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

以人為鏡

以人為鏡,拼為yǐ rén wéi jìng,指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出自《墨子•非攻中》。

基本信息


讀音

yǐrénwéijìng

出處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墨子·卷五》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後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後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趙氏早晨滅亡了,我們在晚上就會跟著滅亡;趙氏在晚上滅亡了,我們明天早上也就會跟著滅亡。只有我們三家聯合起來,共同打敗智伯瑤,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了智伯瑤,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壯大了自己,後來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墨子評論說:“有才德的人,不以水為鏡子,而是以人為鏡子。因為以水為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子才能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對自己不利。”
《舊唐書·魏徵傳》也有一段記載說得是這個成語:魏徵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盡心竭力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有時甚至犯顏直諫、面折廷爭,阻止或糾正了唐太宗許多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去世之後,唐太宗傷心地說:“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鏡子啊!”

文言文出處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六》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hōng),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亡一鏡矣!”

辨析

生而為人,面為身相,口為心相。誰都藏不住,實際上誰又都不想藏。與其說文王渭水得姜尚,不如說姜太公垂釣待文王;史載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實際上是諸葛亮深臥隆中等劉備;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誰與誰成為“黃金搭檔”,皆有定數。獨木不成林,單掌拍不響,“黃金組合”是做大事的基礎。
相人者必先相己。
知人難,知己更難。知人而不知己,若想成事,也是難於上青天。不知己者,就算被推上高位,也會飄飄然,不知自己是誰。這種人,經常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壞事又毀己。有時候,倒掉了,也不知道原因何在,這就是典型的不知己。
知己是一種功課。“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靜心是知己的前提;“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追問是知己的手段。關上門,靜下心,每天追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然後再給出幾種答案。用不了多久,思想就會提升,世界便會在眼前清亮起來,自己是誰也會變得明白起來,做事的手段也會豐富起來。
世濁己清而成孔子,傳續仁義史載孟子,百國紛爭而墨子名。因人成事,因事成史,社會才會不斷發展。人與歷史的發展,皆有規律可循。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以己為鏡,可以知吉凶。
聰明者,大事糊塗;做大事者,不耐繁瑣。人生在世,風險如影相隨。知己相人,以人為鏡,然後發現風險、控制風險,利用風險。人之所至,事無不成。

漢譯

鄭文貞公魏徵臥病在床,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詢問訊息,賜給他藥餌,前來探望送藥的人往來不絕。又派郎中將李安儼住在他的府上,一有動靜就立刻匯報(他的病情)。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魏徵府上,指著衡山公主,想要讓公主做他兒子的妻子。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了,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平時生活節儉樸素,現在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去下葬。太宗登上苑西樓,望著送葬的隊伍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刻在石頭上。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一個人的衣服和帽子,將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朝代興衰更替的道理,將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徵死亡了,朕失去了一面明鏡了。”
詞義:
鄭文貞公:魏徵,子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忠言直諫,剛正不阿留名青史。魏徵在世時被封為鄭國公,去世後,朝廷賜謚為“文貞”。
上:指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
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兒。
羽葆鼓吹:手執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樂隊。羽葆,儀仗名,以鳥羽裝飾。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帝王時代,皇帝在世時就營造墳墓。
羽儀:儀仗中用羽毛裝飾的旌旗之類。
苑西樓:長安禁苑之西樓。
疾:病
問詢:詢問訊息
遣:派
復:又
第:府
妻:以······為妻子
薨:古代指諸侯王或高級官員死亡
悉:都
書:寫
為:此指“刻”
素:樸素
已:停止
興替:國家的興衰和朝代的交替
沒:通“歿”去世。
知:知道
亡:失去(朕亡一鏡也)
亡:死(非亡者之志)
本文記載之事,發生在唐太宗貞觀17年(公元643年)。從魏徵寢疾”,到“薨”,唐太宗的一系列的言和行,表現了魏徵“平生儉素”和忠諫,更突出了唐太宗是一位清醒賢明的君主。特別是“三鏡”之說,成為後世稱道的名言。這也是唐代出現“貞觀之治”盛世局面的根本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