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革命》

《財富的革命》

《財富的革命》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托夫勒的作品之一。

《財富的革命》財富的革命
作者:(美)托夫勒 等著,吳文忠 等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6-1
字數:358000
版次:1
頁數:373
印刷時間:2006/06/01
紙張:膠版紙
ISBN :9787508606385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有學者說,世界是扁平的,可是我們觸目所及的卻是處處都是使世界不平的因素,如何窺見明天的前景,我們如何在變局中自處?世界如何才能真正的成為我們共享的平台?在暌違了十餘年之後,未來學巨擘托夫勒獻上了他對人類所處困境的最新洞察,與他此前早已聞名於世的《未來三部曲》一樣:《未來的衝擊》提醒我們變化加諸人類的無盡衝擊;《第三次浪潮》震撼了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三次浪潮的劃分給人類的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權力的轉移》則通過暴力、財富、知識三因素的此消彼長來描繪權力的走向——也就是變化的方向。何謂財富,托夫勒暗示我們這絕不是像金錢、資本一樣簡單,只有及時更新我們腦內的財富觀念,明白今天創造財富的機制已不堪重負、搖搖欲墜,我們才不致棋輸一著,先機盡失。

托夫勒旁徵博引,近年來紛繁複雜的各類危機和變化讓大眾無所適從:9.11事件、非典、對柯林頓的彈劾、多利羊的克隆成功、人類染色體組的破解、伊拉克戰爭、印度洋海嘯……各色人等都聲稱掌握著真理,可是這些真理卻付諸闕如。而透過這些事件,托夫勒卻發現了更深層次的並與財富相關的三個基本原理,或許能讓我們一窺堂奧:一是時間原理,也就是財富產生機制與財富本身的“失同步化”現象;二是空間原理,也就是財富的流動性,高科技的發展,使得空間概念越來越可有可無;三是知識原理,也就是非對抗性的知識的運用如何影響著我們獲取和分配財富。

三個基本原理互相影響,改變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掌握了這些原理,我們也就掌握了獲取革命性財富的鎖鑰!

作者簡介

阿爾文·托夫勒,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於紐約,紐約大學畢業,1970年出版《未來的衝擊》,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權力的轉移》等未來三部曲,享譽全球,成為未來學巨擘,對當今社會思潮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來學者,兩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兩人的最新作品《財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

目錄

知識社會與知識資產問題
導言
致謝
第一部分 革命
第一章 率先創造財富
第二章 欲望之子
第二部分 財富的深層原理
第三章 財富的浪潮
第四章 深層的原理
第三部分 重新定義時間
第五章 速度的衝突
第六章 同步化工業
第七章 沒有節奏的經濟
第八章 新的時間觀念
第四部分 拓展空間
第九章 大循環
第十章 高增值地區
第十一章 空間延伸度
第十二章 準備不足的世界
第十三章 反推力裝置
第十四章 太空運動
第五部分 推進力強大的知識
第十五章 知識的優勢
第十六章 明天的“石油”
第十七章 廢棄的陷阱
第十八章 魁奈因素
第十九章 過濾真理
第二十章 糟蹋實驗室
第二十一章 真理的管理者
第二十二章 尾聲:科學的嫁接
第六部分 產消合—經濟
第二十三章 隱藏的一半經濟
第二十四章 健康產業的產消合一
第二十五章 我們的第三職業
第二十六章 即將發生的產消合一大爆炸
第二十七章 更多的免費午餐
第二十八章 音樂風暴
第二十九章 “生產推力”荷爾蒙
第三十章 尾聲:無形的渠道
第七部分 墮落
第三十一章 變化的福音
第三十二章 向心爆炸
第三十三章 侵蝕金屬絲
第三十四章 超級複雜
第三十五章 塞普爾韋達解決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尾聲:墮落之後
第八部分 資本主義的未來
第三十七章 資本主義的殘局
第三十八章 轉換資本
第三十九章 不可能的市場
第四十章 經營明天的貨幣
第九部分 貧窮
第四十一章 貧窮的古老未來
第四十二章 雙軌通向明天
第四十三章 徹底摧垮貧窮
第十部分 新的構造學
第四十四章 中國的下一個奇蹟
第四十五章 日本的下一個竹節環
第四十六章 歐洲丟失的信息
第四十七章 美國國內
第四十八章 美國之外
第四十九章 看不見的遊戲中的遊戲
第五十章 後記:序幕已經過去

