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

史伯

中國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一說史伯即伯陽父。西周將亡之際,他同鄭桓公談論西周末年的政局時,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指出西周行將滅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即去以直言進諫的正人而信與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的言論見於《國語》,主要是《周語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兩篇文字。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一說史伯即伯陽父。西周將亡之際,他同鄭桓公談論西周末年的政局時,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指出西周行將滅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即去以直言進諫的正人而信與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第一次區別了“和"與“同”(見和與同)的概念。他說:“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認為不同的事物互相結合才能產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僅不能產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變得平淡無味,沒有生氣了。史伯的這個思想帶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因素。  周幽王當政,王朝衰敗,有識之士無不考慮退路,鄭伯即是其一。鄭伯名友,周宣王庶弟(即周幽王之叔),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爵位伯,稱鄭伯友;諡號桓,為後來的鄭國開國之君,稱鄭桓公。周幽王命鄭伯友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鄭伯友考慮自己家庭和鄭地子民的安全,想作大規模的搬遷,而找史伯商量,討教辦法。史伯長篇大論,詳細分析了天下形勢,為鄭伯友指明了落腳之地。 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不為常人所知。其人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學者在系統的專著中無不提及。但是,評價尚嫌不足。
此人是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伯陽父,亦稱史伯。西周太史,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諸侯、記錄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為朝廷重臣。 史伯的言論見於《國語》,主要是《周語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兩篇文字。《史記·周本紀》《史記·鄭世家》亦有所載,顯然是參考《國語》而記。文獻資料簡略,是後人對史伯重視不夠的主要原因。 史伯指出,“戎、狄必昌,不可也”。西方、北方的少數民族戎、狄一定強盛起來,不能靠近他們。 鄭伯友對南方抱有幻想,而史伯告訴他:季糹川(《史記》作徇)為楚君,合於民臣之心,功德超過他的先王,十代也廢不了。“夫其子孫必光啟土,不可偪也。”不可以靠近他們。接著,史伯縱論虞、夏、商、周的歷史發展,說明祝融(黃帝之後,楚人之祖)後代八個姓的演變,再次強調只有羋姓的荊國(長江中游大片地區)會興盛。 如此,只有東方可以考慮,但也要作具體分析。史伯指出,以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為中心,南北各有九國,西東各有八國,這三十四個國家不是周王次子、庶子以及母弟甥舅一類的親戚,就是蠻、荊、戎、狄之人,“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其中,只有一塊地方,“唯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黃河、濟水、洛水、潁水之間,都是子爵男爵的小國,虢國(今河南滎陽東北)、鄶國(今河南密縣東南)稍大一些。史伯告訴鄭伯友,把子民、財物寄放到那裡,他們不敢不答應;即便他們將來背叛,只要說是奉天子之命去討伐,沒有不成功的。
人物《國語》書影

鄭伯友本人雖然死於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國難,但鄭地人民東遷虢、鄶之地,而保存下來,後定都新鄭(今河南新鄭)。

除了荊國以外,鄭伯友曾問史伯還有哪些國家會興盛,史伯回答說是晉、秦、齊三國。後來形勢發展正如史伯所預言,這四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四霸。

十分明顯,史伯不僅熟悉西周各種典籍,而且對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荀子·儒效》)以及後代各王所封諸侯國的情況都瞭然於胸。史伯是西周末年盡知天下事的第一人,很可能是唯一一人。

陰陽、五行的觀念產生得很早,大概商代甚至更早已有。今人看到的文字材料大多是戰國及秦漢之際成書的,如《左傳》《易傳》《老子》及《黃帝內經》等。

古人在生產、生活的長期實踐中,觀察到了自然的陰與陽,以及水、火、木、金、土五種現象或五種材料。慢慢地,衍生出了兩類相反相成、五類雜合相濟的“類名”。這說明人們在原始宗教的籠罩中已經萌生二元對立、多元統一的觀念,顯露原始的唯物思想和辯證思想苗頭。從西周開始,逐步開始對陰陽、五行的自覺歸納和理性闡述,而史伯就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〇年),涇水、渭水、洛水(與河南洛水同名)流域發生大地震。史伯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烝,升。鎮陰,被陰鎮住。史伯認為,天地有陰陽二氣,要有序、調合;而秩序被打亂,陰氣壓迫陽氣,使陽氣伏在下面不能上來,才發生了地震。我們不能要求史伯以今天的科學解釋地震,他在“上帝”即神還是主流觀念的時代,以陰陽來說明,已經非常了不起。今人論述古代陰陽思想,無不首先引用史伯這段話加以說明。

史伯之後,陰陽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如《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明確陰陽的矛盾勢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如《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明確陰陽交替乃宇宙根本規律。

鄭伯友向史伯討教逃難之策,大約是在“三川竭,岐山崩”之後七年。史伯在議論王朝之弊時說了一大段哲理性極強的話,簡要節錄如下:“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還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史伯認為,世間百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行相雜而成。這顯然是與神創論相對立的唯物思想。而且,不難體味五行在史伯那裡已不僅僅是五種具體的資料,它們已是五種具有事物根本性質的元素。

關於史伯的陰陽五行思想,文字材料很少,但可以看出,他已超越古人最初的人文自覺,開始上升為一種理性的智慧。

“和”的觀念同樣產生很早,其含義由音樂之和,到人際關係之和,到國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而第一個對“和”進行理論提升,使之成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則的人,是史伯。史伯是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家。

上引史伯哲理性的話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和”確能生成萬物,“同”就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勻適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豐富、發展,並使萬物不脫離“和”的統一。如果用相同的東西補充相同的東西,那么這種東西完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有一種聲音,單調得沒辦法聽;只有一種物品,單調得沒辦法看(沒有文彩);只有一種口味,單調得令人生厭;只有一種事物,單調得無話可說。

史伯已經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根本法則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對立統一。事物的不斷生成,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也就是“和”的不斷展現,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的不斷展現。這既是客觀世界的自在過程,又是人的主觀世界的能動過程。

從人的認識和實踐來說,一方面要尊重客觀世界自然的“和”,不能從根本上加以人為的破壞,一方面要創造各種各樣、方方面面的“和”。最簡單的事例,土加土,還是土,水加水,還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沒有質的變化;土加水,則成泥,便可壘牆築屋,再加火燒,則成各種陶器及磚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總之,人要認識“和”的本質,運用“和”的法則。

史伯正是以“和”的思想為指導,給鄭伯友分析王朝之弊的,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實說明,周幽王拋棄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惡的讒言;討厭賢明正直的忠臣,而親近愚頑智昏和無知鄙陋的小人。斷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二百多年後,齊國思想家、政治家晏嬰對齊景公講的和同之別(《左傳·昭公二十年》),與史伯所言完全一致。可以想見,晏嬰是在看到相關記載之後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觀點。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也是這一思想的延續。而孔子之孫子思,糅合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更高的理論闡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今之眾多學者認為,“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非虛言也。

人物史伯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