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是把台灣近五十年來,以古典文獻為研究主題的論著,儘量匯集出版,提供學術界取用的方便。

基本信息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是把台灣近五十年來,以古典文獻為研究主題的論著,儘量匯集出版,提供學術界取用的方便。《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觀其《初編》皇皇四十冊總目,涵蓋領域有四庫學、叢書、類書、歷代出版、古代印刷、圖書館史、金石學、方誌學、考據學、辨偽學、輯佚學、傳注學、藏書史、歷代書目、專題書目、佛教道教文獻等,規模宏遠,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洵足以表現台灣學界致力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之貢獻。現已經出齊《初編》、《二編》《三編》百冊。這套叢書之出版,一則鼓吹研究學術須重視文獻之主張,再者則給予台灣博、碩士生出版論文之機會,三則為學術研究者提供豐富之學術資料,真可謂一舉而三得。

專家推薦

出版家杜潔祥教授對學術刊物編輯實務,經驗豐富,堅持質量,有口皆碑,鄙人早已耳熟聞知,而文獻學家潘美月教授一輩子指導研究生從事古典文獻研究,成績粲然可觀,如今欣見兩位教授有此魄力與識見,合作攜手推出《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觀其《初編》皇皇四十冊總目,涵蓋領域有四庫學、叢書、類書、歷代出版、古代印刷、圖書館史、金石學、方誌學、考據學、辨偽學、輯佚學、傳注學、藏書史、歷代書目、專題書目、佛教道教文獻等,規模宏遠,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洵足以表現台灣學界致力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之貢獻。
本套叢書對於學術研究一定能提供可貴的價值。值此出版之際,謹此欣賀。

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吳銘能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台灣近五十多年來,其高等教育中綿延一甚優良之傳統,即重視古典文獻學教育與研究。導夫先路者乃楊家駱、蔣復璁、屈萬里、王叔岷、昌彼得諸前輩學人;繼之而興者則有潘美月、劉兆佑、吳哲夫、王國良、周彥文諸教授。潘教授諸位現仍授學上庠,除以「目錄學」、「版本學」、「校讎學」等課程設教外,並指導莘莘學子從事相關方面之學術研究。是故,半世紀以來,台灣各大學研究生以古典文獻為主題而撰成博、碩士論文者近千部,成績斐然可觀。上述成績之所以達致,皆拜楊、蔣諸大師篳路藍縷,開創斯學;亦賴潘、劉諸教授仍力耕耘,循循善誘之賜也。

年前,潘美月教授與杜潔祥先生勞心竭思,認真規畫,就前述近千種之博、碩士論文,選取其中質量俱優者先行彙編出版,其書揭取「文獻」之義,命名為《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目前已付印《初編》四十一種、四十冊,《二編》十七種、二十冊,皇皇碩果,裨益學林矣!

這套叢書之出版,一則鼓吹研究學術須重視文獻之主張,再者則給予台灣博、碩士生出版論文之機會,三則為學術研究者提供豐富之學術資料,真可謂一舉而三得。據是,則潘、杜二氏擇心之高致,其嘉惠學壇之勞績,及版行古典文獻研究論文之豐碩成果,有目共睹矣。

二○○六年三月十日

何廣棪撰於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出版說明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杜潔祥(台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圖書館館長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是把台灣近五十年來,以古典文獻為研究主題的論著,儘量匯集出版,提供學術界取用的方便。古典文獻的研究,向來受到學術界重視,認為是研究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基礎工作。清代以前,這一門學科以目錄學為核心,偏重於文獻書目體制的研究;乾、嘉以來,考據辨偽學風蔚起,遂使文獻的研究從形式進一步涉入內容,輯佚學版本學校勘學方誌學金石學亦同時興起,而融合新方法、新材料的傳注學,以新視野詮釋古籍,更足以呈現有清一代學人研究古典文獻的成績。我們可以說清代學者留給我們的文化資源是非常豐碩的。二十世紀初期,新一代學者,一方面繼承了清人的崇實熱情,一方面又開展了新時代的更新視野,引進了西方學術科學方法,為古典文獻研究傾注了嶄新的學術活力。而八十年代以來,戰國秦漢古籍的不斷出土,促使古典文獻研究,轉而矚目於出土材料,這一股學術新潮,必將帶動:“古文書學”的興起,為古典文獻學增益全新的研究領域。 

序言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序一龔鵬程(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文獻一詞,始見於孔子說夏商之史文獻已不足征。故文獻也者,概指文章典冊而言。厥後馬端臨《文獻通考》,四庫列入政書類,猶存其意。蓋足以見一代之典章制度者,才可以稱為文獻。

但秦火以後,漢人拾遺補闕、搜羅散佚,整齊文獻之意義就擴及於一切舊圖籍、舊資料。針對這些舊籍,為之編目訂疑、刊謬錄異,乃有了文獻之學。從事者,初尚僅恃輯錄之勞,漸次而講整理纂述之術,備典故於昭代,拾墜緒於微茫,彬彬稱盛,累代不絕。

