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進化論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高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低等動物、高等動物等具體過程。價值現象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價值,消除價值理論界存在的諸多爭議,就必須了解價值的起源。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過來的,價值現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進化。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套用於價值領域,就形成了價值進化論。



人類的價值形式複雜多樣、動態多變,從邏輯結構上來看,價值可分為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等五個不同層次;從社會領域來看,價值可分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等三個不同類型;從作用對象來看,價值可分為真假價值、善惡價值、美醜價值等三個不同類型。那么這些價值是如何起源和進化的?在價值的初始形成問題上,存在著兩大理論陣營:人本價值論與進化價值論。

一、什麼是人本價值論

人本價值論(HumanisticValueTheory)是價值研究的方法論的一種。人本價值論認為,價值必須具有人類的性質,隨人類主體意識的形成而形成,是純主觀性質的東西,是由人性中最深處的需要、意識或理性來決定的,並按照人的理性尺度來度量的,它是人本主義在價值論領域的延伸,是唯心主義的一種表現。
人本價值論認為,人類的價值現象可以看作是在精神現象出現以後才隨之出現的東西,把人類主體的出現當作是價值存在和發展的原始起點,價值“必然具有人類的性質”,不能用自然科學的進化觀念進行解釋,否則便會導致“自然上帝”出現。這種觀點認為主體是以精神的出現為標誌而區別於客體的,由精神現象所決定的價值現象與自然界的物質運動規律完全不相干,因而與生物的進化過程無關。有些學者認為價值是由人的需要來決定的,而人的需要又是由人的理性意識來決定的。
由於人本價值論絕對地割裂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必然聯繫,把人類的價值現象看作是一種脫離物質運動的某種神秘東西,是一種由絕對精神和絕對理性來確定的另一種精神現象,其本質與絕對精神或絕對理性的唯心主義是一致的。由於人類意識也是逐步進化而來,那么與人類相伴的價值現象也應該是逐步進化而來,不可能在某一發展階段突然出現,因此拒絕從自組織理論——進化論角度來研究價值,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人本價值論是唯心主義在社會科學的價值理論領域的具體表現,廣泛存在於各種人文社會科學之中。

二、什麼是進化價值論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高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低等動物、高等動物等具體過程。價值現象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價值,消除價值理論界存在的諸多爭議,就必須了解價值的起源。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過來的,價值現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進化。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套用於價值領域,就形成了價值進化論。
進化價值論(EvolutionaryValueTheory)是價值研究方法的一種,它認為,價值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人類獨有的,是生物進化的產物,它是唯物主義還原論在價值論領域的延伸。
進化價值論認為,既然人類主體是從非人類的客體進化而來,那么具有人類性質的價值現象必然是從非人類的其他物質現象進化而來,即價值的前身或胚胎必然是某種物理量或化學量,價值現象的出現也必然經歷一個逐漸進化和演變的過程,價值的原始形式(稱為潛價值)與價值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價值事物與價值觀念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化而發展,不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理性的、絕對的價值尺度和價值標準。為了深入探索人類價值的進化根源,進化價值論把價值概念延伸到自然科學中的負熵概念上,因為負熵的內涵與價值的內涵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其根本作用在於維持和發展耗散結構的有序化規模,而人類社會可以看作是一種高等耗散結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可以看作是一種有序化規模的增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創造負熵並消費負熵的過程。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可以看作是一種價值規模的增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創造價值和消費價值的過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系統哲學家拉滋洛以及生物學家米勒等人,均從自組織理論的不同層面,把價值視作“負熵”或系統的“目的環”,視作系統保持自身自在發展的“應變張力”,等等。但是,他們既無法區分也無法溝通負熵與價值這兩個概念。

三、進化價值論中的兩大基本派別

在進化價值論的陣營里,又有兩大基本派別:一個是“辯證進化價值論”,它是辯證唯物主義還原論在價值領域的表現形式;另一個是“形上學進化價值論”,它是形上學還原論在價值論領域的表現形式。形上學進化價值論把一般耗散結構的負熵與人類的價值完全等同起來,無視其內涵上的巨大差異,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但又找不到兩者相互銜接的理論依據。他們把人類高度發展的價值現象與低等生物的生命現象簡單地等同起來,使複雜多變的人類價值現象簡單化、低級化了,無法圓滿地解釋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和思維現象。其結果為人本價值論提供了大量攻擊的藉口,大大削弱了進化價值論的說服力。例如,有人認為:“同宇宙演化總趨勢相反的局部發展過程形成價值。熵減少,負熵即價值。廣義地講,能量物質,信息的結合,聚集,消除不定性和絕對均衡就是價值,即正價值”(《價值和價值觀念》第186頁)。這種觀點從熱力學的角度來機械地、籠統地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沒有任何可操作性,既不能說明人類心智水平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對複雜的經濟現象做出合理的說明,更不能對任何社會歷史現象做出準確解釋。另一種觀點雖然發現了負熵與價值之間確實存在著內涵差異,但並不知道這種內涵差異到底是什麼,而且也無法找到這些內涵差異產生的理論依據。他們雖然認為,社會意義的價值遠比物理意義上的負熵複雜得多,但並不知道後者是怎樣進化為前者的。普利高津看到了價值與負熵的巨大差異:“熵這種隱喻已經吸引了不少作者用它去論述社會或經濟問題。顯然,在這裡我們必須十分小心。”由此看來,正確認識負熵與價值的內涵差異,是價值理論中的關鍵性難題。
正因為形上學進化價值論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理論難題,不可能從根本上擊敗人本價值論。由於價值現象比事實現象具有更大的運動變化的不確定性、表現形式的複雜性和主觀反映上的隨意性,因而更容易被罩上神秘的外衣,人們對它的認識更容易犯唯心主義錯誤,這就是人本價值論長期存在的客觀原因。以“統一價值論”為代表的辯證進化價值論看到了負熵與價值的內在聯繫和本質區別,用科學的方法擴展了負熵的內涵,並轉換成能量形式,使之與價值的內涵銜接起來。辯證進化價值論的形成與發展,徹底擊敗了人本價值論,從而把唯心主義趕出了價值論領域。