書摘

1.托夫勒說:公司里將不再有雇員。

在工作時和工作之餘,情形變得越來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確定,也越來越複雜,因為工作任務和職務都在不斷地重新定義。我們看到了壓力和人們不勝負荷的樣子,因為醫生和護士、律師和律師幫辦、警察和社區的協勤人員的角色都受到了挑戰,他們所受挑戰的程度是工業革命以來所從未有過的。
革命也打破了疆界。工業社會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之間確立了一個明確的界限。今天,對於那些在家裡工作的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這部分人的數量還在增長)來說,這個界限變得模糊了。就連“誰在為誰工作”這個概念也變得含糊不清了。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克(Robert Reich)指出,現在勞動力的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包括在甲公司里工作的獨立承包商、自由代理人等職位,實際上卻是乙公司的真正雇員。
賴克說,“再過幾年,給公司下的最好的定義也許就是,誰能獲得什麼數據、誰能在什麼時間內獲得某種收入的某部分。嚴格地說,公司里根本不會有什麼‘雇員’了。”

2.托夫勒說:中文將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

中文將很快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韓國的男生和女生們在數以千計的網咖里談朋友,同時還與丹麥和加拿大的對手玩多對手的網上遊戲。哥斯大黎加、冰島和埃及在出口軟體,越南也希望在2010年該國的軟體銷售額將能達到5億美元。
巴西的網際網路客戶達到了1 400萬。該國的城市累西腓吸引了眾多的國外信息產業的大公司,包括微軟公司、摩托羅拉公司以及數百家本土公司。根據聯合國的一個特別工作小組的調查,“在過去的5年中非洲手機的使用量驟然暴漲”。儘管數字裝置的貧富差距仍然很大,但是,“在市區里,電信中心、網咖以及其他形式的公共網際網路設施正在迅速地增長。”

3.托夫勒說:人類可以在大米里行走。
還有一種用於實驗室直觀化的神奇裝置。根據原理,研究者可以(而且很快將能做到)在一粒大米裡面“行走”,在裡面直接觀察大米粒的內部結構在生長時如何產生變化,然後繼續觀察大米粒如何被儲存、加工、運輸和做成熟飯。可以說,研究者們甚至能夠在人們的腸胃裡面行走以觀察大米粒被消化的過程。

4.托夫勒說:未來會出現“收成後園藝師”這樣的古怪職業。
職業工作只是所有工作的一種方式。正如最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財富體系所展示的那樣,我們正在步入這樣的一個未來:我們將看到,在這個未來中,更多的人“工作”,但是擁有“職業工作”的人卻更少了。它將極大地改變勞資關係、眾議院的各個部門、立法和整個勞動市場。這對於工會來說是個壞訊息。工作的深層原理正在發生著自工業革命以來最深刻的變化。
和工作本身一樣,勞動的分工也可以追溯到狩獵和採集食物的時代。那時候的勞動分工主要是基於性別。但是此時,我們也在面臨這樣一個轉折。有沒有聽說過“冶金和故障分析訴訟顧問”或者“收成後園藝師”的工作?我們大多數的人大概都沒有聽過。(後者是一位超級專家,由他來確定超市里裝蔬菜的塑膠袋上應該需要多少個微型孔來通氣。)
1776年,亞當·史密稱勞動的分工是“勞動生產力中最大的改進”的源泉。自從那之後情形一直是這樣。但是工作任務越是精細和專業化,將其一體化就變得愈加困難和昂貴,尤其是在一個有創新壓力的競爭經濟中更是這樣。

5.托夫勒說:7分鐘漫長得如同一個世紀。

在全世界範圍內,孩子們逐漸趨於多重任務型——同時做好幾件事情。信息查詢集團的伊恩·朱克斯(Ian Jukes)和阿妮塔·多薩伊(Anita Dosaj)寫道,美國的年輕人“想當然地認為該有電腦、遙控器、網際網路、電子郵件、紙張、手機、MP3、CDS、EVD、電子遊戲、掌上遊戲機和數位相機。對於他們來說,時間和距離的概念沒有多少含義。”他們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處理著越來越多的信息。任何他們認為緩慢的東西都讓他們感到無聊。

21世紀的婚介服務甚至還包括“快速異性約會”項目。有一家專為猶太社區服務的這類公司為男女間設立了7分鐘面對面的約會項目。之後,每個人都填寫一份表格,表明他或者她是否願意繼續(大概會以較慢的速度)與那位7分鐘結識的伴侶相處下去。

但是在網際網路上,7分鐘有可能顯得如同一個世紀之長,因為如果在網上下載一頁的時間超過8秒鐘,用戶們一般都會關閉一個網站。

美國電視網路上的圖像每3.5秒鐘就要改變,在音樂電視上速度更快。NextCard可以在35秒鐘之內弄清你的信用歷史並批准你獲得一張信用卡,這個時間已經顯得夠長了。當華爾街人士在電視上高談闊論股票時,觀眾們幾乎可以實時看到股票的價格隨著被談論的內容上下浮動。

