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

先秦哲學是中國奴隸社會以及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

簡介

先秦哲學,中國奴隸社會以及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人們稱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哲學為先秦哲學。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哲學思維從原始時代人們對精神和自然界關係問題的兩種自發的對立傾向,經過殷周奴隸社會的天命神權論和早期陰陽五行觀念,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之學,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中形成了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各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和哲學派別。它們之間互相辯難,百家爭鳴,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第一個輝煌的時代。
歷史背景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遠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中國就進入了奴隸社會。殷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 771年)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中國奴隸社會保留了公社共同體形式,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土地屬於奴隸主的國家所有,強迫奴隸進行“千耦其耘”、“十千維耦”的集體耕作。春秋(公元前770~前476)至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初,由於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產生了用個體生產代替集體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隸主土地公有制的經濟條件,奴隸們“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宗族奴隸制在奴隸和平民的反抗鬥爭中逐漸瓦解。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進行了反覆的鬥爭和較量,封建制終於戰勝了奴隸制,先後建立了魏、趙、韓、齊、楚、燕、秦 7個封建國家。秦國實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為徹底,商鞅變法的成功使秦國一躍而為戰國後期的強國,奠定了後來統一中國的基礎。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生產的發展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甘石星經》、《考工記》、《墨經》、《禹貢》等著作反映戰國時期的科學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先秦哲學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自然科學前提下產生和發展的。
三個發展階段先秦哲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中國哲學的萌芽、諸子前哲學和諸子哲學三個階段。萌芽時期哲學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聯繫的,主要表現為相信靈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發觀念。在殷商奴隸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權觀念,周滅殷後發展為天命主宰一切的觀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周易》和《洪範》為代表的早期陰陽五行觀念尚未完全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表現了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幻想的一種聯繫。諸子前哲學西周末至春秋時期,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天命神權也發生了動搖。在《詩經》中出現了疑天、責天的思想。一些比較開明的貴族和卜、史一類人物,進一步發展了原始的陰陽、五行觀念,對自然界的變化作了某些唯物主義的解釋,表現出無神論的傾向,同時發展了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伯陽父史伯管仲、醫和、子產晏嬰史墨等人,可以稱為先秦諸子前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諸子哲學春秋末年,孔子創立儒家學派(見儒家),是中國哲學進入諸子百家之學的開端。在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中,先後出現儒、墨、道、法、名、陰陽等重要學派,圍繞著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以及名實、禮法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哲學論辯,學派之間既互相鬥爭又互相吸取,每個學派內部也不斷分化和發展,使這個時期的思想鬥爭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情況,促進了哲學的繁榮。
主要派別先秦諸子哲學的主要派別有:①儒家。這是創立最早、影響較大的一個學派。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其中孟軻荀況為代表的兩個派別最有影響。他們是一對論敵,在哲學上表現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和鬥爭。②墨家。創始人是戰國初年的墨翟,他的哲學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後,“墨離為三”。戰國後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在唯物主義認識論、邏輯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較大貢獻。③道家。傳統認為老子是其創始人。他提出了一個以“”為核心的系統完整的宇宙觀,既有唯物主義的內容,又有唯心主義的成分。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通過相對主義走向懷疑論不可知論稷下道家則提出“精氣”說,對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戰國時期道家的一派還和名家法家相結合,發展成為黃老之學,為後來的漢初統治者所推重。④法家。其先驅為管仲、子產,真正奠基人是戰國時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戰國末期,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術、勢相結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論。他繼承了老子和荀況哲學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義體系。⑤名家。是戰國時期專門討論名實關係和概念同異、離合問題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孫龍。他們對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別性問題作了探討,對古代邏輯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⑥陰陽家。以鄒衍為代表。他把本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因素的陰陽五行說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剋的順序來說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終始”說,為新興封建政權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除上述主要派別外,先秦諸子百家之學還有兵家、農家、縱橫家、雜家等學派,特別是以《孫武兵法》、《孫臏兵法》為代表的兵家哲學,對樸素辯證法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他各家也都在當時哲學爭鳴中占有一定地位。歷史地位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發端,是形成學派和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歷史時期,具有自己的歷史特點。它廣泛地探討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規律問題、天人關係問題、人性善惡問題、認識論和邏輯學問題等等,把哲學研究伸展到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內容極為豐富,已包含著以後各個歷史時期各種哲學觀點的胚胎和萌芽,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就其探討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都可以和古希臘哲學相媲美,是中國和世界哲學史上的燦爛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