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

假名

假名主要分為“片假名”和“平假名”兩種。平假名來源於漢字草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9世紀起;片假名來源於漢字楷書偏旁,正式使用約從公元10世紀起。漢字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所有的日語均用漢字來書寫,當時的日語文字系統和今天的漢語文字系統一樣是單一的。不過,日語的文字系統並沒有停留在這一狀態。大約在公元5世紀,日本人民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一種嶄新的音節文字——假名(Kana)。

基本信息

簡介

一日本的一種表音文字
假名為日本獨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不同的表記法。
平假名從漢字草書演化而來。片假名從漢字楷書演化而來,意即“漢字的片段”。
假名原有多種書寫體系。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統一了假名的字形,許多被淘汰的字形就被稱為變體假名。
早期曾有某些教科書宣稱吉備真備創製了片假名,其實存在爭議。現在一般認為,片假名形成的原因是當時的日本人對漢字做約定俗成的簡化,並非一人之功,吉備真備可能對片假名的形成有特殊的貢獻
今日“假名”的日語讀音是“かな”(kana)。其實古時“假名”叫做“かりな”(karina),之後簡化成為“かんな”(kanna),再簡化成今日的讀音。

起源

論及假名之起源,則不得不提萬葉假名之行程。遠古之時,日本雖有自身的語言,卻沒有紀錄的方法,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
漢字傳入之後,日本以漢字為用,興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然上古之時,言意並朴,敷文構句,於字即難。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訓”,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
萬葉假名者,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例如“與”→“よ、ヨ(yo)”、“乃”→“の、ノ(no)”之類。眾人抄寫萬葉假名之時,因作為萬葉假名之表音漢字並不需要如表意漢字般嚴謹,各種簡化方法遂漸漸出現。如“與”→“よ、ヨ”之儔。在約定成俗的簡化之後,漸漸成為現代所見之假名。不過,一直到近代統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種體系,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證。
日本屬於漢字文化圈,其古籍或古代(甚或近代)公文,皆以漢字寫成。但由於古代漢文經典的文言文極為難解,漢字筆畫又多,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非常難學,便間接造成只限一小部分耐得住十載寒窗的書生,或有錢有勢、能雇家庭教師讓子女進修的貴族階層,得以識字書寫外,其餘大部分民眾均是漢文文盲的結果。此外,更衍生“精通漢文的文人”掌握政治的弊害。於是,“脫漢”風潮也就油然而生。
日本“脫漢”成果是“假名”(かな,kana),分為“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與“片假名”。二者的造字目的不同。
“平假名”是為了書寫和歌、物語而誕生;“片假名”則為了解讀漢文而出世。前者的主要書寫者是女人,後者的棟樑是男人。
由於宮廷女人長年抄寫《萬葉集》,而“萬葉假名”的漢字,都有固定字音,寫著寫著,無形中便簡略了漢字,變成類似草書的字型,積年累月,就成為“平假名”。
另一方,要學漢文的宮廷子弟或考上大學的精英,為了將漢文念成日本固有語音,只好在漢文旁加上種種拆解漢字而成的助詞與記號,這些助詞與記號,正是“片假名”。例如,“百聞不如一見”,日語念法是“百聞見如''。有趣的是,當時的菁英“作弊”方式跟現代學生學外語時的“作弊”方式大同小異。現代學生有鉛筆,可以在“Goodmorning”旁暗自寫下“古的模寧”,事後再用橡皮擦毀滅證據。而古代日本學生,雖然沒有鉛筆,卻懂得用竹籤在漢文旁加上補助記號,算是一種“隱形文字”,不仔細看的話,還真看不出“作弊”痕跡。
因此,九世紀中旬以後的日本,有“平假名”文。《竹取物語》、《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土佐日記》、《蜻蛉日記》、《枕草子》、《源氏物語》等,均是無標點符號亦無漢字的“平假名”文。而這個時期,也是男、女文字勢不兩立的時期。
《伊勢物語》中,和歌非常多,可以說是用和歌編纂成的故事,全篇以“平假名”書寫也是理所當然。然而,《土佐日記》卻是和歌名人紀貫之假冒女人身份所寫的遊記。可是,遊記、日記、隨筆等,是一種隨意自由抒發日常生活、個人內心感情的散文體裁,用漢文來寫,未免太礙手礙腳了。因此,紀貫之只好假冒女人身份用當時的口語(平假名)紀錄下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沒想到,正因為紀貫之首開紀錄寫下了《土佐日記》,宮廷女人們才創下王朝女流文學。
既然如此,男人所發明的“片假名”呢?難道“片假名”只能屈就於“隱形文字”的地位?當然不是。只是,“片假名”堂皇正大出現在書中的時期,比“平假名”晚了二百年左右。首先出現於《今昔物語集》,再過百年後,才又在鴨長明的《方丈記》中露臉。

