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孢圓霜霉

內孢圓霜霉

內孢圓霜霉,真菌門霜霉目腐霉科。葉片正面具不規則形褪淡至黃褐色病斑,0.5-5cm× 0.3-2cm,葉背相對處生稀薄白色霜狀霉層,葉正面偶生白色霜狀霉層。分布在中國、日本、以色列、印度、烏克蘭、伊拉克、亞塞拜然等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內孢圓霜霉內孢圓霜霉

葉片正面具不規則形褪淡至黃褐色病斑,0.5-5cm×0.3-2cm,葉背相對處生稀薄白色霜狀霉層,葉正面偶生白色霜狀霉層。孢囊梗圓柱狀,無色透明,不分枝,基部稍膨脹,從氣孔伸出單生或2-4根叢生,75-330μm×12-18μm,平均192.5μm×12.2μm,頂部頭狀膨大,橫徑14-30(平均21.35)μm,膨大部生圓柱狀短小梗;小梗頂端略膨大呈圓形或鈍圓形,小梗數目3-20根,5-13.8μm×2-3μm,平均9.5μm×3.4μm。孢子囊卵形,球形或近球形,在小梗上單生,無色,具頂生乳突和基部有短柄,20-39μm×20-39μm,平均31.3μm×22.0μm。藏卵器壁等厚或不等厚,邊緣不規則,40-63μm×38-53μm,平均50.9μm×47.7μm。卵孢子近球形或圓形,淺黃色,33-50μm×31-40μm,平均38.9μm×36.6μm,壁厚2.6-10.2(平均4.2)μm。

中國分布:

一年蓬Erigeronannuus(L.)Pers.:江蘇無錫(HMAS13712),南京(HMAS49109);河南新鄉(HMAS49110);湖北鍾祥(HMAS49112)。

加拿大蓬ErigeroncanadensisL.:中國台灣台北(HMA505117);四川雅安(HMAS49113)。

戴芳瀾(1979)還記載台灣堪察加彭ErigeronkamtschaticusDC.上有發生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以色列、印度、烏克蘭、伊拉克、亞塞拜然、羅馬尼亞、美國、俄羅斯、泰國、德國。

本種特點

我國霜霉科Peronosporaceae圓霜霉屬Basidiophora內孢圓霜霉B.entosporaRoze&Cornu的研究始於戴芳瀾、魏景超(Tai&Wei,1933),報導在江蘇無錫的一年蓬上採到此菌,但僅有無性階段描述。此外,澤田(Sawada)和伊膛(Ito)分別於1907和1936年報導我國台灣省有其分布。張中義等(1987)補充描述了我國該菌的卵孢子及其新分布。

本菌BasidiophoraentosporaRoze&Cornu與禾本科上的B.butleri(Weston)Thiru-malachar&Narasimhan區別特徵在於後者孢子囊小於本菌,其直徑僅15.5-22μm;卵孢子亦小於本菌,直徑為30-35μm;不同科的寄主植物也屬重要依據。本菌與同為菊科植物上的B.kellermanii(Ellis&Halsted)Wilson和B.kellermaniivar.papuperculaGilbertson的區別,除寄主植物不同外,B.kellermanii孢囊梗菌絲狀叢生稍短,孢子囊近無柄,卵孢子大量生,而本菌孢囊梗較長,孢子囊有短柄,卵孢子數量較少;B.keller-maniivar.paupercula的卵孢子球形,較小於本菌,其直徑僅20-24μm。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三)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三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