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賚湖

達賚湖

達賚湖,又名呼倫湖(Dalai Nuur,海湖;Dalai Lake)、扎賚諾爾(Chalai Nuur,低洼湖泊),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面積2339平方公里,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與貝爾湖為姊妹湖。湖水由克魯倫河、烏爾遜河流入,再流出額爾古納河。湖水從11月上旬封冰,至次年5月初才解凍,冰層厚可達1米以上。湖面海拔約545.6米,水深約5.7米,總含鹽量為0.898克/升。

基本信息

達賚湖達賚湖

簡介

亦作Hu-lunHu或HulunHu;亦稱呼倫池。蒙語作HulunNur,亦稱札賚諾爾(ChalaiNor或DalaiNor),意為「海湖」。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大湖。位於呼倫貝爾盟。有克魯倫河烏爾遜河注入。湖面海拔539公尺,面積2,31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8公尺。舊時呼倫湖北與海拉爾河相通,湖水外洩入黑龍江。現已斷流成為內陸湖。1958∼1962年間因與湖相通的穆得那亞河被堵塞,湖水上漲2.5公尺。近年湖面蒸發量與湖泊補給水量取得新的平衡,水位又趨穩定。冬季封凍期達170∼180天,最大冰厚1.3公尺。為半鹹水湖,盛產魚類。環湖水草豐美,為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的組成部分。
以“大、活、肥、潔”著稱全國。“大”是湖的面積2,339平方公里,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湖;“活”指呼倫湖不是死水湖;“肥”是湖畔和河岸牧草繁茂,牲畜的糞便多流入湖中,是魚類的天然餌料;“潔”是湖區各河流基本沒有污染,是少有的一池碧水呼倫湖煙波浩渺,天水相連,白帆點點,波光粼粼,來這裡旅遊,不但可以觀賞到美麗的景色,還可以品嘗到數百種魚蝦做成的美味佳肴。

達賚湖達賚湖

名稱來源

呼倫湖在史前已經有人類居住。歷史上曾數易其名:山海經稱大澤,唐朝時稱俱倫泊,遼、金時稱栲栳濼,元朝時稱闊連海子,明朝時稱闊灤海子,清朝時稱庫楞湖,當地牧人稱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像海一樣的湖泊”)。而呼倫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稱,呼倫的蒙語大意為“水獺”,貝爾的蒙語大意為“雄水獺”,與貝爾湖一陰一陽,因為歷史上兩湖中有很多的水獺。

環境保護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6年,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4年3月29日,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政府在烏蘭巴托簽署協定,由中國的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蒙古國達烏爾自然保護區和俄羅斯聯邦達烏爾斯克自然保護區共同組成“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
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呼倫湖出現生態環境惡化,水域面積萎縮。

參考書目

牧寒.《內蒙古湖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ISBN978720403988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