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恰處於中華“雄雞”的頭冠部。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全稱為“達賚湖珍禽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於1986年建立,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40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湖泊、濕地草原、珍禽及其生態環境系統。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西部,橫跨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和滿洲里市行政區域。北距滿洲里市40公里,南以貝爾湖與蒙古國接壤。

地理坐標:北緯47°45′50″——49°20′20″;東經116°50′10″—118°10′10″。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從二號漁場以西環成吉思汗拴馬樁,經西河口漁場,西部再環西沙坡日吐諾爾直達東廟舊漁閘;南部從藍旗廟以東,陶來圖、根子,包括烏蘭泡;東抵烏爾遜河,並順河往北經甘珠花橋直達新左旗吉蘇木邊界。

保護區由達賚湖水域、貝爾湖(中國部分)、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入湖口、烏蘭諾爾、新達賚湖及其附近草原組成。面積740000公頃。其中:濕地325300公頃;草原408300公頃;沙地6400公頃。

自然環境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的彩霞
達賚湖像一顆晶瑩碩大的明珠鑲嵌在遼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達賚湖與蒙古的界湖一貝爾湖,成為呼倫貝爾草原的象徵。達賚湖已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經過無數次地形地貌變化,發展成為今日水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30億立方米的大湖。

達賚湖是中國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保護區內湖泊、河流與草原相間分布,大面積的蘆葦沼澤為許多珍稀鳥類提供優良的棲息、繁殖場所。因此,達賚湖及其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在中國是十分少見的。
保護區的春天來的很晚,開湖日期最早為4月25日,最遲年份可至5月15日。20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可在一日內全部化開,在風吹浪擊下,還未來得及融化的冰塊,可堆積成幾十米高的“冰山”,場面甚為壯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的夏天,湖面碧波蕩漾,水鳥翩翩;湖岸蘆葦叢生,風吹巢現;湖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夏日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風小雨少,氣候宜人,是多種候鳥的適宜繁殖地。
保護區的秋天,秋高氣爽,蘆葦飄香。湖水中候鳥的食物極為豐盛。
保護區氣候為典型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降水少,晝夜溫差大,而且冬季非常賽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5.2℃,每年10月底冰封湖面,結冰期長達155-193天。

植被資源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草原植被

保護區內植被分區屬歐亞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蒙古高原植物省、蒙古高原東部州。

其中要植被類型有典型草原植被、沙生植被、鹽生草甸、沼澤植被、草甸植被。

植物資源60目212屬405種。

動物資源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古北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地處中溫帶半乾旱草原地帶,水域面積大,有大面積的濕地,沼澤連綿分布,食物豐富,隱蔽條件好,人為干擾相對較少,因此,水域是各類水禽、魚類的天堂;湖周沼澤濕地是眾多珍禽候鳥的棲息佳境。保護區聚集了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各種鶴類、鸛類及猛禽,也成為大洋洲一東北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停歇驛站。

本地區鳥類以夏候鳥為主。在303種鳥類中,其中達賚湖鳥類新記錄90種,呼盟鳥類新記錄24種。已發現的白枕鶴半蹼鷸等9種鳥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烏雕小天鵝等20種鳥被列入中國瀕危鳥類紅皮書。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9種:白鶴、丹頂鶴、白頭鶴、金雕、白肩雕、遺鷗、大鴇、玉帶海雕、黑鸛;

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43種:如:灰鶴、烏雕等。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及其附屬水體的30種魚類,隸屬4目6科。主要經濟魚類有7種:鯉、鯽、紅鰭鮊、蒙古紅鮊、油餐鰷、狗魚、鯰魚。

獸類資源6目13科35種,兩棲爬行類1目2科2種。兩棲、爬行類不論在種類或數量上均貧乏。在整個野生動物區系構成中不占重要位置,在生態群落組成中亦沒有明顯作用。

保護區內除了茫茫無際的典型草原外,還有草甸、沼澤和沙生植被,為黃羊、兔遜、水獺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棲身處。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黃羊

