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進化論

真理進化論是以宇宙追求最小作用量,也就是追求最大負作用量;社會追求最大幸福;研究追求最大知識;經濟追求最大利潤為基礎的。

概述

A、真理進化論的基礎是:宇宙追求最小作用量,也就是追求最大負作用量;社會追求最大幸福;研究追求最大知識;經濟追求最大利潤。由於求極值的推導過程與追求量的量綱無關,如果這些追求系統的追求量有類似的數學表達式,它們的最佳行為就應該是一樣的。可以把宇宙想像成一個社會,具體步驟是:把一個粒子想像成一個人,把粒子的負作用量想像成他的幸福,把粒子發出的場當作他對社會的各種貢獻(產品、服務、感情等),粒子接收的場(與粒子相作用的場)看作他從社會的獲得。這樣,任何兩個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都能被看作一種契約,一個粒子選擇最大負作用量狀態的過程就成了一個人選擇最大幸福的過程。
B、宇宙、社會和思維,這三大領域是具有很多共同點的。
宇宙追求最大負作用量;社會追求最大幸福(經濟追求最大利潤);研究追求最大知識
在宇宙中,能量-動量和時間-空間在粒子上交匯,更準確地講,應該是在費米子上交匯;在經濟中,需求和商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上融為一體;在知識追求中,每個理論和事實都有自己的需求,也從其它理論和事實得到供給,雖然事實和理論自己不會追求,但是研究人員代表它們做出追求決策。
在宇宙中,有正負電荷,同號相斥,異號相吸;在經濟中,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性競爭,異性互利;在研究中,有理論和事實,同性矛盾,異性則有著相互解釋-證實的關係。
在宇宙中,電勢的一種變化如果使正電荷的負作用量增加就會使負電荷的負作用量減少;在經濟中,產品的一種價格變化如果對生產者有利就會對消費者不利;在研究中,周圍有很多理論的地方對解釋事實更有利,但是對建立理論不利。
在宇宙中,質量間有萬有引力,因此形成星球、星系;在社會(經濟)中,幸福之間相互吸引,因此形成城市;在知識追求中,知識有集中傾向,因此形成了學科。
在宇宙中,粒子在時間-空間中產生並消滅狀態,同時還和時空交換光量子。在經濟中,消費者和生產者在市場中改變自己的狀態,他們和市場交換商品。在知識追求中,事實和理論在研究者的想像(相當於一個不夠完整的可能態集合)中挑選狀態,他們還吸收並釋放問題。
在宇宙中,能量-動量是對於時空中位移的邊際負作用量;在經濟中,對一種商品的欲望是消費最後一個單位該種商品獲得的邊際幸福;在知識追求中,一個事實或理論的價值體現在最後一個單位努力帶來的邊際知識上。
追求系統發展的本質就是不變的單位時間內整個系統追求量的增長,在經濟中這代表GDP的增長,在知識追求中代表人類總體知識的增長,在宇宙中就是整個宇宙的拉格朗日量的增長。
在經濟中,商品市場的增長相當於商品增加市場擴大;在宇宙中,這相當於宇宙膨脹;在知識追求中,這相當於研究領域的增多。
C、真理髮展的歷史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苦苦追尋真理,其中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一開始,人類為了解釋萬物提出了各種神學理論,認為神的旨意是真理的源泉,值得注意的是,神往往與人有很多類似之處,可以視為理想的人。而後,哲學家開始嘗試思考的力量,古希臘人憑藉三段論、幾何學等發現證明了思維能發現一些真理,開始認為依靠思辨能夠找到真理,但是犯下了很多錯誤,伽利略就通過實驗(據說他並沒有做過比薩斜塔實驗)、觀測證明了亞里士多德思考結果的一些錯誤,證明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真理更為可靠。
而後,真理逐漸分為兩支。一方面,牛頓等物理學家以及培根等哲學家開啟了實驗、歸納的大門,認為反覆試驗、歸納再加上嚴密的思考能夠找到自然界中的真理。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觀念轉變,隨著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精確的規律,這與當時的人類社會極為不同,人類開始認為宇宙是沒有目的的、被動遵守規律的機器,從而與社會真理有了一個鮮明的分界。
雖然犯過一個重要錯誤,但是自然科學家們在真理觀方面也取得了一個重大進展。從歐幾里德幾何開始,然後是牛頓三定律,科學家們準確描述了宇宙中的很多運動,將原來無窮無盡的真理簡化為很少幾個公理、定律,從而使人們產生了真理簡單性的觀念,物理學在二十世紀的突飛猛進更是大大加強了這一信念。
