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屍

伏屍

語出:1.謂殺人致死。《莊子·則陽》:“﹝ 觸氏 、 蠻氏 ﹞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2).屍體倒地。猶言死亡。 晉 潘岳 《關中詩》:“好爵既靡,顯戮亦從。不見 竇林 ,伏屍 漢 邦?” 王闓運 《武提督碑》:“勇者伏屍,怯者兇懼。”(3).倒在地上的屍體。指死者。 前蜀 杜光庭 《行軍僕射醮宅詞》:“其有伏屍故氣,金土邪精,滯爽遊魂,幽靈暗魄,各乘善力。”(4).伏在屍體上。《戰國策·燕策》:“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後漢書·李固傳》:“﹝ 質帝 ﹞語未絶而崩, 固 伏屍號哭。

一、中醫病名

《諸病源候論·伏屍候》記載:伏屍者,謂其病隱伏在人五臟內,積年不除。未發之時,身體平調,都如無患;若發動,則心腹刺痛,脹滿喘急。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叩齒二七過,費咽氣二七過。如此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 六十日,小病癒;百日,大病除,伏屍皆去,面體光澤。
宋 · 唐慎微證類本草》(曹孝忠校,寇宗演義》卷二一:“白頸蚯蚓味鹹,寒、大寒,無毒。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疰、蟲毒,仍自化作水。”

二、詞語釋義 伏屍

拼音:fú shī
《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語文工具書都收錄了詞條"伏屍",但檢索古代文獻後發現,諸辭書對"伏屍"的釋義尚有闕漏,今試為補苴。“伏屍(屍)”這一詞條,《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台灣《中文大辭典》等皆予收錄。諸書或列二義,或列四義。列二義者,《辭源》可為代表:“①謂屍偃伏也。②謂憑屍也”。《漢語大詞典》獨列四義:①殺人致死。《莊子·則陽:》“(觸氏、蠻氏)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
釋義:(1)謂殺人致死。《莊子·則陽》:“﹝觸氏、蠻氏)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炸丸匕首,購我自由,左手把民賊之袂,右手揕其胸,伏屍數十,流血五步。”
(2)屍體倒地。猶言死亡。 晉·潘岳 《關中詩》:“好爵既靡,顯戮亦從。不見 竇林 ,伏屍 漢 邦?” 王闓運 《武提督碑》:“勇者伏屍,怯者凶懼。”《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3)倒在地上的屍體。指死者。前蜀 杜光庭 《行軍僕射醮宅詞》:“其有伏屍故氣,金土邪精,滯爽遊魂,幽靈暗魄,各乘善力。”
(4)伏在屍體上。《戰國策·燕策》:“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後漢書·李固傳》:“﹝質帝﹞語未絕而崩,固伏屍號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