迨及近世,既承清儒考校之後,復援西人科學方法之技,整理國故,考信貢疑,文獻之學,益大昌楙。兼以地下文物出土日多,文獻一詞,遂亦超出文字典籍數據之含意,總指一切史料。文獻學也幾乎統包了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考古等學問或方法,甚至於電子檔案、資料庫之製作等等,也都可涵攝其中。

文獻一詞的意指不斷擴大,也顯示了文獻學不僅只是材料的學問,也同時就是方法。就材料言之,文獻學主要在提供學人翔實可信的數據,為人作嫁,服務的性質多些。但就方法而言,文獻學又發揮著足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那整理文獻的方法,本身亦表現著一種觀點,顯示了對古代學術文化的看法。試看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或劉歆的七略、班固的九流十家之分,就可明白這個道理。文獻學從來就不是純客觀中性的學問,因為它本身就是方法與主張。正因如此,故觀察每個時代的文獻學,也就可以看見那個時代的學風。

台灣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在清朝統治時期並不明顯。當時漢人士紳階層,以朱子學為主,輔以詩文吟會,雖以海濱鄒魯自矜,而與大陸地區之樸學風氣,頗異祈向。日本占據後,在台設立帝國大學,亦有若干漢學名家來台任教,但漢人得入大學者原即甚少,日本漢學家窮治文獻之風,遂爾邈焉弗聞。待光復後,才漸與大陸地區的古典文獻學研究傳統合流。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序二潘美月(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文獻是泛指所有的圖書數據。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古典文獻、現代文獻、當代文獻。若以學科領域來區分,又有人文科學文獻、社會科學文獻及科技文獻。古典文獻學主要是以中國古代的文獻數據為研究的對象,如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文獻的鑑別、文獻的分類與編目、文獻的收藏、文獻的鑑別、文獻的檢索等。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全面認識各種文獻,學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以最短的時間,檢索到學術研究所需要之文獻數據。因此,古典文獻學研究的範圍是包羅萬象的。它涉及到古代學科的各個領域,如文獻的載體、文獻的版本、文獻的校勘、文獻的整理、文獻的目錄、文獻的聚散、文獻的輯佚與辨偽、類書與叢書、地方志與家譜等。進而藏書史、圖書館史、印刷史、出版史、四部文獻、佛教、道教及出土文獻,最後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文獻資源典藏的現況,均在我們研究的範圍內。

在台灣,最早從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有三位大師:蔣復璁先生是圖書館界的大老,一生從事文獻的蒐集、分類與編目;屈萬里先生被譽為經學大師,但他在文獻的整理、文獻的鑑別,功不可沒;王叔岷先生學問淵博,眾所皆知,他在文獻的校勘、辨偽、輯佚方面,貢獻最大。我有幸能躬逢其盛,學生時代從慰堂師學目錄學,從王師學校讎學,從翼鵬師學古籍整理、版本鑑別,並撰寫學位論文,從此奠定了日後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與教學的基礎。

《初編》書目

四庫學研究專輯

第一冊龔詩堯:《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

第二冊莊清輝:《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

第三冊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清初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以經史二部為主的觀察

叢書研究專輯

第四冊徐小燕張壽鏞及其《四明叢書》研究

類書研究專輯

第五冊張圍東:宋代類書之研究

圖書館史研究專輯

第六冊李家駒:中國古代藏書管理

李健祥:南宋館閣典籍考

《二編》書目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圖書館史研究專輯

第一冊《二編》總目

宋建成: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

歷代出版研究專輯

第二冊黃韻靜: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

第三冊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出版與文化政策之研究

專題書目研究專輯

第四冊何廣棪:陳振孫之經學及《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上)

第五冊何廣棪:陳振孫之經學及《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下)

輯佚學研究專輯

第六冊江秀梅: 《初學記》徵引集部典籍考(上)

第七冊江秀梅:《初學記》徵引集部典籍考(下)

傳注學研究專輯

第八冊簡逸光《穀梁傳》解經方法研究

第九冊劉文清《墨子閒詁》訓詁研究

經學文獻研究專輯

第十冊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

史學文獻研究專輯

第十一冊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

第十二冊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

《三編》書目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版本學研究

第一冊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

輯佚學研究

第二冊盧錦堂: 《太平廣記》引書考

第三冊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上)

第四冊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中)

第五冊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下)

藏書史研究

第六冊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

專題書目研究

第七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上)

第八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中)

第九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下)

經學文獻研究

第十冊楊菁: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第十一冊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上)

第十二冊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中)

第十三冊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下)

第十四冊張成秋:《詩序》闡微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研究

史學文獻研究

第十五冊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

第十六冊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闢佛刪史

第十七冊吳宗儒:清儒與元史

第十八冊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

其他說明

16開精裝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主編:潘美月杜潔祥

副主編:盧仁龍

監修:龔鵬程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