片假名

Aア(あ):阿、安,亞、惡、愛;
イ(い):伊、以,移、意、異;
ウ(う):宇,於、有、憂、雲;
エ(え):江、衣,要、英、盈;
オ(お):於、御。
Kカ(か):加,家、駕、賀、可、河、我、甘、閒、香;
キ(き):幾,奇、支、起、喜、歸、鬼、藝、義、〔聞〕;
ク(く):久,具、俱、九、求、區;
ケ(け):介(個)、計,希、遣、氣、外;
コ(こ)“:己,古、故、孤、居、舉、期、護、許、〔越、子〕。
S サ(さ):散、左,佐、差、斜、沙、鎖、乍、作;
シ(し):之,士、志、慈、次、事、思、斯、四、新;
ス(す):須、寸,朱、數、壽、春;
セ(せ):世,制、齊、勢、是、聲;
ソ(そ):曾,楚、所、處、蘇、宗、〔添〕。
T タ(た):多、太,陀、田、當、堂;
チ(ち):千、知,地、智、致、治、遲;
ツ(つ):川,都、豆、津、徒、圖;
テ(て):天,帝、氐、低、轉、亭、〔手〕;
ト(と):止,度、登、等、東、〔戶〕。
N ナ(な):奈,那、難、南、〔名〕;
ニ(に):二、仁,爾、你、耳、〔丹〕;
ヌ(ぬ):奴,努、怒;
ネ(ね):禰,年、〔根、子〕;
ノ(の):乃,能、農、濃、〔之〕。
H ハ(は):八、波,巴、霸、破、頗、半、盤、〔者、葉〕;
ヒ(ひ):比,避、毗、悲、非、飛、〔火、日〕;
フ(ふ):不,布、普、夫、婦、風;
ヘ(へ):部,弊、倍、陪、遍、邊、平;
ホ(ほ):保,寶、富、本、番、奉。
M マ(ま):萬、末,馬、麻、摩、莫、滿、〔真、間〕;
ミ(み):〔三〕、美,彌、微、未、〔見、身〕;
ム(む):牟、武,無、舞、務;
メ(め):〔女〕,賣、每、咩、米、免、面;
モ(も):毛,母、茂、文、蒙、〔裳〕。
Y ヤ(や):也,夜、耶、野、陽、〔八、屋〕;
——
ユ(ゆ):由,游、逾;
——
ヨ(よ):與,余、餘、予、用、〔世〕。
R ラ(ら):良,羅、樂、〔等〕;
リ(り):利,梨、里、理、李、離;
ル(る):流、留,琉、婁、屢、類、累;
レ(れ):禮,麗、例、料、連;
ロ(ろ):呂,路、露、魯、盧。
W ワ(わ):和,倭、王;
ヰ(ゐ):井、為,遺;
——
ヱ(ゑ):惠,衛;
ヲ(を):乎、遠,烏、越、雄。
ン(ん):爾,無。
*註:上表中的“ヰ(ゐ)”和“ヱ(ゑ)”在現代日語中棄之不用。

假名表

A ア(あ):阿、安,亞、惡、愛;
I イ(い):伊、以,移、意、異;
U ウ(う):宇,於、有、憂、雲;
E エ(え):[江]、衣,要、英、盈;
O オ(お):扵,於、御。
K カ(か):加,家、駕、賀、可、河、我、甘、閒、香;
キ(き):幾,奇、支、起、喜、歸、鬼、藝、義、[聞];
ク(く):久,具、俱、九、求、區;
ケ(け):介(個)、計,希、遣、氣、外;
コ(こ):己,古、故、孤、居、舉、期、護、許、[越、子]。
S サ(さ):散、左,佐、差、斜、沙、鎖、乍、作;
シ(し):之,士、志、慈、次、事、思、斯、四、新;
ス(す):須、寸,朱、數、壽、春;
セ(せ):世,制、齊、勢、是、聲;
ソ(そ):曾,楚、所、處、蘇、宗、[添]。
T タ(た):多、太,陀、田、當、堂;
チ(ち):千、知,地、智、致、治、遲;
ツ(つ):川,都、豆、津、徒、圖;
テ(て):天,帝、氐、低、轉、亭、[手];
ト(と):止,度、登、等、東、[戶]。
N ナ(な):奈,那、難、南、[名];
ニ(に):二、仁,爾、你、耳、[丹];
ヌ(ぬ):奴,努、怒;
ネ(ね):禰,年、[根、子];
ノ(の):乃,能、農、濃、[之]。
H ハ(は):八、波,巴、霸、破、頗、半、盤、[者、葉];
ヒ(ひ):比,避、毗、悲、非、飛、[火、日];
フ(ふ):不,布、普、夫、婦、風;
ヘ(へ):部,弊、倍、陪、遍、邊、平;
ホ(ほ):保,寶、富、本、番、奉。
M マ(ま):萬、末,馬、麻、摩、莫、滿、[真、間];
ミ(み):[三]、美,彌、微、未、[見、身];
ム(む):牟、武,無、舞、務;
メ(め):[女],賣、每、咩、米、免、面;
モ(も):毛,母、茂、文、蒙、[裳]。
Y ヤ(や):也,夜、耶、野、陽、[八、屋];
——
ユ(ゆ):由,逰、逾;
——
ヨ(よ):與,余、餘、予、用、[世]。
R ラ(ら):良,羅、樂、[等];
リ(り):利,梨、里、理、李、離;
ル(る):流、留,琉、婁、屢、類、累;
レ(れ):禮,麗、例、料、連;
ロ(ろ):呂,路、露、魯、盧。
W ワ(わ):和,倭、王;
ヰ(ゐ):井、為,遺;
——
ヱ(ゑ):恵,衛;
ヲ(を):乎、遠,烏、越、雄。
ン(ん):尓,無。
ヰ(ゐ)ヱ(ゑ)在現代日語中已棄之不用.