所有這些速度壓力解釋了今天這樣一種現象:有一大批“時間管理”諮詢家和一書架一書架的書籍都在向我們忠告如何制定我們每天的時間表、如何把時間和我們個人重要的事情合理地安排。但是,所有這些忠告都很少觸及這種快速生活下面那些不太顯眼的原因。

有好幾股力量匯在一起簡直要將這個加速指針從錶盤上飛掉。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向自由經濟學和超高速競爭發展下去。再加上摩爾定律的應驗——微處理器的處理速度每過18個月就翻一番,你的金融交易幾乎可以立即辦成。(如果你是位貨幣交易人,你可以在交易完成200毫秒之內了解到關於交易的情況。)

6.托夫勒說:娛樂節目將由觀眾自己安排。
媒體的時間也越來越靈活。一集《美國偶像》、《絕望的主婦》、《CSI》、《西配樓》或者BBC、法國的Canal Plus、日本廣播協會的新聞節目播出的時間都是可預測的。美國所謂的“真人秀”節目刨除商業廣告的時間外可以進行半個小時或者整整一個小時。而商業廣告都是以整60秒、30秒、15秒或者10秒的時間段出現。

相反,未來電視和網上的節目可能再也不會以這種可預測的時間段出現了。這種過渡的最早表現跡象之一是:艾美獎得主電視和新媒體製片人阿爾·伯頓(Al Burton)受邀為電視台拍攝45部短小精悍的娛樂短片。伯頓說,“與尋常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給我們限定節目的標準長度。這些節目可以從90秒到5分鐘長短不等。”

未來的娛樂制式可能包括串在一起的長短不一的零碎節目。NBC已經試驗性地搞了“超長規模的”半小時版系列劇《老友記》(每一集實際上40分鐘),縮減了20分鐘長的《星期六夜晚直播》節目,而且還在考慮拍攝一些一分鐘長短的“電影”穿插在商業廣告中。還有那些只播放球賽精彩時刻的集錦節目,比賽中所有的中間環節都被刪去了。

在以後的某個時刻,觀眾有可能只下載某個演員登台表演的那8分鐘。到時候觀眾還有可能改寫劇中情節,推出新的人物,並且隨意地加長或者縮短故事。

用MTV網路研究和計畫部副總監貝齊·弗蘭克(Betsy Frank)的話說:“現在的觀眾要的就是自己來安排時間。”新的技術設備已經賦予了觀眾這項能力,可以剪接和貼上部分節目以適應自己的喜好。

7.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霸主
2003年成為了亞洲的分水嶺。中國大陸連同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全部國內生產總值幾乎相當於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歐洲最大的五個經濟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全部。而這甚至還沒有將日本包括進去,印度也沒有。

假如加上日本和印度,這亞洲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要比歐盟全部25個成員國GDP的總和或者美國GDP的總和還多出3萬億美元。

因此,我們所一直在看的事實就是,財富和財富創造正在以迅猛的勢頭在世界地圖上遷移。這個勢頭的意義不亞於當年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從中國遷移到了歐洲、之後又遷移到了美國的勢頭的意義。這整整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大循環,將經濟霸主地位又歸還給了幾個世紀之前其離開的亞洲。
8.托夫勒說:外包並不是“奔向深淵的競賽”
外包的做法令那些對重新全球化的趨勢持批評態度的人憤怒不已。他們認為這造成了一種無法遏制的、殘忍的“奔向深淵的競賽”。他們通常的觀點是,公司的去向應該是勞動成本最低的地方,並且時刻準備著在最短的時間內收拾殘局再換個地方。

假如實際情況真是這樣,那么預測財富將向什麼地方遷移就容易了。這對非洲來說應該是個好訊息,因為非洲可以以地球上最低的工資標準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每當亞洲的工人們加入了工會並要求提高工資時,非洲人就應該拍手叫好。)假如勞動成本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那為什麼現在中國的那些工廠沒有遷移到非洲呢?

事實是,即使是對科技含量低的工作而言,勞動成本也很少會成為(如果歷史上有過的話)一個公司決定是否遷移的惟一因素。不管非洲的工資水平多么低,但是其無休止的暴亂和戰爭、極差的基礎設施、政府高層的腐敗、肆虐的愛滋病和辦事不講求效率的政權,這些都會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此外,“奔向深淵的競賽”理論是基於這樣的假定:即工人基本上是可以進行替代的。這一點在重複性的裝配生產線工作上可能是事實,但是,在知識經濟中,技術含量的階梯越高,這種可互換的假定就越來越不現實了。

由於財富創造過程中的所有知識組成部分(行銷、金融、研究、管理、通信、信息技術、銷售商和經銷商的關係、遵從管理、法律事務以及其他無形的內容)都變得愈加複雜和重要,所以和工作本身一樣,工人的可互換性就差一些了,所要求的技術指標也更具臨時性了。

