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南京閱江樓]

閱江樓[南京閱江樓]

閱江樓坐落在南京城西北角的獅子山巔,瀕臨長江。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之一,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閱江樓碧瓦朱楹、飛檐峭壁、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1374年春(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師(今南京)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閱江樓閱江樓
建閱江樓的初衷,始於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萬伏兵,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

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朱元璋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朱元璋在寫了樓記、打了地基後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並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託夢給他,告誡他不要急於建閱江樓;二是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集中財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牆,後來連中都鳳陽的城牆也因耗費巨大而停建了。

修建完成

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六百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許多的古代資料缺失和現代建築規範、工藝的差別,新建的閱江樓沒有使用傳統的木結構,而是和國內之前的大多復建名樓的古建築一樣,採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來代替,以保證建築的穩固與日常維護,但讓這座名樓缺失了一絲古韻。

裝飾布局

閱江樓內部布局,圍繞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兩代帝王的政治主張展開。

底層

最突出的陳設是一椅、一壁、一匾。擺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龍椅”,雖是仿製品,但選上等優質紅木製成,重量超過千斤。龍椅靠背上雕有九條龍,刻工精細、形象生動。東側的一匾,“治隆唐宋”,為康熙所書。

二層

在閱江樓的二樓,展示了鄭和下西洋期間及以後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幾位的就是鄭和所經歷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時還展示了明朝的燦爛文化,有明朝版圖、名家書畫、科學技術,詳盡地介紹了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先進的科學文化。

三層

有一船、一畫。明朝永樂帝朱棣,取消海禁,擴大貿易、文化交流,當時南京下關地區是一座造船廠,船廠打造了許多船,最長的船,長138米,寬56米,航行時有九桅十二帆,載重量七千噸,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巨型瓷畫,畫面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這段歷史。畫高12.8米,寬8米,畫面由十二個部分組成,詳細描寫了航海家鄭和按照永樂皇帝的旨意建造寶船,到西洋各國宣傳中華文明的盛況。畫面還反映了永樂皇帝敕建靜海寺、天妃宮並親賜“天妃宮碑”,撞響靜海寺鐘聲,以祭奠這位保護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頂層

閱江樓的頂層可觀蟠龍藻井。屋頂盤踞的金龍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龍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黃金,用江寧金箔製作工藝製作。這座樓內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純金,所以顯得特別金碧輝煌。

全國之最

石獅子

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一對雄獅,高4.8米,重約30噸,用蘇州金山石整塊雕刻而成,風格為明太祖時期,並按照盱眙縣明祖陵的守門獅子刻制。兩隻雄獅,氣勢雄渾,具有皇家氣概。

漢白玉碑刻

朱元璋撰寫的《閱江樓記》,由當代書法家抄寫,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寫的《閱江樓記》,被選入《古文觀止》。漢白玉從北京房山開採出來,高律3.1米,寬4.8米,重15噸,是全國最大的漢白玉碑刻。

閱江樓鼎

是全國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戊鼎,重達四噸,鼎上刻篆字:“獅夢覺兮鬣張,子孫驕以炎黃,山為挺其脊樑,閱萬古之長江,江赴海而浩湯,樓排雲而慨慷,鼎永鑄茲堂堂。”這七句話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念,就是“獅子山閱江樓鼎”

鄭和下西洋瓷畫

這是中國最大的瓷畫,高12.8米,寬8米。壁畫背後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青銅浮雕