四、關於價值起源的爭論

價值現象是一種特殊的人類現象,它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並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大家都知道,人類起源於低等動物,而低等動物又起源於有機物,有機物又起源於無機物,那么價值又如何起源什麼呢?價值的原始形式是什麼呢?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價值,消除價值理論界存在的諸多爭議,就必須首先了解價值的起源。
關於價值的起源存在許多理論觀點,歸納如下:
1、價值是人性的規定,沒有起源。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人為進行定義的,規定的,不說自明的東西,是天生的。例如,馬斯洛堅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2、價值是虛無的,沒有起源。有人認為,價值本身是一種虛擬的東西,主觀感覺的東西,現實世界根本不存在,它包含想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願(willing)等。還有人認為,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範、標準、關係、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洛倫斯說,評價(tovalue)某一事物——對它抱有興趣(或對輕視它有興趣、或對避免它有興趣)、贊成它、需求它、傾向於它、寧願選擇它——被認為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也有人認為,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
3、價值起源於情感。菲舍爾認為,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開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么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裡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一位日本學人就持有這樣的觀點:“價值是客體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它意味著在客體和評價它的主體之間產生的量的合宜。”“價值是權衡主客體關係的結果,是根據客體影響主體的作用範圍和程度進行判斷的結果。”。然而,情感又起源於什麼?價值是一種客觀事物,而情感是一種主觀事物,任何客觀的事物不可能起源於某種主觀事物,相反,任何主觀事物都是對某一種客觀事物的反映,即任何主觀事物都是起源於客觀事物。
4、價值起源於勞動。普羅克特指出價值源於勞動。他說,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也發現新的自然概念和價值的源泉——什麼是事物中的善。上帝之善在人的勞動果實中被複製。自然中或上帝眼中的價值變成人眼中的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正是通過人的勞動,羊毛變成衣服,或草皮變成房子。在當今,社會生物學家則宣稱,價值根植於為生存而進行的長期進化的鬥爭之中。然而,勞動是人類的特殊行為,人類是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那么,勞動又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呢,即人類勞動的起源又是什麼呢?

五、價值起源於能量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著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引力屬性是物質在運動過程由於質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體現;電磁屬性是帶電粒子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等等。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巨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例如,兩個作機械運動的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的大腦及機體也是物質進化的結果,也是物質的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的、政治的與文化的運動是一般物質運動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類一切社會運動的運動規模的統一客觀尺度也必然是能量。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科研開發能力、綜合國力、戰爭能力、權力等)最終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維持和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價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
人類現象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人類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價值運動必然是一種特殊的能量運動。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價值對於人類的作用就像陽光對於植物的作用,食物對於動物的作用,汽油對於汽車的作用。不難發現,陽光的根本作用在於它所包含的光能,食物的根本作用在於它所含的化學能,汽油的根本作用在於它所含的化學能。
由此可見,價值必然起源於能量。
人類所目前利用的能量的主要形式有太陽光、植物、動物、煤、天然氣、石油等。由於植物(本體與果實)所含有的能量來源於太陽光,食草動物又是通過食用植物來積累能量,食肉動物又是通過食用食草動物來積累能量,煤與天然氣等是由遠古時期的植物遺骸轉化而來,石油又是由遠古時期的動物遺骸轉化而來,因此地球上的幾乎所有能量最初都是來源於太陽能。幾十億年以來,太陽不停地以光和熱的形式向空間傾瀉出能量,數十億噸計的氫原子核在太陽的核心碰撞並且聚變生成氦,將儲存於原子核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價值起源於能量,而能量又起源於太陽能,那么價值就起源於太陽能。

