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序文

緣此,於俞氏頗有同好之感,以前輩視之。 據玉鹹兄告:“俞序文之藏印,全部得之於傅節子、傅�(子式)父子。 《荔庵印選》之前,有俞氏自序,系作於庚辰,即1940年。

生平簡介

俞序文(1897-1942)
關於俞序文,當年韓師登安介紹《丁丑劫餘印存》時曾道及。後曾從鍾久安兄處獲睹《荔庵印選》兩冊。由此知:俞公實乃吾浙之藏印大家也。印迷亦好集印。緣此,於俞氏頗有同好之感,以前輩視之。
逮為編撰《浙江印人傳》,始遍查典籍,僅於葉為銘與秦康祥所編(西泠印社志稿)中得一小傳,茲錄於下:“俞人萃,字序文,號荔�,餘杭人。工書,精鑑別,收藏名家刻印極多。嘗與丁仁等各出所藏印製《丁丑劫餘印存》二十卷,又制《荔�藏印)二卷。”
韓天衡所撰《中國印學年表》,頗具規模。關於俞序文,僅得如下三條:1939年有“丁仁(輔之)、吳時敷(絡園)、葛昌楹(書徵)、俞人萃(序文)輯《丁丑劫餘印存》二十卷”,1940年有“俞人萃(序文)輯(荔�印選》二冊”,1942年有“俞人萃(序文)約是年卒。”
除以上兩書外,其他再無資料矣。茫茫人海,何處覓俞氏之親友而問之?
蒼天不負有心人。經多年訪問,偶從老友羅淦(字玉鹹)處獲知,彼與俞氏原來還屬至親,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矣。
據玉鹹兄告:“俞序文之藏印,全部得之於傅節子、傅�(子式)父子。傅節子原名以豫,字茂臣,號節子,以號行。大興人,今北京。趙之謙曾為傅節子刻“大興傅氏”印。蓋傅節子曾與趙之謙之好友魏錫曾(稼孫)同官於福建,故亦獲交好於趙氏。僅從今世出版之《趙之謙印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即有趙氏為傅節子所刻印17鈕之多。
余得玉鹹兄所告線索,順藤摸瓜,始得俞序文藏印、失印之首尾,緣也。
傅氏父子、兄弟,余曾檢之著錄金石書畫之典籍,不意全未記載。雖《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之淵博,亦予漏列,實出意外。

