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學九講

《春秋》的特異之處(一)第四節 《春秋》的樂感與詩意第一節 《春秋》之“元”中的樂意第三節

內容簡介

《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探討了孔子晚年及其身後的儒家思想和命運。從孔子“作《春秋》”及其歷史傳承展開論述,梳理了曾子、子思、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在中國歷史中的思想譜系,以生動平實的語言講解了先哲思想之間的傳承和爭論;深入儒家有關詩、禮、樂、心、性、情等思想的文本,發掘出其豐富、原發和獨特的哲理光彩。
作者講解儒家哲學時融入了現象學和結構主義的視角,還原了中國傳統哲學中最具生命感、最富於詩意的部分,與當代西方哲學形成有趣的對話場域,展現了向中華文明之根的開放性回歸路徑。

作者簡介

張祥龍,男,1949年出生於香港九龍,七七級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國留學,1988年8月獲美國俄亥俄州托萊多(Toledo)大學碩士,1992年2月獲紐約州立布法羅(Buffalo)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象學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中西哲學比較學會(ISCWP)會長,美國哲學學會(APA)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擔任《世界哲學》(原《哲學譯叢》)、《哲學門》、《江蘇社會科學》、《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論證》等刊物編委或學術委員會委員。

圖書目錄

開 篇 辭
第一講 孔子思想的哲理特點和傳承焦慮
第一節 孔子哲理思想綜述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對比
第二節 孔子之後儒家焦慮的問題:如何“自見於後世”?
第三節 什麼是普遍主義和非普遍主義?
第四節 孔子及儒家哲理的獨特性——非普遍主義的情境中生意成真
第二講 《春秋》的深遠寓意
第一節 《春秋》最晚出卻最奇特
第二節 《春秋》豈止於一史書
第三節 《春秋》的特異之處(一)
第四節 《春秋》的特異之處(二)
——《春秋》文本的強烈引發性與“書文/口說”二向性
第五節 口說造就“素王”
第三講 《春秋》的樂感與詩意
第一節 《春秋》通禮樂
第二節 《春秋》之“元”中的樂意
第三節 “元”之樂的時間展現
第四節 “時”與“不時”——災異與譏貶
第五節 哀與樂——《春秋》之始終
第四講 曾子之孝與《大學》古本蘊義
第一節 曾子感受的孔子
第二節 曾子展示與傳授的身體
第三節 曾子之孝——孝親哲理中的“毋必”本性
第四節 曾子孝道與《春秋》大義
第五節 《大學》中“格物致知”的含義 —— 朱熹擅改《大學》文本之謬
第五講 子思和《中庸》(一)
第一節 子思其人及其學說的基本傾向
第二節 子思學派論“身”
第三節 《中庸》之身
第四節 《中庸》與《性自命出》論“性”與“情”
第六講 子思和《中庸》(二) —— 誠與樂
第一節 情無偽
第二節 誠於性情
第三節 誠之樂
第四節 樂之誠
第七講 孟子:先秦儒家哲理主流的心-性化(一) —— 限情、盡心與養氣
第一節 孟子其人其書;《孟子》與《中庸》的關係
第二節 孟子為何、如何限制“情”?
第三節 孟子對“心”的基本看法
第四節 如何“盡心”?
第五節 浩然之氣——心之氣,氣之心
第八講 孟子:先秦儒家哲理主流的心-性化(二) —— 性善論
第一節 性的含義
第二節 孟子要反駁的人性論
第三節 性善的理由(一) —— 人的共通特性與天然趨向
第四節 性善的理由(二) —— 本心的乘機發作
第五節 性善的理由(三) —— 原情擇善、元氣向善
第九講 荀子的心偽性惡論 —— 它的現象學維度和名相分類維度
第一節 荀孟之爭的關鍵——性與心的關係;心的結構
第二節 心的“壹”和“兩”——“偽”的可能與含義
第三節 偽與性惡
第四節 荀子哲理的方法論關鍵——分、類
結 語
本書引用的主要文獻
後 記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