六、植物的價值起源於太陽能

植物作為一種初級的耗散結構,已經具備了自繁殖、自組織的生命能力,那么它就有了“價值”。植物的“價值”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太陽能而形成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類利用葉綠素和某些細菌利用其細胞本身,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細菌為硫化氫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細菌釋放氫氣)的生化過程。植物之所以被稱為食物鏈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利用無機物生產有機物並且貯存能量。
植物與動物不同,它們沒有消化系統,因此必須依靠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對營養的攝取。就是所謂的自養生物。對於綠色植物來說,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它們將利用陽光的能量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生長發育必需的養分。光合作用的關鍵參與者是植物葉子上的葉綠體,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有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為澱粉,同時釋放氧氣,這個過程可分解為兩個反應:一是光反應,通過葉綠素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並儲存在ATP中;二是碳反應,通過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轉化變為糖類等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光合作用的實質:一是物質變化,即把CO₂和H₂O轉變為有機物;二是能量變化,即把光能轉變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再轉變成有機物中的穩定的化學能。
光能—→化學能(ATP)—→化學能(有機物)
CO₂+H₂O—→有機物(碳水化合物)
植物的生命過程:就是植物通過吸收太陽的光能,維持和發展自己的生命,並吸收新的光能,為下一個生命過程提供能量,即植物的生命過程可以描述為:
↓←———←———←
↓生命過程↑
光能――—→新的光能
植物的生命過程
這裡,植物的生命過程同時包括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兩個方面,也就是消費光能和獲取光能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
對於植物來說,並不是所有振動頻率的光都可以被它所吸收和利用,只有在一定振動頻率範圍內的光才能被它所吸收和利用,而且不同的植物對於不同振動頻率的光往往又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只哪些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光能,才是它的“有序化能量”,才是它的“價值”。
植物的價值將會以糖、澱粉、植物蛋白、植物纖維、植物油等有機物的形式穩定地儲藏於植物體內(葉、根、乾、種子等),植物的這些穩定的能量形式將為自身或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為自身或動物的價值提供來源。

七、動物的價值起源於植物:食物能量

通過食用,動物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細菌所貯存的能量,效率為10%~20%左右。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CO₂和H₂O轉變為糖、脂肪、蛋白質等穩定的有機物,動物通過消費系統將澱粉、糖、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轉變成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營養物質而被吸收入血。在細胞中,這些營養物質經過同化作用(合成代謝),構築機體的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組織;同時經過異化(分解代謝)分解為代謝產物,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是物質代謝過程中互相聯繫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
動物機體所需的能量來源於食物中的澱粉、糖、脂肪和蛋白質,這些能源物質分子結構中的碳氫鍵蘊藏著化學能,在氧化過程中碳氫鍵斷裂,生成CO2和H2O,同時釋放出蘊藏的能。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轉化為熱能,用於維持體溫,並向體外散發。其餘不足50%則以高能磷酸鍵的形式貯存於體內,供機體利用。體內最主要的高能磷酸鍵化學物是三磷酸腺苷(ATP),機體利用ATP去合成各種細胞組成分子、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和其他一些物質;細胞利用ATP去進行各種離子和其它一些物質的主動轉運,維持細胞兩側離子濃度差所形成的勢能;肌肉還可利用ATP所載荷的自由能進行收縮和舒張,完成多種機械功。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化學變化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
物質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的交換和生物體內物質的轉變過程。可細分為:一是同化作用,即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並轉變為自身物質;二是異化作用,即自身的部分物質被氧化分解並排出代謝廢物。
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能量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可細分為:一是同化作用,即儲存能量;二是異化作用,即釋放能量。
動物的生命過程:食草動物通過食用植物來吸收和利用澱粉、糖、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中所含有的化學能,維持和發展自己的生命,並獲取新的植物,為下一個生命過程提供能量;食肉動物通過食用動物來吸收和利用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中所含有的化學能,維持和發展自己的生命,並獲取新的動物,為下一個生命過程提供能量。因此,極低等動物的生命過程可以描述為:
↓←—————←—————←
↓生命過程↑
食物能量――—→新的食物能量
極低等動物的生命過程
這裡,極低等動物的生命過程同時包括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兩個方面,也就是消費食物能量和獲取食物能量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
對於任何種類的動物來說,並不是所有種類的食物能量都可以被它所吸收和利用,只有一定範圍內的食物才能被它所吸收和利用,而且不同的動物對於不同形式的食物能量往往又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只哪些可以被動物吸收利用的食物能量,才是它的“有序化能量”,才是它的“價值”。
動物的價值將會以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物的形式穩定地儲藏於動物體內,動物的這些穩定的能量形式將為自身或其它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為自身或其它動物的價值提供來源。