正因為如此,如果僅從現有的或者預計的工資水平來推斷明天的經濟,以此來預測哪些城市、地區甚至國家將成為第二個廣東,這種努力注定要失敗。

任何這種簡單化的分析甚至會變得更加令人質疑,因為,隨著經濟從大煙囪和裝配生產線向知識生產的過渡,我們已經在徹底地改變一個地點、城市、地區或者國家賴以成為“高增值地點”的標準。

我們即將看到的事實與其說是奔向深淵的競賽,不如說是奔向頂峰的競爭。
9.托夫勒說:地理位置將不再是國家的競爭優勢。
拿地理接近來做例子。今天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因為墨西哥離美國的市場這么近,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墨西哥可以擊敗中國的競爭者。他們認為,距離仍然起著其在知識經濟到來之前所起的同樣作用。但是,由於信息密集型技術的出現,產品每天都在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

依靠地理接近的含義就是,如果指的是交通運輸的費用而言,墨西哥的優勢應該是在運輸那些較老式、較大型、較大宗、較重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現在則正在被替換。而對於高增值的無形服務來說,地理接近的意義就更小了,因為交通運輸的成本與距離(金融、軟體、衛星電視、航班預訂、音樂等等)沒有多少關係或者說根本沒有關係。如果繼續依賴地理接近的優勢將使墨西哥進一步落後,而且沒指望追趕上來。

今天,各國在“奔向頂峰的競賽”中少了一些關於石灰石和煤炭的吹噓,而多了些關於著名大學、低廉的通訊成本、先進技術、飛機航班次數眾多、低犯罪率、適宜的氣候和“高生活質量”的宣傳。隨著工人價值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也被改變了。

結果出現了一種(不僅在美國)創造所謂的“高增值地區”的競賽,因為這種高增值地區能夠吸引那些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勞動力來生產知識密集型、高增值的產品,從而將全世界的企業都吸引過來。

10.托夫勒說:南美洲的部分國家比美國還資本主義。
此外,技術的進步使得為國際大市場服務變得更加廉價和容易。為此,美國的精英們深信,全球經濟的重新一體化不僅能夠促進世界經濟的普遍增長,而且還對自己大有好處,就著手創建起一些跨國市場。而通過這些跨國市場,商品、資本、信息和技術可以再次以最低限度的摩擦流通起來。當時的這場重新全球化的運動帶上了意識形態鬥爭的色彩。

近在1990年,世界的大片地區仍然還不能進行無障礙的貨物、貨幣、人員和信息的流通。只有10億左右的人生活在一種或者另一種形式的開放式經濟中。但是到2000年,根據某些估算,這個數字一躍而成為了40億。

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開始致力於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並對外國的工廠、商品和貨幣開放。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邀請外國來投資。東歐和高加索及中亞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緊隨其後。在美國的敦促下和智利及阿根廷的榜樣作用下,南美洲的大部分國家廢除了原來的規則,進行了私有化,引進了華爾街的資本,一時間變得“比你還資本主義”了。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貨幣也越來越從它們的發行地被釋放出來。我們不僅擴展了全球性大公司的空間延伸度,而且擴展了小公司,甚至那些遙遠地區的靠網路聯繫、運作資金極少的村辦企業的空間延伸度,從而激勵著人們夢想實現一個完全一體化的世界經濟。在這個一體化的世界經濟中,5.1億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沒有什麼地方你延伸不到。

那些重拾全球化大旗的人們此時連交好運。

11. 我們墮落行為的全球化速度比美德還要快
托夫勒說:毒品交易和色情業受益於全球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美國國際開發局前副局長哈麗雅特·巴比特(Harriet Babbitt)的話語裡還深藏著另一個原因。該前副局長曾說過,“我們墮落行為的全球化速度要比美德行為的全球化速度還要快。”

比如,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非法毒品是一門4 000億美元的生意,竟然占去了世界經濟的8%。使用最新技術的珍珠母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經濟,並在許多國家裡實際上超過了地上的或者說正式的經濟,而且已經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從阿富汗和哥倫比亞到里約熱內盧的教室和貧民窟一直到芝加哥的人行道上,毒品走私者們在經營著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即使哪一個國家願意對其加以控制,它也沒有能力做到這點。

色情業同樣也是全球性的。在阿爾巴尼亞的一所難民營里,被從羅馬尼亞綁架過來的年輕女性在等待被運往義大利去做性奴隸。在布加勒斯特,所謂的“代理處”將“舞蹈演員”販賣到希臘、土耳其、以色列甚至是日本的商業色情貿易夥伴手裡。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每年大約有100萬貧窮的年輕人,其中大多數為女孩子,被卷進色情業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控制或者終止這個行業。

