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

佤族木鼓

木鼓是佤族等少數民族人民使用的民間樂器,佤語稱庫洛、克拉。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套用廣泛。1700多年前,已在我國今台灣省流行。佤族人民聚居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阿佤山區。在每個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對木鼓,大的為母鼓居左,小者為公鼓居右,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間竹製木鼓房裡。佤族人民視木鼓為尊貴而神聖的樂器,製作木鼓的日子被當作盛大的節日,稱為“拉木鼓”

歷史溯源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套用廣泛。流行於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佤族的木鼓佤族的木鼓

據《太平御覽》(卷780)引三國時東吳沈瑩《臨海水土志》有關“夷州’(今台灣)之文所載:“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餘丈,以著中庭,又以杵旁椿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皆往弛赴會。”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鼓就已在我國台灣省流行,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於集會號召。在雲南佤族,木鼓雖未寫入史籍,但從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可知,它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關於苗族侗族的木鼓,遠在晉代乾寶之《搜神記》和《晉記》中就有“叩槽而號,以祭磐瓠”的記載。清代李宗(日方)《黔記》:“鄰近諸寨,共於高坦處建造一樓,名聚堂。用一木竿,長數丈,空其中,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樓擊之,各寨相聞。”清代佚名《苗民風俗圖》中也畫有男女立於木鼓兩旁,手執竹片敲擊的圖像。

套用場合

佤族的木鼓佤族的木鼓

勤勞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聚居在祖國西南邊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區。在西盟、滄源的每一個佤族村寨里,都至少有一對木鼓,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間竹製木鼓房裡,左邊放母木鼓,右邊放公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認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為尊貴而神聖的樂器,還把製作木鼓的日子作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動。當作盛大的節日,稱為“拉木鼓”。屆時,全寨人一起出動,到深山老林里精選大樹。他們認為用懸崖峭壁上砍下的樹木製成的木鼓,才能給阿佤人帶來更大的吉祥。樹木砍倒以後,不僅全來人盛裝前來拉原木,就是鄰村鄰寨的人也會聞訊而來.有的人系好藤條,在有節奏的(金芒)聲和呼號聲中拉動原木,有的人則唱起拉木鼓歌,邊歌邊舞,為大家助興,這歡快熱烈的場面,後來便發展成為獨具侗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們還是故意放慢腳步,以便大家開懷暢飲、盡興歌舞。這一天,寨子裡還要鳴槍、剽牛,使人們盡情享受節日的歡樂。在寨門口還要舉行祭祀儀式,然後製成木鼓置於木鼓房中,作為召集呼喚的信號和大型歌舞活動的打擊樂指揮。

木鼓的套用範圍廣泛,佤族除逢年過節、宗教活動或盛大集會時演奏外,還常用木鼓傳達戰爭或火災等訊息。此外,當獵人們捕到大的動物時,人們也擊木鼓歡迎他們歸寨。小型木鼓現已用於伴奏佤族《木鼓歌》和《佤族木鼓舞》,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木鼓結構

第四屆中國佤族木鼓節在西盟舉行第四屆中國佤族木鼓節在西盟舉行

佤族的木鼓,佤語稱庫洛克拉,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製成。多採用紅毛樹、椿樹或櫻桃樹等硬質的樹幹下部為材。傳統的木鼓,形體粗大,一般長150厘米-250厘米。較大者可達300厘米-40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250厘米,較粗者可達150厘米。在原木中部縱向挖一狹長音孔,距兩端各20厘米,中間狹窄處孔寬6厘米,兩端較寬10厘米-12厘米。音孔由兩端向中間挖成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木鼓外表有的剝去樹皮,一般通體光滑無飾,有的則在一端雕刻出牛頭或人頭形,也有的通體刻以三角紋或斜紋等圖案為飾。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收藏的一個木鼓,鼓長155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音孔長110厘米、寬10厘米。成對的佤族木鼓,雖外形和構造相同,但選材、大小和音響有別。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馬老鷹樹製作,發音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木鼓,常用紅毛樹製作,發音較高而明亮。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省西盟、滄源、瀾淪等地的文工隊,將木鼓加以改革,出現了長125匣米、粗端直徑35厘米的小型木鼓。在原木中部控一條兩頭寬、中間窄的音孔,音孔的兩頭留有對稱的稱為鼓舌的木牆,由兩端往下挖出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淺的差別,敲擊木鼓的不同部位,每個木鼓都能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音響,音程相距為大三度或四度。木鼓常置於兩塊木板或兩個石塊上,使其離開地面有利振動發音。

演奏技巧

演奏時,使用兩根特製的木製鼓棰,棰長40厘米-45厘米,兩頭粗,中間細,與運動器械啞鈴大致相似。敲擊時,奏者兩手各執一棰中部,一邊跳舞,一邊向鼓身兩側杵擊,發出“咚咚”之聲,其音響可傳數里之外有時奏者右手持一鼓捶,左手持一竹片,兩手配合敲擊音孔兩側的鼓身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音響,時而統一,時而交錯,節奏豐富多彩。木鼓還可由兩人或四人合擊,奏出阿佤人熟悉的多種不同的鼓點,用以表達各種特定的內容。木鼓的套用範圍非常廣泛,在佤族村寨,除逢年過節、宗教活動或盛大集會時演奏外,它的音響還常作為信號語言,用來傳達戰爭來臨或發生火災等訊息,以迅速集合民眾。此外,當獵人們出獵獲豹歸寨時,人們也敲擊木鼓歡迎表示敬意。

20世紀80年代,佤族的小型木鼓已登上文藝舞台、用它伴奏的侗族《木鼓歌》、《佤族木鼓舞》和《甩髮舞》,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表現出剛健豪放的民族精神,深受人們讚賞。如今,佤族木鼓常與象腳鼓、鑔、葫蘆笙、竹笛和竹鼓等樂器組合在一起為歌舞伴奏用於年節喜慶等活動中。
在台灣省高山族和貴州省苗族、侗族民間流傳的木鼓,它們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也是木梆類型的節奏樂器。據台灣東海大學呂炳川教授《台灣土著民族之樂器》記述,高山族的木鼓用桑木製作,鼓長100厘米、直徑30厘米,流行於台灣省泰雅和阿美部族中,用於舞蹈伴奏。據台灣人類學教授凌純聲先生1953年調查,在花蓮的阿美部族中,還遺存有在大樹幹上縱向開一音孔的木鼓。苗族、侗族的木鼓,用栗木或楓木製成,鼓長100厘米-200厘米,直徑30厘米-40厘米,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用於喪葬、年節、祭祀等場合中,用杵棒擊奏,節奏變化多樣,常常邊舞邊奏。此外,在高山族和苗族中,還有一種用一段中空(腐朽所致)的杉樹或桐樹幹製成的木鼓,兩端不封口,在樹幹上也開有一條縱向音孔(有的不開)。高山族阿美和平埔部族的鼓長70厘米、直徑20厘米左右;苗族的鼓長200厘米、直徑30厘米、多懸於樹上用木棒敲擊,此種木鼓用於傳遞訊息、召集村民或鼓舞士氣等活動中,不參加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