八、食物能量的高級形式:溫飽類價值

隨著動物的不斷進化,動物機體的內部系統不斷複雜化,以不斷提高應對生存環境的能力,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存空間,具體表現在:提高識別食物的能力(由單因素識別向多因素識別的進化),提高消化食物的能力(由單一類型有機物消化向多樣類型有機物消化的進化),提高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由無條件反射向條件反射進化,由單級條件反射向多級條件反射進化),提高獲得食物的能力(力度的增長、速度的提升、方式的變化,由直接獲取食物方式向間接獲取食物方式的進化)。
動物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首先必須提高自己對於環境的應變能力,要在較大跨度範圍內適應環境要素的變化,具體要求就是,能夠在較大的溫度跨度、水分跨度、氧氣跨度等方面生存下來。由此,給出溫飽類價值的定義
溫飽類價值:就是那些用以應對環境要素變化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溫飽類價值的主要形式:保溫用的衣服與皮毛、解渴用的水、呼吸用的空氣、禦寒用的洞穴等。
“食物能量”與“溫飽類價值”的關係:
1、動物可以適應環境要素的變化。當環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內出現失常(如溫差的失常、水分的缺失、氧氣的缺乏等),動物就會通過某種生理機制的調整和行為機制的變換,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例如,當溫度相對較低時,動物可以通過改變生理機制(冬眠方式、生長出具有較強抗寒冷的皮毛),調節行為方式(挖掘洞穴、擁擠而居)等來逐步地適應環境。又例如,當水分相對不足時,動物可以通過一定的生理機制和行為機制來進行調節,以減少體內水分的散發,增大水分的獲取機會,駱駝的胃裡有許多瓶子形狀的小泡泡,那是駱駝貯存水的地方,這些“瓶子”里的水使駱駝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有生命危險,駱駝的血液有很強的儲水能力,同時以體溫變化、腎小管再吸收、糞中含水少等多種途經節水,駱駝的鼻子能聞到兩公里以外的水味,如果在沙漠中斷水了,只要放開駱駝,它一定向有水的方向走,它停下來,用嘴啃地,附近一定有水源。還例如,當空氣相對稀少(氧氣相對不足)時,動物可以改變體內的能量釋放方式來逐漸適應環境。
2、環境要素的變化可以為食物能量所替代。然而,動物提高對於環境的應變能力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要有足夠的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補償那些環境要素的變化。也就是說,生理機制的調整需要消耗食物能量,皮毛的形成與維持需要消耗食物能量,挖掘洞穴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製作和獲取用於禦寒的衣服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應對環境要素變化的生活資料,即溫飽類價值。反過來可以說,陽光、空氣和水分等環境要素或生命要素的根本作用在於替代、補償和節約食物能量。
3、食物能量對於溫飽類價值的替代作用是相對的。不過,這裡需要指出:“食物能量”對於其它生命要素或環境要素的替代和補償作用並不是絕對意義的,而是相對意義的,具體表現在:一是這種替代作用和補償作用是有限度,當溫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任何食物都無法進行替代和補償;同樣,當空氣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任何食物都無法進行替代和補償;當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任何食物都無法進行替代和補償。二是這種替代作用和補償作用是從長遠角度來看的,不是從眼前角度來看的,食物能量的替代和補償也是需要相應的過渡時期,對於具體的個體,水分的缺乏,個體的調節往往是來不及,從而導致死亡。三是這種替代作用和補償作用是從整體角度來看的,不是從具體的個體角度或局部角度來看的。雖然,陽光、空氣和水分等生命要素都可以對動物的生存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一定的短時期內和局部的生存情況下可能會對某個動物個體或群體產生致命的影響,但從長遠的角度和動物整體的角度來看,它們都不是最關鍵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被食物能量所替代、所補償。
總之,所有溫飽類價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對於較低等的動物,如果沒有安全與健康類以上價值層次的需要,它們的生命過程是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同時,也在消費生活資料。也就是說,較低等動物的生命過程同時包含著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即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因此,較低等動物的生命過程可以描述為:
↓←—————←————————←
↓生命過程↑
溫飽類使用價值———→新的溫飽類使用價值↑
較低等動物的生命過程
九、溫飽類價值的高級形式:安全與健康類價值
隨著生物的進一步進化,人的機體器官越來越複雜,適當外部環境的能力技巧也不斷增強。低等生物往往不需要太多地積累勞動能力,就能夠立即獲取生活資料,即使有這方面的積累,也是非常短暫、非常微弱。然而,較高等的動物則需要漫長的勞動能力積累過程,而且動物越高等,勞動能力的積累過程就越漫長、越強烈。一方面是因為較高等動物的機體結構較為複雜,其生長發育過程就會較為緩慢;二方面是因為較高等動物的勞動技巧性與生活技巧性越來越高,其熟悉過程與知識傳授過程較為緩慢;三方面是因為較高等動物的生存環境更為複雜、更為動態多變,其適應過程就會較為緩慢。
較高等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勞動技巧性與生活技巧性的熟悉過程與知識傳授過程、生存環境的適應過程,實際上就是勞動能力的積累與貯存過程。在這一階段,這種勞動能力是潛在的,沒有實現的勞動能力,因而就是勞動潛能。也就是說,對於較高等的動物,其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是相對獨立的,在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區分,在發生時間上有著明顯的界限,在作用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而且,動物的進化越完善,其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的相對獨立性就越強,其休息時間(即消費過程)所占全部時間的比例就越多,其勞動時間(即勞動過程)所占全部時間的比例就越少。
由此給勞動潛能的定義。
勞動潛能:較高等動物在通過消費一定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以後,在其體內形成了一種過渡的價值形態,這種價值形態使人潛在地具備了在今後的勞動過程中獲取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能力。
由於較高等動物在勞動能力上出現了大量的“積累與貯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勞動潛能的失效機率。也就是說,勞動潛能在進行一定的積累與貯存以後,能夠在今後的勞動過程中有多大機率轉化為實在的勞動能力。由於較高等動物存在內部的健康因素和外部的安全因素,動物的生命和勞動能力隨時會遇到各種危險因素,從而存在一定的疾病機率或死亡機率,這樣一來,許多已經積累和貯存下來的勞動潛能,會因為動物的疾病與死亡而白白地浪費掉。由此,較高等動物就形成了一種較高級的需要,以追求較高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勞動潛能儘可能多地轉化為實在的勞動能力。
由此,給出健康與安全類價值的定義。
健康與安全類價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勞動潛能的轉化效率或降低勞動潛能的失效率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健康與安全類價值的主要類型及具體形式:一是健康類價值,用以降低內部因素所產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與死亡率),如營養物質、生命要素等;二是安全類價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產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與死亡率),如洞穴、防護性設施與工具等。具體的作用有:利用洞穴以防止天敵的危害;利用動物的皮毛既可以減少體熱的散失,也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增加營養的吸收,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利用防禦性武器,可以防止天敵或同類的侵害。
“健康與安全類價值”與“溫飽類價值”的關係:較高等的動物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生命失效機率下降,即提高勞動潛能轉化為實在勞動能力的機率,從而使動物在下一生命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新的溫飽類價值,使相同數量的勞動潛能轉化為更多新的溫飽類價值,這就相當於增加了額外的勞動潛能,也相當於增加了額外的溫飽類價值。總之,健康與安全類價值等價於溫飽類價值,它是溫飽類價值的高級形式。“健康與安全類價值”與“溫飽類價值”統稱為個體化價值。
由此可以看出,較高等動物的消費過程與勞動過程開始有了明顯區別與分離,出現了價值的自然過渡形式——勞動潛能,因此較高等動物的生命過程可以描述為:
溫飽類價值健康與安全類價值
↓←—————←—————←—————←——←
↓消費過程↓勞動過程↑
個體化價值———→勞動潛能———→新的個體化價值↑
較高等動物的生命過程
十、個體化價值的高級形式:人尊與自尊類價值
隨著生物進化到早期人類,人類機體的複雜化程度越來越高,生活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勞動的複雜性越來越強,所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品種越來越多,於是就開始形成了對於不同形式的生活資料生產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一方面提高了生產的效率性,二方面增加了產品的多樣性,三方面增強了生產的技術性與專業性。這時,一個人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並不是直接用於自己的生活消費,而是通過銷售的方式轉化為貨幣形式的使用價值,然後,再用貨幣通過採購的方式購置自己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或者,直接通過易貨貿易的方式、再加工的方式、貯存的方式及交通運輸的方式等具體的生產方式,將自己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不管採用什麼方式,首先必須將自己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再通過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社會分工的形成,使人類的勞動過程可以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勞動過程,即將勞動潛能轉化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的過程;二是生產過程,即將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投入某一個生產系統(貿易系統、交通運輸系統、製造業系統等),用以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過程。也就是說,對於早期人類,其生產過程逐漸從勞動過程中分離出來,勞動過程與生產過程逐漸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相對獨立性,在表現形式上有著越來越明顯的區分,在發生時間上有著越來越明顯的界限,在作用對象上有著越來越明顯的差異。