《外交政策》雜誌的編輯摩西·奈姆(Moses Naim)在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里解釋道:“毒品、軍火、知識財產、人和金錢並非國際犯罪團伙為牟取暴利而非法進行的惟一商品交易。他們還販賣人體器官、瀕危物種、被盜的藝術品和有毒的廢棄物。”正因為這些活動是非法的而且需要逃避偵查,所以這些活動經常改變其運送“產品”的路線。

在受賄官員的幫助下,帶著假護照檔案的走私分子輕而易舉地進出海關。但是正在追逐這些走私分子的警察卻被攔在邊境處。正如奈姆解釋的那樣,各國政府都會怒氣沖沖地保護自己的“主權”空間不受別國侵犯。但是就是這種空間的主權卻“每天都被那些為了牟取暴利而犯法和跨越國界的無國家而言的網路所破壞,而不是被有國家形式的國家所破壞。”比如,委內瑞拉就不允許美國的飛機進入其領空來追捕來自哥倫比亞的走私分子,可是這些走私分子卻規律性地侵犯這個所謂的主權領空而不受任何懲罰。

奈姆得出結論,我們想要控制地下經濟的這些非法和反社會活動的努力將會失敗,因為政府的戰略是根植於“錯誤的思想、錯誤的假定和陳舊的機構”之中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阻止這些活動。要想做到這一點得需要全球的努力,或者至少需要多邊的努力。

還有從中國北部沙漠上刮過來的經常漫及到韓國漢城的普天而降的“黃色塵土”。還有那釋放著濃濃的嗆人煙霧、讓成千上萬的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喘息咳嗽的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的大火。還有那在羅馬尼亞溢出卻污染了匈牙利和塞爾維亞河流的氰化物。全球變暖、空氣污染、臭氧層耗盡、沙漠化以及水資源短缺,所有這些問題就像毒品和色情犯罪一樣,都需要地區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努力來解決。這可不是誰想不想的問題。

12.托夫勒說:全球定位系統使我們再無隱私可言
自從紐約的世貿中心遭到打擊以來,反恐專家們越來越密切地關注起每年在海上來往運輸的兩億個貨櫃來。任何一個貨櫃里都可能藏有生物武器、恐怖分子、非法毒品或者軍火,以及其他種類的危險禁運品。今天,只有2%的貨櫃在美國受到檢查。此外,還有從陸上和空中運來的貨櫃。

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從原理上講可以跟蹤這些來往運行的貨櫃的坐標值。將來,不僅是貨櫃,而且是貨櫃里的每一件貨物都將受到嚴密的監控,從工廠到批發商、零售商、到貨架、最後到達客戶的家裡整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受到嚴密的監測。沃爾馬、Target、西爾斯和凱馬特等零售商已經在研究和試驗一些原型跟蹤系統。

此外,這樣的一天也毫無疑問要到來:裝載(比如說)食品的包裝箱裡將植入微晶片,這樣,食品在運輸期間的變化狀況就會被隨時地報告給託運商。

還有一些“智慧型型的”包裝箱實際上可以在途中加工處理箱子裡的產品。將這些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或者類似的衛星系統結合在一起,會給運輸和食品工業帶來很大的變化、保證包裝的食品和其他的產品更為新鮮、質量更高、改變這些領域和其他許多領域裡生產和銷售的經濟意義,還能提高安全度。

當然,和所有的技術一樣,全球定位系統的發展潛力也是利弊同時存在。全球定位系統使我們的生活比以往安全了許多。它可以發現葉門沙漠上一輛滿載基地組織恐怖分子的汽車。如果去逛妓院或者去一家瑞士銀行也不像從前那樣具有秘密性了。但是,電腦上的“那幫喜好搬弄是非的傢伙們”或者愛傳話的鄰居也有了用武之地。利與弊真得需要認真地權衡。

13.托夫勒說:知識成為了“廢棄的東西”。
思考很重要。但是我們所思考的許多事實卻都是虛假的。而且,我們所相信的許多東西都毫無疑問是愚蠢的。

儘管今天向我們洶湧衝過來的數據、信息和知識幾乎要把我們淹沒,但是我們所知道的越來越多的東西實際上卻越來越不真實。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即使我們能夠相信媒體、即使每個廣告商都是真實的、每個律師都誠實、每個政治家都閉上嘴巴、每個通姦者都坦白、每個語速極快的電話推銷員都正直做人,情形也仍會是這樣。

如果情形是這樣,那么我們每個人或者說每個公司、每個國家如何將知識的深層原理轉變成財富呢?