藝術成就

《趙之謙印譜》中,為傅節子所刻印如下:“大興傅氏”(大興,今北京市)、“清河傅氏”(據《百家姓》,傅姓之郡望應“北地”,此處“清河”不知何指,留待高明之政)、“傅以豫茂臣氏之印信”“節子”(共兩印)、“節子手拓”“節子辛酉以後所得書”“節子所得金石”“季節”“以豫印信”“茂臣”“傅”“以豫”“以豫白箋”“長恩閣藏書”“華延年室考藏校訂印”“華延年室”。
據趙譜,傅節子尚有兄弟亦與趙氏交好。其為傅以綏,字艾臣,號萊子,所刻印亦有13鈕之多:“傅氏艾臣所藏”“艾臣經眼”“艾臣讀過”“艾臣”“以綏”“以綏私印”“以綏曾觀”“萊子”“老萊”“陶山避客”“小字萊生”“誦清芬室啟事”“元枯黨人之後”。另有“以禮審定”印,大約亦傅氏之昆仲行。
後從浙江圖書館借得清末“湖州六才子”之一凌霞(字子與)所著《天隱堂文集》,得見數處關乎傅節子、傅子式父子之事。
《有萬熹齋題跋敘》:“傅節子先生予神交友也。官閩中,因魏君稼孫之介,辱承先寓書於余。厥後魚雁往來,歲時不絕。”又,《寶印齋印式跋》:“傅君節子,得汪尹子印稿於閩中,名《寶印齋印式》。”
《西泠六家印存敘》:“今傅子子式,就丁氏舊藏復加增益,輯為《西拎六家印存》。”又,《有萬熹齋集印跋》:“傅君子式,英年媚學,癖嗜金石,尤好集印。所拓邊款絕精,可謂獨出冠時……子式以名父子之超然崛起,益喜同志之有人焉。”
傅節子與傅子式為親父子,而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稱:“傅�(1850-1903)字子式、以綏、以禮,號節子,�子,別署特健藥人,大興(今北京)人”,實是大誤。
據羅玉鹹兄告:傅節子育一子三女,子即傅�,字子式;二女早故,三女名青儒,嫁於俞杭之俞家,即俞序文之母。羅氏之外祖母,為傅節子兄弟傅艾臣(以綏)之孫女,故當年來往中呼俞序文為二舅公。
傅節子與傅�父子均金石家,均好印,亦能治印,故其藏印為浙中一流。傅節子亡故後,所有藏品均由其子傅拭繼承。傅拭壽不永,且無子女,故身後所遺全交傅青儒。傅青儒育兩子,長子彥文,次子序文。彥文年長序文較多,早年出道,曾任銅元局局長(後改造幣廠廠長),雄於財,熱心於官場、經濟,無意於金石。序文之事業差兄遠甚,但自幼亦喜弄翰,偶亦奏刀,其性與金石書畫為近,又兼母氏每偏愛幼子,故悉舉傅家兩代所藏交於序文。由此,俞序文才得梓行《丁丑》《荔庵》兩印譜也。俞氏因斯兩譜而傳其名,故必由此兩譜而及傅氏父子也。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中,於《趙�叔印存》內有俞氏之舅父傅�所撰《序言》,作於光緒丁丑,即1937年也,其署名之下稱“時侍宦三山”。“三山”為福州之別名,“侍宦”者即上文所稱其父與魏稼孫同官閩中也。傅拭之最大貢獻,為輯成《西泠六家印譜》據其自序,始於辛巳(1941),梓行於乙酉(1945)。
俞序文生於丁酉,即1897年。此諸書所未載,由其戚羅玉鹹處獲知。羅氏其所以告以此事,蓋由彼所藏之舅父高仁偶詩中,有《詠俞二表舅》詩一首:“與公同齒博公憐,每戲雲吾恐死先。先死安知非是福,而今我反羨君前。”
俞、高兩公論齒則均生於丁酉,按十二生肖屬雞,故決不至誤,屬1897年也。兩人論輩份則俞長一輩,高當呼之“表舅”。兩人身材均不高,俞略胖而高略瘦。兩人皆好金石,喜弄翰、奏刀,皆有收藏。俞患肺結核(肺癆),又好賭,終至敗家,困頓而死,亨年未及50。
俞氏雖曾任職於鹽業、稅務,然皆為時不長。喜印章,常與浙中金石家游,如丁輔之、高存道、高野侯、高絡園、葛書徵等皆老友也,故為印社之早期社員。歲丁丑(1937),抗戰事起,浙杭遭劫,俞氏遂舉家遷滬。其同時在滬者,尚有葛、丁、高三家。四君痛國土之淪喪,人民之遭災,文物之受劫,遂共議出四家之劫餘印章合制精裝印譜。即以譜名而論,四君之苦心於此可見。該譜起自文彭,止於高野侯之子高迥,共收273家印人之作1900餘方。所聘鈐拓工,乃當時最負聲譽之王秀仁,稍有微疵即當重拓,故其精美一時無兩。該書四函二十冊,以“浙西丁、高、葛、俞四家藏印集拓廿又一部己卯春成書”21字,依次編序,僅成21部。以其價格昂貴,艷名遠播,傳世稀貴。1984年,上海書店曾予印刷出版,較原譜有霄壤之別,僅存形骸而已。
《荔庵印選》之前,有俞氏自序,系作於庚辰,即1940年。茲摘於下:“余自束髮受書,即嗜金石刻,於印章尤所好焉。嘗游外家,獲睹舅氏傅子式公所輯《華延年室集印》,愛不釋手。遂欲以《三十五舉》之法,訂81家之奇。時隨侍旅閩,僻在海隅,苦無聞見。返杭後,歷十餘載,收集名人刻印得500餘鈕,浙、皖印學源流鹹具,於以知兩派皆承文、何之法而上追秦漢。其氣體之厚,韻味之雅,轉在文、何之上。曲園老人有言:後人事事不如古人,而刻印一事轉以後人為勝,良有以也。”
序文治印,今日僅於羅玉鹹兄所藏《六朝別字記》上獲見三方印蛻,真鳳毛麟角也。其朱文印,如“荔�”“俞氏藏本”兩印均屬小篆細朱文,前者較婀娜而後者較嚴整,略有小異。白文印如“金石癖”,漢印式而略帶浙派風韻(見印例65―66)。作品不多,難作定論。俞氏書法兼備諸體,然作品絕少流傳。上海《書法》曾刊出一聯。至於其藏印,後流散四方。據云一徽人所得為多,高絡園亦得其部分。
非羅玉鹹兄無以成此文。過此,世人益不知俞序文為何許人矣。緣此,羅君與余可謂俞氏之功臣也。
上文撰畢,偶翻當年《東南日報》之《金石書畫副刊》,查到標明“杭州俞氏香葉�”藏品者計有:印有秦漢玉印10鈕及明代何震所刻“澤物為務”,書法有清代張廷濟所書《諸暨縣重修太平橋記》原本及趙次閒所書大篆。由此,則俞氏之齋稱除荔�外尚有香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