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雕塑

佛像雕塑

佛像雕塑是雕刻藝術種類的其中一種,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一種。最早期的佛像雕塑多見於石雕石刻,後來銅佛像雕塑開始出現,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而精緻,便以攜帶供奉於佛寺和信眾家中佛龕,或納藏於佛塔地宮之中,從古流傳至今,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概括

佛像雕塑是雕刻藝術種類的其中一種,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一種。最早期的佛像雕塑多見於石雕石刻,後來銅佛像雕塑(大莊嚴佛像制)開始出現,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而精緻,便以攜帶供奉於佛寺和信眾家中佛龕,或納藏於佛塔地宮之中,從古流傳至今,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佛像雕塑在盡在溫州已有1000多年歷史。分泥塑、樟木雕及青石雕三類。出於溫州塑佛藝人之手的瑞安仙岩寺十八羅漢、市區妙果寺四大金剛、洞頭縣天后宮媽祖娘娘、溫州江心寺大型佛像等,均以藝術性強而博得民眾稱讚。青石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3米,被台商購去,供在台灣秀明宮裡。

分類

中國佛像雕塑依種類主要分為;
1、 石窟造像,包括石雕與你雕像;
2、金銅造像;
3、石窟之外,單獨成件的各種石雕佛像,有單體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
4、泥塑佛像,

佛像泥塑方法

泥塑的製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製作方法;另一種採用我國傳統泥塑製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製作方法是: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態、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內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紮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將泥巴相聯成為一個整體,不至於塌落,便於塑造。架子做好後,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準確,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是否統一和諧。第三步著重形象的細緻刻畫,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後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為一件作品。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顏色,使它產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關於翻石膏,有一套複雜的技術,這裡就不介紹了。 我國傳統的泥塑製作方法則不同。在我國的寺廟裡,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秸、葦秸、谷糠、元釘等等東西。它的製作程式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態、先搭好木製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秸以增大體積,再用穀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第二步,等粗泥乾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態充分刻畫出來;第三步,等泥塑全乾透後產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第四步,等泥巴乾透後,把表面打磨光潔,然後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並加以壓磨,使表面一層更平正、細緻、堅固,再塗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顏色,待全部顏色上好後,再塗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艷,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混凝土雕塑(水泥雕塑) 水泥雕塑又稱混凝土雕塑。使用水泥做為雕塑的主要材料,配合鋼筋構架,具有固如建築的長久壽命,擁有成本相對較低的優點。被廣泛套用在各種室外,廣場,公園,主題場所等大型的雕塑構建中。缺點是初始材質軟,硬化速度過快,體型笨重,成分配比不當容易出開縫,內裂。

佛像雕塑工具

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雕塑的基本工具有:
雕塑刀
為泥塑工具,用於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 。又分為3種 :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 發藍防鏽 )、不鏽鋼、黃銅等製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 、骨 、象牙 、牛角、塑膠等材料製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 、斜三角形等 ;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 、小腳形、球形、條形等。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
石雕鑿
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
石雕錘
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於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木雕刀
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 4 種,按頸狀分有曲頸 、直頸兩種 ,每一類又各有大、中 、小 3 號。
弓把
為塑用卡鉗 。可測量距離,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
比例弓把
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
點型儀
為三坐標定位儀,用於複製石雕與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 3 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準並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準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 。把點型儀 挪到石塊或木料上 ,鋼針對準 相應的基準點,指針能把石膏像上的點標於石頭或木塊上,就能準確地複製成石雕和木雕。 隨著工業的發達程度,雕刻工具也走進現代化 ,切割機,角磨機,電轉等工具機或小型電動工具,都是雕刻師的好幫手.

歷朝歷代佛像特徵

中國的佛教文化,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中國人的信仰。與此同時,佛教在中華大地兩千年的傳播,也深深烙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出現了法相宗、天台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禪宗、三論宗等幾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義等也越來越中國化。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徵:
(一)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周。
菩薩像特徵
1.臉型方中帶圓,頭挽高髻並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莊慈祥,身體勻稱。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錦帶下垂交叉重疊,樣式較為煩瑣。
3.神情安詳,姿態自然。造型頗為完美,毫無做作之感。
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鏇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衣下擺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
4.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5.銅佛像多體小量輕,石雕像增多
菩薩像特徵:
1.面龐豐潤,容貌秀麗,頭戴寶冠,寶冠多為髮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寶繒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兩側飄舞。
2.身長腰細,上身半裸,下身著裙,配飾增多,大裙寬肥飄逸;
3.帔帛一般搭在雙臂上,再由兩肩下垂交叉於雙腿之間,然後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飄,上卷處呈折角狀,這是當時婦女的流行裝束。
(三)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著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
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
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像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薩像特徵
1.面相豐潤,端莊秀麗,頭戴化佛冠或花冠,寶繒下垂至肩,但不外飄。
2.帔帛下垂交叉處多不再用環,而是發展成一個飾物,裙褶處細密流暢。
(四)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4.佛像整體比例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此時的瓔珞花飾,匹帛等都極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五)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3.腹部稍稍突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
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5.佛像頭頂肉髻,螺發;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菩薩像特徵
1.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小巧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體態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動感強烈。
3.手持楊柳枝或執甘露瓶,為唐代觀音菩薩形象重要標誌。
弟子像特徵
將迦葉以往削瘦老邁的形象變得剛毅壯實,天庭飽滿,目光深沉;
阿難則體態豐潤,年輕力壯,眉目清秀,神態平和,溫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徵
頭部梳拳形髻,眉毛倒豎,雙目圓睜,嘴型大張。天王身披鎧甲,腳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赤腳,多是半弓步的姿勢,挺拔雄健。
飛天像特徵
面容嫵媚,身材勻稱,體態婀娜,飄逸自然,長裙緊裹雙腿,雙腳外露。
(七)宋遼金時期雕像特徵
宋遼金時代佛像具有濃厚得人間煙火氣息。寫實性較強。這時期石雕衰落,木雕則異軍突起,尤其木雕觀音最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徵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遼代佛像特徵
佛像肉髻較為低平,螺發中央多有髻珠。
1.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
2.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圓潤,眉毛修長,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3.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三層台階狀或是俯蓮;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圓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鋪布中間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三角形,有明顯的圖案化傾向。
金代佛像特徵
造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八)元代雕像特徵
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3.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
4.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