰭魚綱(Class Sarcopterygii)。

基本信息

內鼻孔亞綱內鼻孔亞綱
分類地位:內鼻孔亞綱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的一個亞綱。形態特徵:本亞綱魚類的口腔內具有內鼻孔;有原鰭型的偶鰭,即偶鰭有發達的肉質的基部,鰭內有分節的基鰭骨支持,外被鱗片,成肉質狀或鞭狀,故又稱肉鰭亞綱。腸內有螺鏇瓣。
主要總目:共有2總目。
1.總鰭總目這是一類出現於泥盆紀的古魚,也是當時數量最大的硬骨魚類。具有中軸骨骼是一條縱行的脊索而不存在椎體、下有一塊喉板、腸內有螺鏇瓣等一系列原始特徵。早期的總鰭魚類都棲居於淡水中,有鰓、鰾和內鼻孔,能在氣候乾燥和水域中周期性缺氧期間用鰾呼吸空氣。同時憑藉肌肉發達的肉葉狀偶鰭支撐魚體爬行。主要代表動物為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中軸骨骼的基礎是尚未骨化得彈性脊索,椎體不存在;偶鰭支持葉的末端圓形,具中軸骨,由4個堅實的軟骨組成,具有側脊條;體鱗菱形或圓形,外層為似琺瑯質的科斯美層;頭下有1對喉板。早期的腔棘魚類棲息於淡水;有鰓、鰾、內鼻孔,能在氣候乾烤和水域中周期性缺氧時用鰾呼吸空氣。同時憑藉肌肉發達的肉葉狀偶鰭支持身體爬行。3個目已滅絕,1個現存目,即腔棘目(Coelacanthiformes)。過去一直認為於中生代末期的白堊紀時完全滅絕,但是1938年12月22日卻在非洲東南沿海哈隆河河口處採到1尾矛尾魚(Latimeriachalumnae),故有“活化石”之稱,此後各地也陸續採到標本。
內鼻孔亞綱內鼻孔亞綱

長期以來,總鰭魚類一直被認為已於中生代末期的白堊幾時完全絕滅,但1938年12月22日卻在非洲東南沿海哈隆河河口水深70米首次捕獲一尾體長1.8米95千克的總鰭魚,並依據其尾形定命為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該標本被保存於東倫敦博物館內。以後又在葛摩斯蘭聯邦共和國葛摩群島附近的海域中陸續捕得150~200尾矛尾魚。這是總鰭魚的孑遺已成為動物界最珍貴的活化石之一。
矛尾魚全長1——2米,重13——80千 克。體被平列的圓鱗而帶金屬藍色;肉葉狀偶鰭的表面覆有鱗片,主要鰭骨與陸生脊椎動物的肢骨極為相似;尾鰭成特殊的三葉式矛頭形。 生活在水深50——550米的海洋中游泳迅捷;齒呈顆粒狀,在口緣形成齒板,肉食性;卵胎生。由於矛尾魚類在適應海洋生活的進化過程中,摒棄了他們遠祖用鰾呼吸的習性,所以鰾已變成充有結締組織和脂肪的兩個囊狀結構,內鼻孔也隨之發生次生性外移而在口腔中消失。
肉鰭亞綱肉鰭亞綱

2.肺魚總目在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的江河裡,生長著一種介於魚類和兩棲類之間的珍奇動物,它叫肺魚。肺魚出現於四萬年前的泥盆紀時期,它身上披著瓦狀的鱗,背鰭、臀鰭和尾鰭都連在一起,並有構造最古老的“原鰭”,所謂原鰭與正常魚鰭不同之處是一個肉柄狀的東西。肺魚的鰾的構造很象肺,可以進行氣體交換,所以有人將肺魚的鰾稱為“原始肺”,肺魚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肺魚還有內鼻孔,它在水中用鰓呼吸,當河水乾涸時,它們能鑽進泥土裡,用“肺”和內鼻孔呼吸。科學家們認為肺魚是自然界中最先嘗試的由水中轉向陸地的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