另一個重要進展雖然意義可能更加深遠,但是此前的影響僅僅局限於物理學家圈內。物理學家很早就發現了最小作用量原理(而且,作用量在物理學中是負值,等於是在追求一個正值極大)。此後,物理學的每一項重要發現都只能導致該原理的升級而非失敗,宇宙規律都能通過對最小作用量原理求極值而得到。在上個世紀末,該原理已經成為了理論物理學家最重要的武器。但是,物理學家們大約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充分認識到宇宙追求一個極值的意義。
在社會真理方面,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得社會領域的真理從神權向君主權過渡,人們開始逐漸認為社會中的真理來自於君權,通常情況下,認為社會真理是君權與神權的統一,君權的比重在不斷加大,但是不同地方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中國,君權比重很大;但是在歐洲,神權的比重要大得多)。這一過渡的積極意義在於,真理權從神逐漸向人過渡,從而可以通過思維而加以左右,儘管這時還只是君主及其主要大臣的思維。
接著,啟蒙運動開始了民主運動,認為社會真理權屬於全體人民,社會真理來自於全體人民的思維、意願。人類開始民主地制定各種規章、法律,認為違反這些制度的人就是違背真理,從而應該受到懲罰。違背真理要受到人為的懲罰是人類一向的觀點,從早期的違抗神意,到後來的違抗君主意志,直到現在的違抗法律,莫不如此。
但是,社會真理與宇宙真理的分裂違背了真理的簡單性原則。在各民族各國沒有充分的相互交流之前,一分為二帶來的問題還不那么突出,隨著從西方殖民主義開始的全球化進程,各國、各民族的真理開始衝突,產業分化使問題進一步嚴重,不同的產業往往有不同的制度。這開始讓人們思考:真理真的有那么多嗎?顯然,沒有理由認為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某個產業的制度更具真理性,因此,開始有了真理是相對的觀念(相對論雖然揭示了宇宙真理的簡單性,但是這一名稱卻起了一定的誤導作用,讓人們以為真理是相對的)。
雖然社會真理開始了複雜化進程,但是社會真理也取得了一些重大進展,這要感謝經濟和經濟學的建立。首先,功利主義學派提出了社會發展的目的是追求全體人民的最大幸福,這與物理學家的宇宙觀有了一種遙相呼應,但是也許過於遙遠了。其次,社會開始構建穩定的制度,這縮短了與宇宙定律的時間不變性之間的差距。第三,在穩定製度的指導下,經濟開始具有準確性、可預測性,開始能夠用數學描述,表明社會也能有準確的規律,有目的與有規律並不矛盾。
物理學在上世紀中葉取得了一項重要發現:宇宙膨脹。這與社會發展何其類似。但是,宇宙真理與社會真理之間的距離已經被關注細節的專業人士們拉得太遠了,雖然條件已經很充分,但是人類仍然沒有跨過決定性的一步。
真理還有一個可能的來源:宇宙。除了以上根據,還有幾個重要原因。首先,物理學已經表明,對一個系統的追求量求極值能夠推導出最優制度,但是,求極值的結果與追求量的量綱無關,無論量綱是幸福還是作用量。其次,思維(主要是追求知識增長的研究)這一較獨立的追求系統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該系統的優點是個人能夠自由地控制其規律、觀察其巨觀屬性,好的思維與宇宙、好的社會遵守類似的規律。第三,宇宙、社會(尤其是經濟)、思維有很多相似之處。
因此,真理完全與人無關,具有存在性、絕對性(時間不變性)、普適性(追求量量綱不變性)、功利性(最優追求制度)、簡單性等基本屬性。
但是,將真理統一到宇宙並不應該是終點。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問一個問題:宇宙從何而來?現在又多了一個問題:宇宙為什麼要採用真理?僅僅將真理統一到宇宙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這就是“真理進化論”:所有可能系統都有權存在,但是最終具有最大規模的必然是採用最佳制度的系統,必然是不斷膨脹的,這與宇宙同時具有最大、膨脹、採用最優制度這三重基本屬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真理進化論”認為真理具有自我實現性,能夠依靠自身在所有可能理念中脫穎而出。

相關條目

真理進化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