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這一切在菲茨傑拉德最初的幾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反映。 在小說的藝術形式上,菲茨傑拉德也作了探索。 ——《泰晤士報》(TheTimes)小說的語言,保持了英國文學傳統所特有的那種諷刺和幽默的氣質。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PenelopeFitagerald,1916—2000),堪稱英國當代文壇文風最為簡潔雋永的作家之一,其小說“看不出驚世駭俗的野心,寫人寫事閒閒道來,卻極貼切深入”。她總共創作了九本小說。1979年因《離岸》獲得布克獎。她最受歡迎的小說《藍花》在1995年曾經十九次被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還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


個人簡介

作者生平: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PenelopeFitagerald,1916—2000),英國著名小說家,被譽為英國小說界最優雅最獨特的聲音之一。著有九部小說,其中三部——《書店》(TheBookshop)、《初春》(TheBeginningofSpring)和《天使之門》(TheGateofAngles)曾入選布克獎候選名單。一九七九年憑藉《離岸》(Offshore)獲得布克獎。發表於一九八四年的《夏洛特·米》(CharlotteMew),是一部優秀的傳記作品,也是她創作的轉折點。《藍花》(TheBlueFlower)是她的最後一部小說,獲一九九五年最受好評小說獎,十九次被媒體選為“年度最佳圖書”,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
生活背景:
菲茨傑拉德生於1916年,她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主教,這種特殊的氛圍培養了她堅定的宗教信仰,但她本人卻時常為未能在作品中清楚地表明這一點而感到羞愧。菲茨傑拉德父輩成長的19世紀後半期,在英國和整個西方世界,宗教和理性主義的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科學的發展,尤其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動搖了人們原有的信仰支柱。對知識分子來說,如何將科學的新知和他們從小耳濡目染的宗教相調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當時,人們通常有兩個選擇:屏棄宗教,或者跳到更高一級、不謀求與科學協調一致的信仰之中。菲茨傑拉德的父親愛德蒙德和他的幾個兄弟都無一例外地都受到這一紛爭的影響。愛德蒙德和他的大弟狄里溫最後放棄了信仰,這一過程無論對他們本人、還是對他們的父親都帶來了精神上的磨難。這一切在菲茨傑拉德最初的幾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反映。
菲茨傑拉德本人的經歷可謂平淡無奇。她七歲便被送到寄宿學校,這使她對學校滋生出難言的憎恨。但她本人的學業成績很優異,因為她必須獲得獎金。1939年,她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索默維學院,主修的專業是英國文學。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她從事過許多不同的職業。她曾在政府食品部門、BBC電台和《世界評論》雜誌社工作,還當過書店職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菲茨傑拉德對她的婚姻諱莫如深。人們只知道她丈夫一生很不得志。她丈夫於70年代後期因癌症去世,奇怪的是,他的死亡成了一個契機,使她動筆寫作,成了一個傑出的作家。
作者作品情況:
《書店》(TheBookshop)、《海岸外》、《人的聲音》(HumanVoices)和《在弗萊迪那邊》(AtFreddie's)等菲茨傑拉德前期的作品大多有著濃重的自傳色彩。通過這些小說,菲茨傑拉德向自己解釋著往昔的歲月,告訴自己她的生活是偉大的人類悲喜劇的一部分。如果她沿著這條創作路子走下去她或許會成為一個常規意義上的傑出小說家。然而情形不是這樣。這種變異的傾向在菲茨傑拉德早期的作品中已初露端倪。隨著小說敘述的推進,場景描繪變得簡捷起來,並且包含了一些讀者無法立刻領悟的東西,直到它們在15頁之後重新出現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本呈線性排列的敘述元素A—B—C現在變成了A—B—A,它們相互協調,奏出和諧的樂聲。此外,這些作品在收尾時不再象小說,取而代之的則是充溢著詩意的意象。
菲茨傑拉德發表於1984年的《夏洛特·米》(CharlotteMew)標誌著她的創作出現了轉折。這是一部傳記作品,以如今已被遺忘的英國喬治王朝時期(1714—1830)的女詩人夏洛特•米為對象,展現了這個女性作家悲慘的一生。這部傳記的寫作似乎對菲茨傑拉德的想像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之後,她不再寫作上述英國傳統風格的小說。她拋棄了自傳體裁,不再將目光盯在家鄉的那一角。在她近期的四部小說中,除了《天使之門》(TheGateofAngels)故事的背景仍在英國外,其他都搬到了異國他鄉;《無辜》(Innocence)發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藍花》(TheBlueFlower)發生在18世紀晚期德國的薩克森,《早春》則發生在革命前的俄羅斯。這種變化將菲茨傑拉德引入了情感世界的新領地。許多場景已不是以前作品中單純的毀滅,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慘狀。在《早春》里,一隻幼熊在孩子們的晚會上表演,它渾身上下著了火,我們能聽見它像孩童一般嚎叫。在《藍花》中,詩人諾瓦利斯的未婚妻、十四歲的蘇菲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動手術。我們看到外科大夫在她瘦小、絲毫不加抵抗的腹部上舉起了明晃晃的手術刀。此外,在菲茨傑拉德近期作品中,精神感悟也是一個新的因素。在諾瓦利斯的頭腦中,幻象接踵而來。無論在哪裡,世界在他的眼裡都變成了非物質性的靈魂。

