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獻

何文獻

何文獻,1906年出生,清遠縣太平鎮人,曾在軍中擔任翻譯員和中校政治科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何文獻(1906—1951),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清遠鄉土名流。他出生於清遠縣太平鎮天井坑村(今清遠市清新縣境內)當地的一個名門望族,年少時抱有遠大志向。
21歲時,何文獻被政府派往日本明治大學學習法律。歸國後,他最先選擇投筆從戎,在軍中擔任翻譯員和中校政治科長。在徐州會戰中,跟隨李宗仁將軍坐鎮徐州,指揮台兒莊大捷。幾年後,何文獻放棄軍職,回到家鄉,創辦太平中學,為桑梓的發展作出貢獻。

人物生平

遠渡日本學習法律

清新縣太平鎮天井坑村,是“抗日勇士”何文獻的家鄉,在這裡,何家的祖傳家訓“精忠報國”流傳了千年。每當民族到了危急存亡關頭,何家的兒女總是挺身而出,捨身報國。
83年前,何文獻還只是清遠縣太平鄉(現清新縣太平鎮)一位熱血青年,但他胸懷報國理想。在清遠縣立師範講習所畢業後,他毅然報考了廣州警官學校,畢業後被政府派往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法律。
清遠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編寫的《清遠縣誌》記載:1931年,何文獻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法律系。1935年,他擔任國民革命軍交通兵團翻譯員。歷任國民黨第五戰區(李宗仁將軍指揮)的司令部政訓處中校政治科長和國民黨第四戰區(張發奎為司令)中校政治科長。在日本求學的時候,何文獻與一位日本同學發生戀情,最後結成伉儷。當他學成回國後,太太從日本也隨他來到了中國。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日進入戰爭狀態,何文獻只好將太太遣返回國。
《贈妻》是何文獻於抗戰期間思念妻子之作。
贈妻
涼風一夜遍人間,四載長征人未還。
遙念高堂添白髮,暗憐海角失紅顏。

台兒莊上競風流

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日軍相繼占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畫,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日軍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1938年,何文獻作為第五戰區司令部政訓處中校政治科長,因為具有在日本留學經歷,還同時擔任日文翻譯員。據其後代回憶,何文獻跟隨李宗仁將軍,坐鎮徐州指揮著名的“台兒莊戰役”,與日寇浴血奮戰。
李宗仁部剛抵徐州之時,正是上海新敗之際,全國上下一片低迷。此時,日軍又以新勝之威,南北兩路向徐州夾攻,李宗仁以十餘萬雜牌軍與之周旋,真如“螳臂擋車”。徐州城內人心惶惶,市面蕭條,形同死城。
1938年3月20日,日軍磯谷師團借攻克滕縣之威,在飛機的掩護下,集中4萬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兒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莊,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經過數十天的巷戰,守軍將士幾乎與日軍展開肉搏,日軍兩個師團也慢慢進入了中國軍隊的口袋。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說,日軍犯下了“驕兵必敗”的大忌,而中國軍隊是保國衛民與侵略者作殊死戰的哀兵,在士氣上已享有“兵哀者勝”的心理條件。
台兒莊會戰,一舉擊潰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是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初期取得的一次大勝利。

回鄉辦學造福桑梓

1941年冬天,何文獻接受家鄉父老鄉親的邀請,辭去軍職,回鄉著手創辦

太平中學裡何文獻親手植下的松樹太平中學裡何文獻親手植下的松樹
岐新中學(今太平中學),擔任籌委會主任。1943年,學校開學後,擔任岐新中學首任校長,為清西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朽貢獻。如今的太平中學已經面貌全新,但何文獻親手植下的松樹,見證了當年的歷史。
有人說,何文獻之所以離開軍隊回到家鄉,是因為思念遠在日本的妻子。但據《清遠縣誌》記載,他是應家鄉父老的邀請,才回到家鄉辦學。在何文獻家鄉太平鎮,他的族裔、67歲的何文輝老人講述,解放初期,乃至後來一段時間,何文獻的日本妻子都曾回到太平來尋找自己的丈夫,當地很多老百姓也曾看見過,當時何文輝還只有十來歲,只聽周圍的大人私下議論,卻不懂其中的真實背景。
何文輝說,“論輩分,我應該叫何文獻叔叔,他的妻子返回日本後,一直沒有續娶,膝下只有一個女兒,現在生活在廣州,據說準備前往日本尋找她的母親,我們也很久沒有聯繫上她了。”
據《清遠縣誌》記載,1944年,何文獻被推選為清遠縣臨時參議會議員。1950年,出席清遠縣第一次全縣農民代表大會。1951年7月,何文獻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45歲,令人扼腕長嘆。

遺蹟探幽

何家背景

何家本源於安徽廬江,後遷福建武平,再遷廣東興寧,至何文獻的始祖,才定居清遠縣太平鄉。後來,何文獻的先祖何尚萬和何宗鰲分別考中過清朝的文武狀元,給何氏後人帶來無限榮耀,也使何家成為太平鎮的名門望族。相傳何宗鰲在殿試最後一關,把180斤重的青龍刀舞得虎虎生威,時而力劈華山,時而泰山壓頂,時而毒蛇吐信,時而風捲殘雲。何宗鰲虎背熊腰,威猛異常,看得主考官頻頻點頭喝彩。何宗鰲越舞越興奮,突然收勢不及,青龍刀霎時脫手凌空,何宗鰲熱血上涌,怒髮衝冠,當青龍刀就要落地之時,何宗鰲把腳一伸,閉著眼睛對青龍刀一腳踢去,硬是把180斤重的青龍刀踢過頭頂,然後一個馬步,雙手穩穩接住。主考官大呼精彩,追問是何秘招。何宗鰲一愣,猛然想起小妹踢毽的情形,便答道:“魁星踢斗!”眾人齊說:“妙哉!”不久,何宗鰲被封為“武狀元”。
此後300多年,何氏族裔連綿不斷,成了太平鎮香火鼎盛的名門望族。令何氏後人自豪並喜形於色的是其先祖英才輩出,世代書香,人才薈萃。

何氏宗祠:氏族文化的縮影

300年前,何文獻的祖居地古木參天,奇峰迭現。山崗上是雲

何文獻家鄉美景何文獻家鄉美景
霧籠罩的茂密森林,空氣清新,幽靜宜人,林間獸鳴鳥唱,雲霧起處,只聞人語,不見人影,幽暗神秘。咫尺之遙的何氏宗祠所在地處在層巒疊嶂的秦皇山山麓之南,沿馬岳河北上數里,便是岐新中學(今太平中學)創始人、抗日勇士何文獻的誕生地,這裡山環水繞,幽雅洞天,故取名“天井坑”。
作為何氏聚居地的第一站樓下村,虎踞馬岳橋頭,扼馬岳河口之險。橫跨東西兩岸的馬岳橋聚氣藏風,山村四周,叢林環繞,沿河上溯,與天井坑連成一體,形成了“山環水繞,幽雅洞天”的絕佳風水格局,
歷史悠久的何氏宗祠歷史悠久的何氏宗祠
有民謠稱:從天井到樓下,乘船去白沙(何氏族裔另一聚居地),何文獻的祖居地被譽為“太平第一風水村”。
何氏歷代尊師重教,人才輩出,出過秀才、貢生、舉人和狀元,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偉古樸、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清西地區氏族文化的縮影,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令人讚嘆。即使是散居海外的何氏族裔,每年都回鄉探尋氏族古風,體驗山村生活,分享天人合一的秀美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