是全國最大的青銅浮雕,高2米,寬8米,由雕塑大師吳為山作。

閱江樓記

閱江樓記(朱元璋)
閱江樓閱江樓
朕聞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華夏之君,建都中土。《詩》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詩云:“聖人居中國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詢於儒者,考乎其書,非要荒之不治,實分茅胙土,諸侯以主之,天王以綱維之。然秦漢以下不同於古者何?蓋諸侯之國以拒周,始有卻列土分茅之胙,擅稱三十六郡,可見後人變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觀之,豈獨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堯之居平陽,人傑地靈,堯大哉聖人,考終之後,舜都蒲坂,禹遷安邑。自禹之後,凡新興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勢以居之,故有伊洛陝右之京,雖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時君生長之鄉,事成於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稱中原者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勢,有齊中原者,有過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蓋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氣運循環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馭,華夷弗寧,英雄者興亡疊疊,終未一定,民命傷而日少,田園荒廢而日多。觀其時勢,孰不寒心?朕居擾攘之間,遂入行伍,為人調用者三年。俄而匹馬單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順於我。於是乎帥而南征,來棲江左,撫民安業,秣馬厲兵,以觀時變,又有年矣。凡首亂及正統者,鹹無所成,朕方乃經營於金陵,登高臨下,俯仰盤桓,議擇為都。民心既定,發兵四征。不五年間,偃兵息民,中原一統,夷狄半寧。是命外守四夷,內固城隍,新壘具興,低昂依山而傍水,環繞半百里,軍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業,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異乎?不過洪造之鼎新耳,實不異也。然宮城去大城西北將二十里,抵江乾曰龍灣。有山蜿蜒如龍,連絡如接翅飛鴻,號曰盧龍,趨江而飲水,末伏於平沙。一峰突兀,凌煙霞而侵漢表,遠觀近視實體狻猊之狀,故賜名曰獅子山。既名之後,城因山之北半,壯矣哉。若天霽登峰,使神馳四極,無所不覽,金陵故跡,一目盈懷,無有掩者。俄而復顧其東,玄湖鍾阜,倒影澄蒼,岩谷雲生而靄水,市煙薄霧而蓊鬱,人聲上徹乎九天。登斯之山,東南有此之景。俯視其下,則華夷舸艦泊者檣林,上下者如織梭之迷江。遠浦沙汀,樂蓑翁之獨釣。平望淮山,千岩萬壑,群嶁如萬騎馳奔青天之外。極目之際,雖一葉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時之景,無不繽紛,以其地勢中和之故也。備觀其景,豈不有御也歟?朕思京師軍民輻輳,城無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鐵騎,動止萬千,巡城視險,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誠可惜哉。況斯山也,有警則登之,察奸料敵,無所不至。昔偽漢友諒者來寇,朕以黃旌居山之左,赤幟居山之右,謂吾伏兵曰:赤幟搖而敵攻,黃旌動而伏起。當是時,吾精兵三萬人於石灰山之陽,至期而舉旌幟,軍如我約,一鼓而前驅,斬溺二萬,俘獲七千。觀此之山,豈泛然哉!乃於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為台,構樓以覆山首,名曰閱江樓。此樓之興,豈欲玩燕趙之窈窕,吳越之美人,飛舞盤鏇,酣歌夜飲?實在便籌謀以安民,壯京師以鎮遐邇,故造斯樓。今樓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霧,朱簾風飛而霞卷,彤扉開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霽,忽聞雷聲隱隱,亟倚雕欄而俯視,則有飛鳥雨雲翅幕於下。斯樓之高,豈不壯哉!噫,朕生淮右,立業江左,何固執於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會萬國,當雲道里適均,以今觀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勞民而不息,亦由人生於彼,氣之使然也。朕本寒微,當天地循環之初氣,創基於此。且西南有疆七千餘里,東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際沙漠,與南相符,豈不道里之均?萬邦之貢,皆下水而趨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記之。
閱江樓記序(朱元璋)

(洪武七年二月)朕聞昔聖君之作,必詢於賢而後興。噫,聖人之心幽哉。朕嘗存之於心,雖萬千之學,獨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閱江樓於獅子山,自謀將興,朝無入諫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責朕以不急。即日惶懼,乃罷其工。試令諸職事妄為《閱江樓記》,以試其人。及至以記來獻,節奏雖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終無超者。朕特假為臣言而自尊,不覺述而滿章,故序雲。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東黃閣,詢臣某日:京城西北龍灣獅子山,扼險而拒勢,朕欲作樓以壯之,雄伏遐邇,名曰閱江樓。雖樓未造,爾先為之記。臣某謹拜手稽首而曰:臣聞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設險之當為,非有益而興。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誠可信也。今皇上神謀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獅子山扼險拒勢之詔,將欲命工。臣請較之而後舉。且金陵之形勢,豈不為華夷之魁?何以見之?昔孫吳居此而有南土,雖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長江之天塹,次由權德以沾民。當是時,宇內三分,勁敵豈小小哉?猶不能侵江左,豈假閱江樓之拒勢乎?今也皇上聲教遠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順,險已固矣,又何假閱江樓之高扼險而拒勢者歟?夫宮室之廣,台榭之興,不急之務,土木之工,聖君之所不為。皇上拔亂返正,新造之國,為民父母,協和萬邦,使愚夫愚婦無有謗者,實臣之願也。臣雖違命,文不記樓,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納忠款而斂興造,息元元於市鄉。乃為歌曰:天運循環,百物禎頒。真人立命,四海鹹安。臣歌聖德,齒豁鬢斑。億萬斯年,君壽南山。