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主要是貨幣,在早期人類,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有大米、羊皮、鹽巴、銅錢等。在勞動過程中,人的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這種價值形式並不能直接為人所利用,它只能反映出這個人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能力。由此給勞動量與勞動價值的定義。
勞動量:勞動潛能的釋放量。
勞動價值:人在勞動過程中所付出的能夠被社會普遍認可的那部分勞動量。勞動價值就是人在勞動過程中將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過渡的價值形式,使人潛在地具備了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能力。
由於人在勞動產品上出現了大量的“積累與貯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勞動產品的失效機率。也就是說,勞動產品所含有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進行一定的積累與貯存以後,能夠在多大機率上轉化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由於人存在內部的“自尊因素”和外部的“人尊因素”,其產品所含有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隨時會遇到各種風險因素,從而存在一定的浪費機率,這樣一來,許多已經積累和貯存下來的勞動產品,會因為社會的不認可或市場需求的下降而白白地浪費掉。由此,人就形成了一種更高級的需要,以追求較高自己對於社會的認可程度(即自尊程度)以及社會對於自己的認可程度(即人尊程度),使自己的勞動產品所含有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儘可能多地轉化為社會可普遍認可的價值形式。
由此,給出自尊與人尊類價值的定義。
自尊與人尊類價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勞動價值的轉化效率或降低勞動價值的失效率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自尊與人尊類價值的主要類型及具體形式:一是自尊類價值,用以降低內部因素所產生的社會生命失效率(即失業率與失信率),它是由個人對於社會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其價值大小取決於個人對於社會或他人的愛與尊重的程度;二是人尊類價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產生的社會生命失效率(即失業率與失信率),它是由社會對個人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其價值大小取決於社會對於個人的愛與尊重的程度。如果一個人對於社會或他人有較高程度的愛與尊重,他就會在一切可能的場合積極主動地為這個社會或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自覺地把自己的勞動潛能與社會或他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以實現他對勞動崗位的最佳選擇,從而使其勞動潛能儘可能地轉化為對社會或他人有用的勞動價值;如果社會對於這個人有較高程度的愛與尊重,就會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為他提供相匹配的勞動崗位,為他盡情地發揮聰明才智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使他的所有勞動潛能儘可能地與社會的需要或他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使其勞動潛能儘可能地轉化為社會認可的勞動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的具體形式有:體現社會地位的象徵物(標誌、服飾)、人際交往的禮儀、正式的榮譽儀式等。
“自尊與人尊類價值”與“個體化價值”的關係:早期人類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與人尊程度,使自己的社會生命失效機率下降,即提高個體化價值(即溫飽類價值與健康與安全類價值)轉化為勞動價值的機率,從而使人以後的生產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新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使相同數量的個體化價值轉化為更多新的勞動價值,這就相當於增加了額外的個體化價值。總之,自尊與人尊類價值等價於個體化價值,它是個體化價值的高級形式。“自尊與人尊類價值”與“個體化價值”統稱為社會化價值。
此時,價值的循環圖中就增加了一個環節:勞動價值。勞動潛能需要先轉化為勞動價值,再通過勞動價值轉化為新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即人類的生活過程可以分解為三個基本階段:一是消費階段,即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價值轉化為體內的勞動潛能,二是勞動階段,即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三是交換階段,即將勞動價值轉化為新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價值。不難發現,勞動價值就是被釋放出來並且被社會認可的勞動潛能。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勞動過程與生產過程開始有了明顯區別與分離,出現了價值的社會過渡形式——勞動價值,因此早期人類的生命過程可以描述為:
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
↓←—————←——————←—————←——————←——
↓消費過程↓勞動過程↓生產過程↑
社會化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新的社會化價值↑
早期人類的生命過程
十一、社會化價值的高級形式: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們開始製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這是人類歷史的一次重大飛躍。人類從此開始藉助於自然的力量和社會和力量,形成槓桿效應,使人的勞動能力得到有效地放大與擴展。只有通過自己或他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生產,再進行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生產,從而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才能獲得自己所需要有生活資料。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人的需求層次更加高級,生活資料的品種更加繁多,人需要更多地藉助於自然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於是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各種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樣,使人類的生產過程可以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是第一類生產過程,即將勞動價值轉化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過程;二是第二類生產過程,即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過程。也就是說,對於現代人類,生產過程逐漸分解為第一類生產過程與第二類生產過程,第一類生產過程與第二類生產過程逐漸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相對獨立性,在表現形式上有著越來越明顯的區分,在發生時間上有著越來越明顯的界限,在作用對象上有著越來越明顯的差異。
生產資料的根本目的在於使人能夠藉助於自然的力量與社會的力量,使社會化價值能夠得到放大與節約。由此給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定義。
生產資料使用價值:人類為了有效地藉助於自然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而採用的生產手段,這種生產手段使社會化價值得到放大和節約,這種過渡的價值形態使人潛在地具備了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獲取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能力。
由於人在生產資料上出現了大量的“積累與貯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生產資料的失效機率。也就是說,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進行一定的積累與貯存以後,能夠在多大機率上轉化為人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由於人存在內部的“自我發展因素”和外部的“自我實現因素”,生產資料使用價值隨時會遇到各種風險因素,從而存在一定的浪費機率,這樣一來,許多已經積累和貯存下來的生產資料,會因為自己的不認可或社會的不認可而白白地浪費掉。由此,人就形成了一種更高級的需要,以追求較高自己對於人類的認可程度(即自我發展程度)以及人類對於自己的認可程度(即自我實現程度),使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儘可能多地轉化為人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
由此,給出自尊與人尊類價值的定義。
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轉化效率或降低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失效率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的主要類型及具體形式: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轉化效率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個人對於生產資料的適應性,即由於個人的缺陷而不能有效地使用生產資料,從而存在一定的失效機率,即內部理性失效率;二是生產資料對於個人的適應性,即由於生產資料的缺陷而不能被個人所有效地使用,從而存在一定的失效機率,即外部理性失效率。由此可見,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的主要類型可分為兩類:一是自我發展類價值,用以降低內部因素所產生的理性生命失效率,其目的在於使個人能夠排除各種個體性缺陷所產生的干擾,從而無條件地、無障礙地發展對於生產資料的使用能力(即駕馭自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能力)。二是自我實現類價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產生的理性生命失效率,其目的在於使個人能夠排除生產資料各種缺陷所產生的干擾,將自己所發展的對於生產資料的使用能力(即駕馭自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能力)無條件、無障礙地釋放出來。