黃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歐亞大陸草原區中部的特有的野生動物。
偶蹄目,牛科。四肢細長,蹄尖形細。僅雄性具角。奔跑迅速,每小時能達90公里左右,不耐渴,常於晨昏間往水源處飲水。好群棲,一群達數千隻。

以各種青草為主要食物,每年5-6月產仔,每胎產2仔。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烏雕

烏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隼形目、鷹科。別名花雕。

雄鳥體長63cm,雌鳥約70cm。體羽暗栗褐色,尾上、尾下覆羽均綴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黃色、爪黑色。
活動於沼澤林地。以魚、蛙、鼠為食。營巢於高山岩石或喬木上,用樹枝、樹皮築成盤狀,每窩產卵多為2枚。卵呈淡白色,大小為61-51毫米。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白肩雕

白肩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隼形目、鷹科。體長73cm,體羽主要為黑褐色。上背土褐色、具棕白色縱紋。有數枚肩羽白色。翅下暗褐色,胸、腹、脅均為黑褐色。喙黑色、趾黃色、爪黑色。
生活于山地林間,也活動於平原丘陵,每窩產卵2枚,卵呈白色。大小約為72-59毫米。

狼食性的季節性變化

2004年7月到2005年6月在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收集狼(Canislupus)的糞便,採用糞便分析法研究食性的季節性變化.由於野生有蹄類動物嚴重匱乏,家畜已成為該地區狼的主要食物:草青期的頻率為74.7%,相對生物量達到94.4%;草枯期的頻率為67.6%,相對生物量達到91.8%.該地區的家畜主要有綿羊、山羊、牛和馬,狼食性的季節性變化主要與家畜的放牧方式有關.兔類和小型嚙齒類動物是狼次要選擇的食物.該地區鳥類資源豐富,是狼較穩定的食物(草青期6.2%,草枯期7.8%).為降低該地區狼對家畜的捕食,建議管理部門合理控制狼的數量,引入牧羊犬及加強對牛、馬的管理。

生態地位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內的濕地及草原不僅是眾多野生動物棲息、繁殖的優良場所,也是東北亞澳洲水鳥遷徙的主要通道和驛站,更加重要的是,這裡廣闊的濕地和草原,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荒漠化等方面起到致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中國的達賚湖、蒙古國的達烏爾和俄羅斯的達烏爾斯克三個自然保護區地處三國交界處,有的區域相互連線,生態環境與動、植物種類非常相似。為加強保護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的國際合作交流,1994年在三國共同邊境地區建立了國際自然保護區,命名為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C、M、R分別為中國、蒙古、俄羅斯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另外,三個保護區在全球植被分區上同屬達烏爾草原省,因此,“達烏爾”的名稱就成了該保護區的名稱。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於2002年加入了“國際重要濕地”,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達賚湖保護區還是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的中方成員。因此達賚湖保護區承擔著我國自然保護方面的許多國際義務,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廣泛的關注。
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建立,在地球人類共同保護自然的偉大事業中開了先河,掀開了當今世界共同保護自然的光輝的一頁。

保護價值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1.稀有性: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北方乾旱地區唯一保持較大面積的典型草原,達賚湖是中國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保護區內湖泊、河流與草原相間分布,大面積的蘆葦沼澤為許多珍稀鳥類提供優良的棲息、繁殖場所。達賚湖及其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在中國是十分少見的。

2.自然性:達賚湖水系及其發育的濕地生態系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根本影響與污染,基本上保持自然演化狀態;呼倫貝爾草原雖然受到自然因素及人為放牧影響而出現區域性荒漠化趨勢,但總體上依然保持典型草原的自然結構和景觀。是目前中國保存較完好的典型草原生態系統。