宗教用詞

【假名】
(梵prajn~apti,藏n~e-bar-h!dogs-pa)
指人為假設之名。又無實體、只存在於假名上者,稱假名有,亦單稱假名。如《成實論》卷十一〈立假名品〉雲(大正32·327a)︰‘真諦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諦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蓋諸法因緣和合而成,無真實之體,假名而有,故瓶、人等均屬假名。

解說

簡介

《大乘義章》卷一〈假名義〉對‘假名’一詞有詳細的解說(大正44·477c)∶

諸法無名

‘(一)諸法無名,假與施名故曰假名。如貧賤人假稱富貴,如是等也。

假他得名

(二)假他得名,故號假名。如假諸陰得眾生名,假棟樑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又復大小長短等事,假他得名,大假小故,得其大名,小亦如是;長假短故,得其長名,短亦如是。如是一切故曰假名。

假之名稱

(三)假之名稱曰假名。世俗諸法各非定性,假他而有,名為假法;樹假之稱,故曰假名。四者,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義云何?廢名論法,法如幻化,非有非無,亦非非有,亦非非無,無一定相可以自別,以名呼法,法隨名轉,方有種種,諸法差別,假名故有,是故諸法說為假名。’

諸法

諸法假名又有一假、二假、三假、四假的分別。所謂一假是一切法因緣所成;二假是指眾生假名、法假名,或因和合假、法和合假二種;三假是指名假、受假、法假;四假是因生假、因成假、相待假、相續假。
又,《摩訶止觀》卷上說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三假。因成假謂諸法因緣所成,故其體即假;相續假謂諸法前念後念相續不斷,現法相者剎那剎那改變生滅,故為假;相待假謂諸法依相對而有大小、長短、多少、強弱等不同,即不定不實,故為假。總此,可知諸法確無實體,只有假名。
◎附∶印順《性空學探源》第三章第二節(摘錄)

辨假有

說假名必然牽連到實相,說實相也必然關涉到假有;假名與實相,本來是無法劃然地分開說明的。不過,以假名有為討論中心,而附帶的說到實相。在這假名有的說明中,先正說假名有,其次再談假有之我。‘假名有’這名辭,佛世時就已經有了,不過後代各宗各派的解說有著很大的不同。且先談談一切有部的解說。他們對於假有偏重在和合假。他們說∶一一法的自性是真實,自性和合現起的一切現象活動才是假有。因他們只注重這和合假,所以其假有範圍很狹小;別的部派說的假有法,有許多在有部看來是實有的。佛說假有的本義,如說五蘊和合所以無我,我是假有;如是推之園林等法,亦復以和合故是假有法。這可說是佛法假有的基本觀念。時代略後所說的,如經部等,說有為的一分與無為法都是假有的,擴大了假有;其假有的定義,自也非‘和合假’所能範圍的了。有部固守古義,不變其‘和合假’的思想,這從《大毗婆沙》所表現來看,是很顯然的。(中略)

總觀諸家

總觀諸家,有部的假名有側重在與實有是一的意義上,經部側重在是異上,成實論主則老實說是不可說。他說明假有的和合假義與有部同,而假有範圍之廣近於經部;不過,如經部‘無根無境’的思想,則斥謂非經中義,是論師的臆說。成實論師在這第一重二諦上,假有是依實建立,有假也有實。到第二重二諦時,雖說因果法的色等五蘊非真實有,而見法空;但若直說一切唯假名有,則不能同情。他以為須先用真實對治假有,再用真實的如幻如化了達法空;一下手就說一切法空,是破壞因果的錯見。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中論》卷四〈觀四諦品〉;《大乘掌珍論》卷上;《成唯識論》卷一、卷八;《大品般若經》卷二;《菩薩地持經》卷一、卷二;《三論玄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