“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與“社會化價值”的關係:現代人類通過一些生產手段來提高自己的自我發展水平與自我實現程度,使自己的理性生命失效機率下降,即提高社會化價值(即溫飽類價值、健康與安全類價值、自尊與人尊類價值等)轉化為生產資料價值的機率,從而使人以後的生產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新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使相同數量的社會化價值轉化為更多新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這就相當於增加了額外的社會化價值。總之,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等價於社會化價值,它是社會化價值的高級形式。“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與“社會化價值”統稱為理性化價值。總之,“自我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提高和增強自己對於生產資料的使用能力,就是提高自己對於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駕馭能力。“自我實現”的本質就是將自己所形成的對於生產資料的使用能力(即對於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駕馭能力)充分地展現出來。
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的具體形態有:旅遊是人對於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了解,求知慾(探究欲)是人對於知識技術的了解,宗教信仰是人對於價值知識體系的了解,人對於人身自由欲望的滿足是人對於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駕馭,人對於追星欲望的滿足是人對於自己奮鬥目標的複製,人對於表現欲的滿足是人對於自身能力、自身價值狀態的展示。
即現代人類的生活過程可以分解為四個基本階段:一是消費階段,即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價值轉化為體內的勞動潛能,二是勞動階段,即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三是第一類生產階段,即將勞動價值轉化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價值;四是第二類生產階段,即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因此,現代人類的生命過程可以描述為:
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
↓←—————←——————←—————←————←———←————
↓消費過程↓勞動過程↓第一類生產過程↓第二類生產過程↑
理性化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新的理性化價值↑
現代人類的生命過程
生產資料可分類三大類型:一是勞動力,二是自然形態的生產資料,三是社會形態的生產資料。其中,自然形態的生產資料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勞動工具、技術與科學,它體現了人對於自然力量的駕馭能力;社會形態的生產資料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經濟、政治與文化,它體現了人對於社會力量的駕馭能力。
十二、生產資料的自然形式:勞動工具、技術與科學
生產資料的自然形式就是人類駕馭和利用自然力量和自然資源的手段,它包括勞動工具、技術與科學三個基本層次。
1、勞動工具。
勞動工具就是那些能夠延伸、拓展和加強人的個體性勞動器官(包括手、腳、身體與大腦等)的物質,如鋤頭、錘子、機器、廠房、電腦等。
2、技術
關於勞動工具的法則(即製作方式與使用方法)就是技術,如煉鐵技術、鉗工技術、焊接技術等。由此可見,技術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工具,其目的在於提高勞動工具的效率性、目的性與持久性。
3、科學
關於技術的法則(各種技術的理論根據、邏輯關係、數學關係等)就是科學,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熱力學等。由此可見,科學是一種特殊的技術,其目的在於提高技術的效率性、目的性與持久性。
十三、生產資料的社會形式:經濟、政治與文化
生產資料的社會形式就是人類駕馭和利用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的手段,它包括經濟、政治與文化三個基本層次。
1、經濟。經濟就是那些能夠延伸、拓展和加強人的社會性勞動器官(包括互助性組織、合作性組織、協作性組織、股份性組織等)的事物,如公司、商店、工廠等。經濟的價值本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況,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經濟領域所增值的財富通常也是按照參與該生產過程的生產要素的價值量比例來進行分配的,它實際上只是實現了社會財富的第一次分配。
2、政治。關於經濟的法則就是政治,如公安局、法院、政府、軍隊等。由此可見,政治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其目的在於提高經濟的效率性、目的性與持久性。政治的價值本質:以權力對比為導向,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規則,以緩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內耗,協調各方關係,平衡各方利益,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生產要素的配置規則主要包括:勞動力的配置規則,如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自然資源的配置規則,如礦產資源法、森林法資源、水法、國土資源法等;知識產品的配置規則,如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危險及有害產品的限制規則,如藥品管理法、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等;人員健康安全性規則,如食品衛生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等;生產過程的限制規則,如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等;協調利益和解決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契約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還有各種條例、法規和規章等。此外,還需要建立為創立、實施、監督和評價各種經濟規則的組織機構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如兵役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訴訟法、組織法等。總之,所有政治事物的根本目的在於決定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規則。顯然,生產要素的不同配置規則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地域的人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制約著社會各種矛盾的現實狀態和發展方向,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低層次物質利益和高層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關係,它能夠間接地改變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因而是一種廣義的社會生產領域。政治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產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政治主體對於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的影響權數(即權力大小)來進行分配的,它實際上實現了社會財富的第二次分配
3、文化。關於政治的法則就是文化,如語言學、心理學、法學、宗教學等。由此可見,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手段,其目的在於提高政治的效率性、目的性與持久性。文化的價值本質:以理論依據為導向,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在理論上的系統性、觀念上的認同性、意念上的連續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數理邏輯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則上的和諧性和語義邏輯上的一致性,以規劃社會目標、統一社會意志、協調社會行為、集中社會智慧,團結社會力量,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文化的作用實際上就是調整和控制所有經濟規則與政治規則之規則,它包括各種規則的書面或口頭表達規則——語言;各種規則的媒體符號(如繪畫、詩歌、音樂、舞蹈、戲劇、小說等)表達規則——藝術;各種社會行為規則的約束規則——社會科學;各種自然行為規則的約束規則——自然科學;社會利益關係調整規則的約束法則——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等。同樣,所有規則之規則的改變將會在更深的層次上影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地域的人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在更深的層次上決定和制約著社會各種矛盾的現實狀態和發展方向,也會在更深的層次上影響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低層次物質利益和高層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關係,它能夠更深遠地間接地改變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因而也是一種廣義的社會生產領域。文化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產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理論依據所要求的內容來進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強者對於窮人和弱者所實施的救助,以及對於他人錯誤所實施的寬容等),它實際上實現了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