有些知識在財富的創造中一直都很重要。狩獵者和食物採集者必須知道他們所追蹤的獵物的遷徙規律。農民們對土壤的了解越來越多。然而,一般來說,同樣的一門知識一旦學會了,對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會有用。工廠里的工人必須會迅速、安全地操作機器,為了保住飯碗,技藝一點兒都不能生疏。

今天,與工作相關的知識變化得如此迅速,人們必須在崗位上和在工作之餘學習越來越多的新知識。學習變成了一種連綿不斷的過程。但是並非所有的知識我們都能夠迅速地掌握。而正是這一點可以讓我們聊以自慰:如果我們所想的某些東西是愚蠢的,我們沒有必要感到不好意思。有愚蠢想法的也不光是我們自己。

原因就是,每一“塊”知識的保存期都是有限的。到了某一期限時,知識就再也不是知識了,用更合適的話說就成為了“廢棄的東西”。

14.托夫勒說:孔子的思想大多是虛假的。

柏拉圖《國家篇》或者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算作知識嗎?孔子的思想或者康德的思想算作知識嗎?當然,我們可以將他們的思想描述為“智慧”。但是,這些作家或者哲學家的智慧是基於他們所知道的東西即他們自己的知識基礎,而他們所知道的許多東西實際上是虛假的。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影響了歐洲幾乎兩千年的時間,然而他卻認為鰻魚是無性的,而且是“產生於……地球的內部。”公元3世紀,畢達哥拉斯的傳記作家波菲利(porphyry)很有把握地向讀者介紹說,如果你將豆類植物的一根莖葉放在一個陶器罐里,將其埋在土裡3個月,然後挖出來,你就一定會發現一個孩子的頭顱或者女性的生殖器。

公元7世紀,塞維亞的聖伊薩多(St. Isadore)向同時代的人保證,“蜜蜂產生於腐爛的牛肉。”500年之後,就連列昂納多·達文西這樣的天才也聲稱,河狸知道它們的睪丸會被人類用於醫學用途。他斷言說,當河狸落入陷阱時,它就將自己的睪丸咬掉“將其留給敵人。”

當原產於南美洲的番茄於16世紀傳到歐洲時,非常聰慧的人認為這些番茄對人體有毒。直到200年之後林奈(Linnaeus)才給其正名。近在1820年,有一位十分勇敢的人吸引了一大群人來觀看他,因為他為了證明林奈是正確的,冒著生命危險吃掉了兩個番茄。

但是過時的東西並非總是那么有趣兒。近在1892年,太陽系的行星木星有四個衛星這在當時不僅是常識,而且自從伽利略時代以來已經被科學界所接受。那就是知識。然而,就在那一年,那個知識就過時了。當年的9月9日,利克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巴納德(E. E. Barnard)發現了第五顆衛星。到2003年,天文學家們共發現了60顆衛星。

接著,倫敦的生理學家厄斯金·希爾(L. Erskine Hill)在1912年報告說,實驗證據表明,“空氣的純潔度並不重要。”

假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沒有學習到這方面的知識的話,世界上還會有多少人會死於空氣污染呢?假如今天還有某個本來很聰明的醫生還遵照他或者她許多年前在醫學院所學過的過時的“事實”的話,還要死去多少患者呢?假如行銷的戰略還基於昨天的奇思妙想,得有多少公司將像魚那樣翻白死去呢?由於過時的金融數據,有多少投資打了水漂?那么,那些明天等待著發生的死亡和災難該怎么辦呢?

15.托夫勒說:類比的可使用壽命越來越短。
人類如果不進行類比幾乎不能思考或者談話。愛爾蘭的高爾夫球高手帕德里格·哈林頓(Padraig Harrington)對一位體育記者說,“美國公開賽真的能檢驗你擊球的能力……你似乎成為了一台機器了。”這又把我們帶回到了牛頓的追隨者那裡,因為牛頓曾說過,整個宇宙就“像”一台機器一樣。

還有那些被描述為擁有“電腦般腦袋”的人、“睡覺像嬰兒”那樣的人、被告知投資要“像職業家”那樣的人和“像天才那樣”思考的人。含蓄的類比也被植入了語言本身。因此,我們仍然按“馬力”來給汽車評定功率,而馬力這個術語則是當年將汽車和馬拉的車做類比的產物。當年汽車曾被稱作“不用馬拉的車”。

但是我們所稱之為類比的思想工具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使用。歷來都很微妙的類比正在變得越來越微妙。因為只要世界在變化,原來相似的東西就可能變成不相似的東西。曾經合理的比較就變得牽強了。隨著過去的比較逐漸地被廢棄(往往難以注意到),以這些比較為基礎的結論也就容易使人誤入歧途了。變化的速度越快,類比的可使用壽命就越短。