閱江樓記(宋濂)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於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於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後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於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雲。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想。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將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 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雲、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鏇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餘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閱江樓序(王宇斌)
閱江樓閱江樓
金陵紫氣,吞萬里長江;盧龍脊脈,鎮遐邇靈壤。瑞樓經六百度春秋,以記建成。攬五千年文明,浮袤萬象。上有華光涵醞,鸞鳳翔鳴。且夫流霞委照,龍虎依傍。敬以察之,聚勢於蔥蘢之中,昂威於煙渚之旁。凌侵於天漢之表,鎮覆於狻猊之上。檐牙掛月,丹閣撥霄。蟠龍藻井,巨獅迷想。碧水接空,映其瑰偉宏奇;芳林極浦,襯出巍峨雄壯。實為天工之巨造、山河之盛概也!
其有皇家氣韻,鐫洪武之篇章;璽寶構形,動霓皇之俊賞。領五嶽而收四溟,挈星樞而控海港。心波里,渡古今形形色色;落霞中,映多少蒼蒼茫茫。雨霽涵情,泛虹彩以絢秋;雁疆弗界,寄漁歌而流響。覓金谷之舊路,蝶送芳縈;睇採珠之巨澤,魚游荷盪。時而暑怯繁蔭,祥洽翠岡,嵐護丹崖,花翻細浪,多為和諧之吉兆也。來有清風相送,登有玉女引賞。難得新友知音,娛超飲秋滕王。
吳天寬,楚夢遠。金戈銷,蒼煙散。江上石頭,聽慣沛厲驚波;天邊光影,融入浮沫飛霰。想阿房齊雲,非不廣矣,盡焚於兵災;歷代豪奢,非無金也,多失於修短。歲月如梭,非無痕也,剩幾許風流?秦淮漲膩,非無夢也,散六朝歌宴。憶仲謀英姿,小喬靚麗,素琴東風,蒼龍野戰。赤幟撼敵,黃旌動魄。素氣雲浮,浚流激湍。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呼;漠漠煙沉,壯存投江之嘆!地道城堞,記寇讎之血債;天妃廟宇,踞靜海之崖岸。清眸處,廣樂均存,再聞華夏之強音;楸枰猶在,靜入豪傑之曠覽。臨雄關以憑弔,滄桑醒志;似史鑑之重開,古今貢眼。吾炎黃秉雪梅之精神、勁松之骨幹,在此皆可一閱也……
嗟夫,近鐘山而中山慰,塑鄭和而祥和見。國門肇開,跨霓彩之雙橋;星際歸航,擁燁天之兩彈。鱗樓高聳,合千章佳木;銀燕輕靈,逾百疊崇巘。珍禽語新,田塍穗滿。物阜恬熙,船笛浮幻。明霞與旅雁橫秋;天際涵長江一線。浩氣生時,直覺青山我有,長江可牽。大塊入懷,流雲任剪。物候番昌,來證鶩霞之新夢;神皋地迥,猶有鶴雲之留戀。任其山人愜懷,海客拍欄;名士為吟,神仙忘返。大英雄,憂關民庶;真才子,辭無炫煥。天地蜉蝣,莫知趨利急功;沙邊野鳧,任其爭鳴放言。君子守志以恆;睿者知機順變。俯仰感懷,信然游娛;超然磊落,妙覺真禪。溯長江如秤桿,似量山河之重?嵌宏樓以準星,可作隆興之驗!乾綱律行,丹坤莫玷。官聲惟實,民意即天。噫!閱江之旨實為閱世矣!
吾雖天涯之客行,但慕先賢而未晚。追子健,儲五車而不驕;思相如,效八斗而何慚。鏡台已清,聊勝捻珠;心瀛可度,澄無雜念。淳樸維寧,存天倫之至愛;靈台悅唔,奉陋室之慈顏。養氣合德,與世無虧,健行尊道,結友隨緣。開席有誰?再擎宴夜之金杯;塊壘可澆,敢擬騎鯨之詩卷。氣斂天標,納宇宙大可敞懷;嵐消森岩,會雲龍猶為未晚。懷仁探幽.誰來參極究奧;縱智觀流,悟得知謙向善。於此,直欲墨研玄湖,水注東海之千瓢;筆擎松柏,雲取天西之一片。千古英雄,難將黛色盡收?未了齋主,直把江花賦艷。登峰懷遠,喜經天之日月昭朗;閱江縱目,知華夏之元氣綿綿。天山客撫檻而吟:
雲雁書天字短長,一聲秋水顫斜陽。秦淮歌韻音重正,梅甸盧龍夢尚香。
吸納百川惟大海,振遺萬代是華章。霞飛玉宇詩情遠,洪武宏文歸渺茫。
※丁亥秋,天山客作於未了齋
登閱江樓(王守仁)

絕頂樓荒舊有名,高皇曾此駐龍旌。
險存道德虛天塹,守在蠻夷豈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氣,江流天地變秋聲。
登臨授簡誰能賦,今古新亭一滄情。

申遺

閱江樓閱江樓
2012年10月,媒體報導了包括南京閱江樓在內的全國十大文化名樓將打包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訊息後,閱江樓因建成只有十多年被質疑炒作。

修繕恢復

2013年12月1日起,閱江樓將啟動首次修繕工程,預計在2014年4月前完工。因為是“開放式”施工,不影響遊客遊覽,不過因為施工需要會關閉西門。修繕期間,景區門票價格將臨時從40元/人下調至20元/人。修繕將按照傳統工藝來恢復,修繕後的主樓亮化將採用6000個LED燈,總用電量將降至原來的50%,每年節約用電約10萬千瓦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