十四、價值進化的基本動力:信息

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消除不確定性”等同於“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
在拙文“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中已經指出,價值的物理本質就是“廣義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它包括實體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化能量,其中,虛擬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夠替代、補償、增強和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在客觀上起有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實體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著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不難發現,“提高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價值量”,就是“價值的源泉”,就是價值進化的基本動力。

十五、信息的基本類型

信息可分為消費信息、勞動信息與生產信息三大類。
1、消費信息。消費信息可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相同數量的生活資料可以轉化為更多的勞動潛能,相當於增加了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數量,也就是增加了一個由勞動潛能到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小循環。
2、勞動信息。勞動信息可使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相同數量的勞動潛能可以轉化為更多的勞動價值,相當於增加了勞動潛能的數量,也就是增加了一個由勞動價值到勞動潛能的小循環。
3、生產信息。生產信息包括第一類生產信息與第二類生產信息,其中,第一類生產信息可使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相同數量的勞動價值可以轉化為更多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相當於增加了勞動價值的數量,也就是增加了一個由新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到勞動價值的小循環;第二類生產信息的生產是指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相同數量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以轉化為更多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相當於增加了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數量,也就是增加了一個由新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到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小循環。
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
↓←—————←——————←—————←————←———←————↑
↓消費過程↓勞動過程↓第一類生產過程↓第二類生產過程↑
理性化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新的理性化價值↑
↑消費信息↓↑勞動信息↓↑第一類生產信息↓↑第二類生產信息↓
↑←—————←↓↑←———←↓↑←————←—↓↑←————←——↓
有信息注入時的生命過程
如果沒有信息的注入,整個價值循環過程就是一個等值重複的循環過程;如果存在信息的不斷流失,則整個價值循環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值衰減的循環過程;如果存在信息的不斷注入,則整個價值循環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升值發展的循環過程。
信息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生物進化,二是人類勞動。由於相對於人類勞動所產生信息量,生物進化過程所產生的信息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認為,勞動是信息的唯一來源,因此也可以認為是價值的唯一來源。

