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孫

陳振孫

陳振孫(?1183年~?1262年)南宋藏書家、目錄學家。字伯玉,號直齋。少壯時期受到書香薰染,勤於學習。大約嘉定末年,已被提升到江西南城的縣官,並開始收藏圖書。約1217—1224年間,他做了興化軍通判(在福建莆田)。以後又在浙江做了兩任地方官,公元1238年到臨安做了國子監的司業。這時他成了藏書家,圖書目錄的經驗和知識也已經很豐富,開始了他的《直齋書錄解題》的編寫工作。創立了書目使用解題和記載版本資料的先例,對古代目錄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簡介

陳振孫(?—約1261),原名瑗,字伯玉,號直齋,安吉(今屬浙江)人。父祖雖非官宦,但也是讀書人家。幼年好學,常從人借閱,“嘗於《班書》志傳錄出諸詔,與紀中相附,以便覽閱”①。嘉定十二年(1219),為浙江鄞縣縣學②,後遷紹興教官,又任江西南城縣令。寶慶三年(1227),為興化軍(今福建莆田)通判。福建興化軍為宋代刻書、藏書興盛之地,他在此抄錄收集了大量典籍。端平三年(1236)他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浙東提舉。次年改嘉興府知府。嘉熙三年(1239)調任浙西提舉,在當地停廢醋庫,撫恤邦民,有政績③。淳祐四年(1244)入京為國子監司業。淳祐九年前後,以侍郎、寶章閣待制致仕,卒贈光祿大夫④。

成就

陳振孫性喜藏書,為南宋大藏書家、目錄學家。周密在《齊東野語》卷12中說:“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蓋嘗仕於莆,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且仿《讀書志》作解題,極其精詳。”其實,陳振孫不僅在莆田收書。由於他前後任職的浙江、江西、福建都是當時圖書事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因此他每到一地都不辭辛苦地向當地學者、藏書家求教,購買和傳錄典籍,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收藏。在他後來撰寫的書錄提要中,有不少內容反映了他辛勤收書的過程。經過數十年心營目識和材料的積累,他把自己對於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形式,撰成私家藏書目錄《直齋書錄解題》56卷。
《直齋書錄解題》的學術價值,可與《郡齋讀書志》相媲美,它們被譽為古代私家書目的“雙璧”。全目共著錄圖書3039種,51180卷,這個數量大大超過了宋代及以前的私人藏書,而且與當時的官府藏書相比,也毫不遜色,藏量超過了《中興館閣書目》的44486卷,就是《中興館閣書目》加上孝宗以後增修的《續目》,兩者的藏量也僅比《直齋書錄解題》多出8000卷。能在一部私藏書目內對如此眾多、廣泛的典籍進行評介和考證,由此也就不難想像其收藏典籍的功勞及所著書錄的價值了。書錄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能根據當時圖書的實際情況,在圖書分類上有所改革。他的圖書分類繼承了過去目錄的傳統,沿用了舊的類目,但又有創新,設立了語孟、別史、詔令、法令、時令、音樂等新的類目,這些類目大多被宋以後的公私目錄所仿效。《直齋書錄解題》的解題內容豐富而明切,或述撰人事跡,或論學術源流,或考真偽得失,而注重典籍的版本款式,為一大特色。從解題中可以看到,他對許多典籍的刊刻時間和地點都有簡要的記載,不但記京本、監本等刻本的特點,也記錄了抄本、拓本的情況。
《直齋書錄解題》在流傳過程中,未能完整保存下來。清四庫館臣只從《永樂大典》輯出22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礎上,吸收清人盧文弨的校勘成果,出版了較為實用的點校本。《直齋書錄解題》雖已殘缺,但仍為學林所重。《四庫全書總目》推許說:“古書之不傳於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傳於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偽,核其異同。亦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①
陳振孫不僅究心目錄學,對理學也頗有研究。劉克莊在《故通判大夫寶章閣待制致仕陳振孫贈光祿大夫制》中評論說,“早號醇儒,得淵源於伊洛;晚稱名從,欲輩行於乾淳”②。學術上他服膺朱熹,在書錄解題中甚為推崇;而於象山心學,則頗有貶斥。除《直齋書錄解題》外,還撰有《易解》、《尚書解》、《吳興人物誌》、《氏族志》、《玄真子漁歌碑傳集》等,但皆不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