3.脆弱性:達賚湖濕地及其附近草原,由於處於乾旱大陸性氣候區,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持續的乾旱會使典型草原向荒漠化演替的趨勢加快。同時,也會使面積較大但較淺的達賚湖因大量蒸發而失去原有的水位,從而引起濕地生態系統向草原生態系統演替。而達賚湖濕地的存在對當地氣候的影響是致關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與草原生態系統有著內在的密切的聯繫,它們在相互影響中並存於這一地區。而且,任何一方的破壞都會引起鏈鎖反應。因而,達賚湖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是相對脆弱的。

4.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區內共記有植物(高等)653種,魚類30種,兩棲爬行類4種、鳥類303種,哺乳類35種,特別是珍稀瀕危動物有55種;二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在保護區內的生態景觀中,不僅有占主導作用的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而且還有鹽生植被、沙生植被、灌叢化草甸等生態景觀類型;三是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區不僅物種豐富,而且,單一物種的種群數量也很大,除少數珍稀、瀕危物種以外,其它物種種群數量均很大,如:雁鴨類、鷗類、鷺類、鴴鷸類、雀形目鳥類、魚類等。

管理策略

根據達賚湖保護區自然資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具體情況,建議施行以下策略: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1、加強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保護管理能力。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呼倫貝爾市政府設在達賚湖保護區從事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專門機構,在保護區內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方針、政策,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科研監測及宣傳教育工作,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因此,加強達賚湖保護區管理局的能力建設是保護好達賚湖地區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第一,加強部門間的協作,依據《行政處罰法》第18條,把有關部門的有關職能分離出來,由市政府委託給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成強有力的綜合執法隊伍,統一執法,執法權和處罰權相對集中,徹底解決多層執法、多頭執法的問題和監督與執法往往在一個部門的問題。市屬各有關職能部門對保護區的行政執法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從而實現執法與監督的分離。把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作為一項基本職能。從體制上保證自然保護區各項職能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強化管理、建立健全自然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協調一致的管理體制,保證資源的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第二,理順保護區管理局與保護區公安分局的關係。保護區公安分局是市公安局設在保護區的派出機構,是協助保護區管理局管理保護區內自然資源的公安隊伍。在業務和行政上都應和保護區管理局有緊密的關係。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保護區公安分局的作用。

第三,充分發揮“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的作用,管理委員會將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開會議,討論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協調達賚湖保護區域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及居民在自然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的關係,制定管理決策。

第四,積極推動達賚湖保護區的立法工作,使得達賚湖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法律,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2、依法建立規劃及評估機制。

科學的規劃是保護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根本保證,健全、嚴格的評估是保證規劃的制定、保護項目實施的必要條件。

第一,達賚湖保護區內的各種資源(水產、礦場、草場、旅遊、蘆葦等)的保護和利用,都必須依法制訂出科學保護及利用規劃,在達賚湖保護區管理局的監督管理下實施。

第二,在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恢復和治理項目和規劃的編制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進行環評工作,避免出現新的污染和破壞。

3、生態恢復及管理對策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考察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基於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和保護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應採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及計畫。對相應的管理問題的應對措施如下:

第一,草原的管理

保護內的草原面積達450000公頃,但是部分地區的草場已遭到破壞,牲畜過載是造成其退化的主要原因,保護區希望建立一種強有力的協調機制,通過與各旗政府的協商、定期會談等方式對保護區內的草場進行管理,以政府主導,社區共管的形式保證草場的合理利用,保證草原的輪休與生產,保護好這片天然草原。

保護區管理局應會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其境內的草場狀況進行全面的資源普查,對草場的保護和利用進行科學規劃。定期監測草原狀況,並及時向當地政府通報草場利用狀況,建立強有力的監管協調機制。

為了更好的發展畜牧業,保護區應建立一個畜牧業示範項目,開展畜牧業示範工程,探索一條生態畜牧業之路。主要方式是:圍欄封育、人工灌溉、優質奶牛舍飼,提高出欄率和牛奶產量。本項目需網圍欄、灌溉系統及固定牛舍等投資。