16.托夫勒說:經濟學家的預測極度不靠譜。
但是工作數量和赤字並非經濟學家們預測失靈的惟一之處。最近幾十年來,一些最公開、最令人尷尬的金融預測大失敗中也有他們的傑作。儘管有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作為“長期資本管理”有限合夥投機資金的合伙人,但是這一事實並沒有阻止該資金接近垮台的事實的發生。若不是美國聯儲所啟動的一項緊急行動止住了連鎖反應,1998年全球的經濟都有可能受到破壞。

蘇聯解體後,經濟學家在俄羅斯經濟崩潰中所起的作用也沒有給人以多大的鼓舞。還有,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量經濟學家們對其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所犯的錯誤依然是口服心不服,可是他們所犯的錯誤卻釀成了印度尼西亞種族之間的流血衝突。

經濟學家們的預測離譜的次數太多了,2001年《金融時報》提出,這些經濟學家連同華爾街那些令人厭惡的分析家們一樣都屬於“預測恥辱堂”里的人。據《金融時報》報導,他們也不光是遇到了一個糟糕的年景。“這裡沒有什麼新鮮的。巨觀經濟的預測沒有出現過什麼好年景。尤其是在最需要準確預測方面,他們的成績尤其差勁。”

經濟學家們所發布的預測與實際毫不相干的次數太多了,所以這些預測往往都被塞進了一種“集體預測”之中。他們所寄的希望就是所預測的平均結果要比單獨猜測的結果更準確些。然而,在2000年之前的17年多的時間裡,對經濟成長的集體預測在經濟學家們所稱之為的“增長”問題上從來沒有準確地預測過一次。

2001年1月,《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在54位知名美國經濟學家對下四個季度所做的增長預測中,稍微貼點兒邊兒的僅有兩個。

美國之外的經濟學家們的成績也好不到哪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他們“對經濟滑坡的預測失敗紀錄幾乎完美無缺”。(這裡簡直成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經典範例。僅在泰國經濟於1997年崩潰之前的6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在熱烈讚頌泰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健全完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評者們還指出,該組織的專家們沒有能夠就“1995年工業增長滑坡”和“80年代末期的極度通貨膨脹”等巨大的變化做出準確的預測。

17.托夫勒說:伊拉克戰爭部分源自美國情報部門的失誤。(這個好像沒啥意思,也不是預測)
我們所稱之為“真理”的許多東西甚至是大多數東西之所以被認為是正確的,那是因為人們的一致看法。這是傳統的智慧。人人都“知道”某某事情是真實的。因此,那一定是真實的。我們通常是想當然地從家庭、朋友、同事和周圍的文化那裡吸收一致認定的真理,而不對之細細品味。這構成了以一窩蜂行動而著稱的動物——旅鼠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of the Lemmings)。

隨大流不需要思考;更好的是,旅鼠似的真理既安全又沒有爭議。如果結果證明錯了,你也不顯得愚蠢。畢竟大家都這么認為過。就連聰明的人也這么認為過。

我們在那群投資者們的做法中看到了旅鼠的行為:他們一窩蜂地湧進了早期的dot.coms 然後又一窩蜂地撤了出來。我們在那些本來是很睿智的企業領導人身上也看到了這種行為:他們爭先恐後地去採納最新的管理奇思怪想,然後又將其拋棄。新思想快速地在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刮一陣風、被採納、貫徹執行、強加給員工接著很快地被放棄。它們通常會給經濟帶來直接的、帶有毀滅性的影響,導致企業做出不明智的大規模裁員、步他人後塵地搞企業收購等等。由於在管理上依賴了這種旅鼠式的真理,甚至整個行業都在進行結構重組或者被弄得變了形。

採納旅鼠式的真理所帶來的災難不僅限於企業和經濟。2004年,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責備美國的情報部門在伊拉克的問題上犯了“集體看法”的錯誤,因為這些情報部門一致認為伊拉克擁有或者即將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報部門對於這些批評也做出了回應,說其他國家的友好情治單位證實過他們做結論所基於的那條情報。一致的看法真的在起著說客的作用。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公眾才獲得事情的真相。原來,伊拉克的叛逃者急於讓美國推翻伊拉克的政權,就將這條虛假的情報傳給了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丹麥、義大利和瑞典的情報部門,從而幫助創造了一種讓美國的情報部門作為依據的一致的看法。旅鼠式的真理幫助發動了一場戰爭這可不是第一次了。

18.托夫勒說:今後沒有權威了權威的地位正受到挑戰。
今天,鑒於變化速度如此之快,大量的古老知識已經過時,已不可能再幫助年輕人飛黃騰達。年輕人也都這么認為。雞湯作為偏方治療感冒可能仍然管用。但是也不能絕對指望它。

那么權威呢?未來幾代的人們還要向權威卑躬屈膝嗎?如果是的話,是什麼種類的呢?今天,只要是知識經濟普及到的地方,以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權威都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