寫作特色

在小說的藝術形式上,菲茨傑拉德也作了探索。原先固定的時間框架變得富有彈性,一些章節剛開始便立即收尾。全知敘述者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不同人物從各自的視角講述著,她則將這些碎片整合為一。傳統的寫作方式羼入了喬伊斯意識流的火花,但菲茨傑拉德並沒有全盤放棄傳統的方法。她的作品依舊由一個全知的敘述者講述著長短不一的故事,它們依舊有著19世紀英國小說令人激動的道德焦點;只不過現在變得閃爍不定,常常是一晃而過。
菲茨傑拉德的作品流溢著哀婉的情調。在她看來,生活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對大多數人來說,它是不折不扣的災難。而她之所以要用喜劇性的筆調來描繪那些悲劇性的場景,就是要給人以勇氣和慰藉,否則人們將無法忍受生活的重壓。她在痛苦中灌注溫情,使它成了消除痛苦的有效途徑。在菲茨傑拉德的作品裡,內容有著其可怕的一面,但它們依舊是喜劇——這恐怕也是這些作品內在力量的奧秘之所在。讀著這些作品,恰如你聽到近處有人在演奏莫扎特的音樂:輕盈,甜蜜,快樂,甚至有些尖厲,像一根針尖掠過心頭。

作者作品介紹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書店》
這是一個關於“書店”(或者也可以說是關於“書”)的、近乎悲情的小說。主人公弗蘿倫絲似乎是為了尋找一種叫“意義”的東西才決定在一個名為哈堡的小鎮上開家書店。但是,正如“老屋”中那個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的“敲打鬼”一樣,以加瑪特夫人為代表的小鎮上的各個階層的勢力在有意無意間對這個書店充滿了排斥甚至敵意,就是那個圖書分類工作做得極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對所有關於書的東西充滿了怨恨。隨著惟一支持弗蘿倫絲及其書店的紳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書店也因此悽然關閉。作者文筆娓娓,簡潔雋永,小說中瀰漫著悲情氣氛。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藍花》

他有著一個刻板守舊的宗教家庭,他結識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他邂逅了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他蛻變成了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十四歲的未婚妻,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任憑外科大夫在她瘦小、無助的腹部上舉起了明晃晃的手術刀……這是十八世紀最真實也是最為尖厲的“藍花”之戀。
它是一部保存了相當歷史真實的紀實作品。
——《泰晤士報》(TheTimes)
小說的語言,保持了英國文學傳統所特有的那種諷刺幽默的氣質。
——《每日快報》(DailyExpress)
這是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傳記作品,閱讀它需要耐心和勇氣。
——《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


相關評價

對於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其人其書,中國讀者十分陌生。在英國,有的評論家將她的作品譽為當代的經典,她本人被視為英國當代所有小說家中最為出類拔萃者之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位擅長描寫悲喜劇的高手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老嫗。在19世紀的英國文學史中,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亞當·比德》著稱於世的女作家喬治·艾略特在39歲那年才發表了第一部小說。此後,她便成為起步晚的大齡作家的楷模。然而,菲茨傑拉德發表第一部小說《金色孩童》(TheGoldenChild)時已年屆六十。在二十餘年間,她出版了十二部小說,一躍而為英國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小說家。她的第三部小說《海岸外》(Offshore)贏得了英國最高文學獎——布克獎。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PenelopeFitzgerald)用幾乎少過兩百頁的,具有穿透力的辭彙描寫1920年代的詩人夏洛特謬的平常生活。
《紐約書評》評論到:描述富有美感,小說很有力度。人物鮮明、讓人難以忘懷,故事敘述高手在他們身上傾注了濃厚的感情,詩意地表達了思鄉之情。

相關書籍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文本之外:由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的小說及文學生涯看文學研究》
本書以研討單一作者小說生涯為經,以跨文學的人文社會哲學為緯,交織出微觀細膩與巨觀梳理並具的研究結構,對當代英國小說的傳統與革新及20世紀以來文學理論的影響給予了翔實的對照評析。本書討論了當代英格蘭知名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的小說主題、語言風格、文類運用,歸納和分析了她的人文主義精神傳統,論證了她同時身為當代小說評論家的身份。在理論視野上,則延伸到在性別/創作互動下女作家對女權思想的選用,後現代主義語言對以傳統寫實風格見長的一代作家的衝擊,被小說語言文本化、塑化的國族觀念,以及文學創作與文化產業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