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雕塑

元代雕塑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後仿照漢族建築樣式,建設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兩都的各種宮殿壇廟建築組群都有石雕、木雕和琉璃製品。

元代雕塑

元代雕塑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後仿照
漢族建築樣式,建設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兩都的各種
宮殿壇廟建築組群都有石雕木雕琉璃製品。而分布
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
概貌。

宗教雕塑

 西藏化的密宗佛教──□嘛教,受到元
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和特別尊崇。於是□嘛教樣式的寺
宇、白塔金銀銅鑄木石雕刻以及泥塑脫胎等□嘛教
造像,在通曉西土梵像規格樣式的雕塑匠師指導影響下,
在兩都和全國各地興造起來。造像除阿彌陀佛、釋迦牟
尼佛、彌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薩、天王等過
去習見的佛教顯宗、密宗造像外,又有一些陌生的形形
色色救度佛母、馬哈哥□(麻哈葛□)等神像。曾見於
史籍記載的□嘛教樣式的寺宇造像,均早已毀滅或不知
下落,但元代佛教造像實物,尚有不少遺存。如北京西
郊十方普覺寺(俗稱臥佛寺)的銅鑄佛涅□像(至治元
年,即1321),北京昌平居庸關過街塔基座券洞的四天
王等浮雕(至正二~六年,即1342~1346),山西洪洞
廣勝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大德九
年~至大二年,即1305~1309),山西襄汾普淨寺的華
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多為元代作品),山西靈
石資壽寺(泰定三年,即1326)中的79尊塑像(其中不
少為元代作品),山西五台廣濟寺大雄寶殿的塑像組群
(至正年間即1341~1370),山西渾源永安寺傳法正宗
殿(延□二年,1315)的三世佛、羅漢、天王塑像,四
閬中永安寺大殿(壁間有“至正戊子”,即1348題記)
的三佛、十地菩薩、六臂觀音等塑像,雲南昆明圓通寺
(大德五年~延□七年間)的泥塑佛像,西藏薩迦縣薩
迦寺等處也保存有不少元代雕鑄的佛像,山西霍縣千佛
崖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薩摩崖造像,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8、
95等窟的塑像,浙江杭州飛來峰的摩崖龕像,浙江普陀
太子塔的佛與四天王像,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的浮雕天王
像,江蘇吳縣寂鑒寺石屋的彌陀、彌勒及二十四諸天造
像(至正十八年),此外,江蘇吳縣萬佛石塔(大德十年),
廣東南雄珠璣古巷石塔(至正十年)上面作為裝飾的磚
雕、石雕佛、菩薩、天王、力士、伎樂等形象,元大都
遺址出土的銅、瓷菩薩、羅漢像,以及散存於各地的元
代佛教造像,都展現出元代佛教雕塑風格面貌的豐富性
和多方面藝術成就。其中尤以杭州飛來峰摩崖造像和北
京居庸關過街塔基座券洞浮雕具有代表性。從上述元代
佛教雕塑遺物可以看到,□嘛教雕塑樣式雖廣泛流行,但
漢式佛教造像還是占大多數。一些即使以□嘛教特色著
稱的雕塑作品,也很少是道地的□嘛教雕塑樣式,而是
經過內地雕塑匠師的再創造,不同程度地與漢式佛教雕
塑相融合,使內地廣大民眾感到比較親切,易於接受。

居庸關過街塔基座券洞四大天王浮雕之一 

飛來峰43號龕騎獅多聞天王像

元朝道教是僅次於□嘛教的另一大宗教,也甚得統
治者的尊崇。它的兩大教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分別流
行於黃河南北與長江以南。僅在當時的上都、大都,按
照皇帝、皇后的旨意便修建了許多道教宮觀,其中道像
多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劉元、那懷等所塑。現存元代
道教雕塑不多,所知有山西洪洞龍王廟明應王殿的明應
王、四近侍、四官員塑像(延□六年至泰定元年),山
西晉城玉皇廟的二十八宿等塑像,太原龍山石窟(造於
元朝統一以前的1234~1239年間),湖北均縣武當山華
陽崖、玉虛岩的真武帝君、雷部諸神雕像等。其中以龍
山石窟(有洞窟8個)和晉城玉皇廟較重要。
另在福建泉州一帶發現有一些元代基督教(元代稱
里可溫教)、印度教以及摩尼教(舊譯為明教)的雕刻
遺物。

隨葬墓俑

 元代典章中沒有俑葬制度的規定。居統
治地位的蒙古貴族,本無用俑隨葬的習俗;其次,宋代
以來流行以焚燒紙紮人馬代替用俑殉葬的風氣,至元代
更為廣泛流行;此外,受釋迦牟尼火葬之說的影響,也
促進了紙紮人馬取代不能隨屍體焚化的陶俑的廣泛套用。
故在元代只有少數漢族(個別為契丹族)官僚還沿襲俑
葬舊習。出土陶俑較多的有陝西西安南郊曲江池西村的
元京兆總管府奏差提領經歷段繼榮夫婦合葬墓,出土陶
男女俑、陶馬共32件;長安市曲村的耶律世昌(仕於元
的契丹人)夫婦合葬墓,出土包括各式陶俑在內的陶製
明器95件;戶縣秦渡的元左丞相上柱國秦國公賀勝墓出
土陶俑92件。上述元俑大都具有濃厚的寫實風,無論男
女文武,面目服飾均呈蒙古族特徵,神情喜悅開朗,異
常勁健而富有朝氣,然容貌多有雷同,罕見刻畫較有深
度的作品;陶馬形象則又遠遜於人物。

西安出土的陶騎馬男俑

元俑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鑲嵌於仿木結構磚室墓壁
的雜劇、散樂以及民間社火節目的雕磚(有的是模印)人
物。此種雜劇、散樂雕磚,在中原一帶,始於北宋,盛
行於金,元代仍頗流行。
其他 工藝裝飾和小型觀賞性雕刻,元代繼宋、金
之後,又有所發展。其中一類是由工部諸色人匠總管府
下屬的出蠟局提舉司、鑄瀉、 銅局、銀局、瑪瑙玉局
石局、木局及將作院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下屬的某些司
局匠師製作的,專供皇室奢侈豪華生活之所需;一類為民
間作坊或個體專業、業餘藝人所製作,其中有適應士大
夫文人燕閒清賞的案頭擺設、文房用品,也有作為兒童
玩物的小雕塑。使用的材料既有貴重的金、銀、玉、瑪
瑙,也有普通的銅、陶、瓷、竹、木、石、泥等。題材
與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代表著一部分雕塑藝術脫離宗教
禮拜偶像性質而轉向世俗的以審美為主的發展趨勢。
元代雕塑家之被載入“正史”者有阿尼哥、劉元;隸
屬於元朝政府有關機構的雕塑匠師的姓名,則見於《元
代畫塑記》;其他活動於各地的民間雕塑能手,則偶然
見於地方志或金石著錄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