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革命風暴

亞洲革命風暴

發生於19世紀上半期,亞洲各國掀起5次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由於運動領導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大多是農民或封建地主階級,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加之資本主義的鎮壓等原因,所以運動皆以失敗告終。但這次運動對殖民主義也造成了沉重打擊,是社會的進步,對亞洲的民族解放具有重要意義。

概述

19世紀上半期,亞洲已有許多國家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其他地區,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國等國的領土和主權也相繼遭到侵犯,逐步淪為半殖民地。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為了滿足工業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資本主義列強進一步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

詳解

19世紀上半期,亞洲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反封建主義民族解放運動,這包括五次大的起義:爪哇人民反對荷蘭殖民者的起義、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軍的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起義。後三次起義把這次亞洲革命風暴推到了頂點。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土兵為主要力量和廣大人民踴躍參加的民族大起義。從總體來看,這些民族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儘管各國起義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起義均屬舊式的民族解放運動,即領導起義的多為農民階級或封建地主階級,他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沒有先進思想指導,提不出改造社會的科學主張,不具備發展本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改造社會的目標。儘管有的起義規模大、時間長、地域廣,對殖民主義打擊也很沉重,但在外國資本主義和各國封建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終究難以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