十六、價值的主觀形式(即情感)的進化過程

“數理情感學”認為,情感是價值關係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反映,情感與價值的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即情感以價值為核心,並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的變化特性決定著情感的變化特性,價值的進化方向決定著情感的進化方向,情感的進化實際上就是價值進化的主觀反映形式。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的價值關係的進化過程可分為五個基本階段:單因素價值、多因素價值、可變性價值、多樣性價值、多層性價值,因此人的情感也相應地經歷五個自然進化階段。
1、趨性情感與單因素價值。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價值評價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對具有單一物理化學特性的價值關係進行評價,並產生一種選擇傾向——逃避或趨近,或者以光為標準,或者以熱為標準,或者以水為標準,或者以土為標準等。因此,趨性情感已經形成了對於單因素價值的選擇傾向,因而也稱之為“單因素情感”。如草履蟲對於草酸的趨近。
2、剛性情感與多因素價值。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的評價方式,動物能夠通過若干形式的無條件反射來感知具有複合的物理化學特性的價值關係。不過,這種情感需要經過長期進化才能建立起來,而且不容易改變,不存在任何靈活性,不能根據環境的變化來靈活調節。剛性情感已經形成了對於多因素價值的選擇傾向,因而也稱之為“多因素情感”。具有這種情感的生物有魚類、昆蟲類、鳥類動物等。
3、彈性情感與可變性價值。這是一種較為複雜的評價方式,動物能夠通過一級或若干級的條件反射來感知和學習多種價值關係的變化,並靈活調節情感反應的強度,使之與價值關係的變化相對應。彈性情感已經形成了對於可變性價值產生可變性的選擇傾向,因而也稱之為“可變性情感”。具有這種情感的生物有哺乳類動物等。
4、知性情感與多樣性價值。這是一種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較高等動物能夠區分各種各樣的有利事物和各種各樣的有害事物,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情感。知性情感已經形成了對於多樣性價值產生多樣性的選擇傾向,因而也稱之為“多樣性情感”。具有這種情感的生物有靈長類動物等。
5、理性情感與多層性價值。這是一種最高級的評價方式,人類藉助於語言對各種價值關係進行歸納與抽象,並形成相應的價值形象或價值概念,再對價值形象或價值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全面地、準確地、辯證地認識各種價值關係的內在本質與規律性,探索各種價值之間在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多個方向上的相互聯繫與相互影響,從而形成具有多價值層次的、辯證統一的、高度理性的情感。在理性情感的引導和控制下,人懂得了低層次價值應該服從高層次價值,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長遠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人還懂得了價值關係是個辯證統一的關係,負向價值往往隱含著正向價值,正向價值又往往隱含著負向價值。理性情感已經形成了對於多層性價值產生多層性的選擇傾向,因而也稱之為“多層性情感”。具有這種情感的生物只有人類。

十七、各種價值之間的邏輯關係

人類的價值形式不斷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逐漸發展起來。根據載體形式的不同,可分為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根據主體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社會價值、集體價值和個人價值;根據社會領域的不同,可分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根據基本用途的不同,可分為生活資料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真假類價值、善惡類價值與美醜類價值。統一價值論認為,人類所有的價值形式都可歸結為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都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其邏輯思路是:人類的一切價值形式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類;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分為“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和“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其中“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價值;按照如下三個步驟,所有這些價值形式都可直接或間接地折算成食物能量。
1、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詳見拙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及其邏輯關係”)。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愛與尊重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⑴溫飽類使用價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學能量為核心內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氣、水、陽光、溫度、鹽、微量元素、營養物質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過添加相應的食物能量來進行替代和補償;相反,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減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說,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價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即所有溫飽類使用價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⑵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主要在於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終在於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溫飽類使用價值的實際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⑶愛與尊重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主要在於提高人的社會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會生命失效率,最終在於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實際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⑷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主要在於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終在於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的實際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2、勞動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詳見拙文“勞動價值的度量方法”)。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者本人在勞動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使用價值,即勞動力這種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它的產生和轉化過程是:勞動者在消費階段通過消費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以後,並將其通過轉化為勞動潛能;在勞動階段通過勞動將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將其轉化為勞動價值;在生產階段通過與生產資料產生相互作用,並將其轉化為產品的使用價值。勞動價值的大小可以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進行度量,因此勞動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即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3、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詳見拙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度量方法”)。在一般生產系統中,投入的生產要素可分為生產資料(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兩大類,其中生產資料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它是“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力主要表現為勞動價值,它是“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替代、補償、加強和擴展勞動價值的功能作用,兩者在信息的驅動下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從而形成價值增長,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生產系統的均衡狀態下與等量的勞動價值具有等效的價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勞動價值,即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總之,任何形式的價值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能量(即食物能量),由此可見,社會學意義的“價值”概念與物理學意義的“價值”概念完全一致,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完全符合價值的社會學定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