第二,沙地治理、管理

保護區在1987年建立時,達賚湖南岸處於固定、半固定狀態的沙地面積為64平方公里。該區域屬於新巴爾虎右旗寶格德烏拉蘇木草場,地處達賚湖南岸,牲畜飲水方便。因近年來牲畜數量不斷增加,區域草場壓力過大,大量牲畜的踐踏作用和連年乾旱等因素加速了此片沙地的流動化進程,環境不斷地惡化。目前達賚湖南岸沙地基本上進入半固定、流動階段已吞沒了將近40平方公里的草原,如果不及時封育治理,其後果很難構想。達賚湖和新達賚湖之間的半固定沙丘也有相當的面積,其土地歸屬於新巴爾虎左旗吉布胡朗圖蘇木,其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牛羊的超載、踐踏促使該地區無法恢復其原貌。

保護區管理局須實施沙地治理項目。保護區須對沙地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沙地現狀,制定沙地治理策略,對保護區內的沙地進行封育,恢復沙地植被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第三,旅遊開發的管理

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是無序開發造成了大量的破壞,為今後旅遊產業的開發,建設旅遊支柱產業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因素。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景觀,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色淨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內蒙古自治區自然保護區實施辦法》、《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結合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應對保護區內的旅遊進行全面的、有序的、合理的開發與管理,保護區管理局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與地方旅遊相適應的旅遊管理規劃,以促進該地區的發展。

第四,礦產資源的管理

保護區內的砂石雖然有國土資源部門的檔案,嚴禁在保護區內進行礦業的開發,但保護區周邊地區的基礎建設項目很多對保護管理造成很大難度,保護區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執法隊伍對此進行管理,保證護岸不被侵蝕,保護湖區周圍的草原,提高保護區的管理水平。

第五、漁業資源的管理

達賚湖的漁業資源現已非常有限,急需要對此進行管理,保護區希望制定一個全面的漁業資源管理規劃,對漁業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漁業資源的恢復性保護進行管理,對生產單位的年度捕撈數量,網目進行限制,對資源進行全面的管護。保證親魚的數量,保持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利於達賚湖生態系統的平衡。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考察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第六,蘆葦資源的管理

保護區內的蘆葦資源大都在保護區的核心管理地帶,蘆葦也是每年候鳥來此棲息繁殖的主要場所,近幾年的蘆葦開發對保護區內的鳥類的生存和繁衍已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由於乾旱近幾年蘆葦的長勢已大不如從前,部分地區的蘆葦在刈割後未能長起來,對鳥類的棲息造成了影響,達賚湖保護區應制定一個全面的管理規劃,保證蘆葦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並應對蘆葦資源的管理有完全的管理許可權,保證蘆葦的開發有序進行。

第七,護岸柳灌叢的管理

達賚湖保護區的烏爾遜河克魯倫河的河岸兩邊,生長著大量的柳灌叢,對河岸的護岸,防止水土流失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但因屬地管理,保護區對柳灌叢的管理僅限於協商管護,無法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進行有效管理,造成部分地區的柳灌叢遭到嚴重的破壞,有些柳灌叢已被連根刨掉,因沒有柳灌叢保護,部分河岸已被侵蝕。保護區應對轄區內的柳灌叢資源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制定一個管理規劃,以劃區利用等方式,進行利用。在保證牧民生產的前提下,在與地方政府合作共管機制下,對其進行嚴格保護。

第八,濕地恢復與保護

由於連年乾旱,達賚湖濕地生態系統迅速衰退,野生動物棲息地大面積減小,加上對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使得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工作的形勢更加嚴峻,儘快實施濕地恢復工程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須十分慎重,不應過多的干擾保護區的自然過程,不能產生新的污染和破壞。因此,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應放在首要位置。

第九、核心區緩衝區的依法管理

加強達賚湖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的有效管理是保證達賚湖實體生態系統及附近草原得到保護的必要條件。改善當地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增加降雨量是達賚湖濕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依法管理達賚湖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真正體現它的法律地位是使達賚湖濕地生態系統發揮作用的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