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位於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亭頭南般村,與長樂的象嶼炮台相互呼應、扼守閩江,形成閩江口第二道防線。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兩次復修。由山巔主炮台、山邊突出部前沿炮台、臨江岸炮台群及山後彈藥庫組成。主炮台在高約20米的小山包頂,三合土結構,半圓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內徑18.3米,牆厚3.3米);前沿炮台在主炮台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20平方米。彈藥庫在主炮台後的山坳里,呈長方形,長7.2米,寬6.6米,高3.1米。

基本信息

修築歷史

亭江炮台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位於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亭頭南般村。又稱亭頭炮台,位於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西,與長樂的象嶼炮台相互呼應、扼守閩江,形成閩江口第二道防線。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兩次復修。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廿三日,法國侵華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後,遇亭江炮台官兵頑強抵抗。後法國海軍陸戰隊登岸包抄,奪取並毀壞炮台。
光緒六年(1880年),閩浙總督組織重修。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戰役中,炮台遭法國艦隊炮火毀壞。光緒十二年(1886年),船政大臣裴蔭森主持重修。抗日戰爭中,亭江炮台遭日軍毀壞。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組成

亭江炮台為三合土質,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山巔主炮台、山邊突出部前沿炮台、臨江岸炮台群及山後彈藥庫組成,相互之間有溝通的隧道。主炮台在高約20米的小山包頂,三合土結構,半圓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內徑18.3米,牆厚3.3米);前沿炮台在主炮台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20平方米。彈藥庫在主炮台後的山坳里,呈長方形,長7.2米,寬6.6米,高3.1米。炮台與彈藥庫、炮台與炮台之間有地道相通,地道里設有休息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