患者向醫生提出質疑,甚至與醫生對抗。部落格們向職業記者的權威提出挑戰。業餘選手向職業選手挑戰。這不光是電視表演秀上所表演的那樣。名流和職業政客同台競選,而且獲勝的幾率越來越高。數百萬電影業餘愛好者現在可以用電腦來自導、自拍、自演自己的電影。
19.托夫勒說:患者是更積極的產消合一者。(這條過於文鄒鄒了,沒啥意思)
用經濟術語說,出售服務的醫生仍然是“生產者”。而患者則是一個更積極的“產銷合一者”,因為他或者她能夠為經濟的安康或者健康產量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有時候生產者和自消生產者共同工作;有時候他們各自單獨地工作;有時候他們的目的相互矛盾。然而,關於衛生健康方面的常規的統計數字和預測基本上都忽略了今天這些角色和關係的迅速變化。

我們許多人都改變了飲食、戒了煙或者戒了酒並開始認真地運動鍛鍊。那么,如果我們的健康狀況提高了,有多少功勞應該歸功於醫生,有多少應該歸功於我們自己的努力?換句話說,生產者所創造的衛生保健產量是多少?自消生產者所創造的衛生保健產量是多少?而為什麼大多數經濟學家只計算一個而忽略另一個呢?

根據耶魯大學公共健康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洛厄爾·萊文(Lowell Levin)的觀點,“美國所有醫療保健中足足有85%~90%的部分是由普通人所提供的。”他說,自我療法包括用阿司匹林治療頭痛、用冰塊冷敷扭傷、用油膏治療燙傷以及許多許多。根據1987年《世界與我》(The World & I)雜誌的一位記者的採訪,萊文“認為所有的醫生和醫院都是必要的但是卻令人討厭的社會邪惡,就像監獄一樣。”

20.托夫勒說:自動提款機取代了產消合一節省了20多萬人名全職出納員的工作。
在全美國,2002年所有的銀行客戶共進行了140億次的自動取款機交易,占全世界總量的1/3。客戶們喜歡自動取款機的部分原因是這樣可以不用排長隊。在節奏極快的經濟中,每一分鐘都很重要。

假定顧客在銀行的櫃檯前進行面對面的交易平均每次要花兩分鐘時間。這意味著顧客進行了280億分鐘不計報酬的工作,而這部分工作應該要求銀行多僱傭20多萬名全職的出納員。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顧客280億分鐘的時間被節省了。普通的自動取款機交易也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只不過現在按鍵的是顧客自己(他在做一件原來由掙工資的出納員所做的工作),而這么做的特權卻常常讓顧客多付一些費用。很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銀行業的專家們說,讓顧客忙碌(按鍵等)會給顧客一種幻覺,讓他覺得自己等待的時間縮短了。

21.托夫勒說:將誕生可以在動脈血管里行走的微型機器人。
這種一步一步的發展過程通過與高科技納米技術的結合卻可以產生一次巨大的非直線的飛躍。所謂納米技術就是以分子的規模來操縱物質,其單位小得僅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如果我們學會了這種結合的技術,那么我們就有可能自己裝配產品,
其潛在的用途將無窮無盡。

很多的這類技術在埃里克·德雷克斯勒(K. Eric Drexler)的書《給未來釋放束縛》(Uncounding the Future)都有描述。
德雷克斯勒是預見研究所的創始人,也是他發明了“納米技術”這個術語。另外還有科學家、科幻作家、技術愛好者和技術恐懼者、醫療研究者和企業領導人也都對此有過描述和爭論。

他們談到了諸如自我修復的牙齒、自己清洗的餐具、比以矽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快1 000倍、更節省能源、價格更為便宜的計算機。他們提到的名單裡面還有:自動調節大小、質地、適宜度和時尚的衣服;非常小甚至可以噴塗在房子上或者鑲嵌在
人行道上的太陽能電池;小得可以在動脈血管里鏇轉運行並能根除危險血小板的醫療用微型機器人;裡面嵌有數萬億個微小的發動機、電腦、纖維和支柱的材料。我們用納米技術工具來進行非手術吸脂並重新塑造我們的軀體的這一天可能就要到來。
納米大小的雙向通信感應器可以提供軍事情報。納米技術還可以減少製造業中的浪費、可以發電、並給我們提供“比西印度輕木還輕,但是比鋼鐵還硬的”新型材料。但是,和核能和基因工程一樣,納米技術也引起了人們對其安全性的嚴重關注,
尤其是當自我複製這個詞被加進去之後,就更讓人感到了不安。

22.托夫勒說:人類的好奇心將縮短“數字鴻溝”。

現在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和該改領域的權威們之間的學習交流更為紅火。這也不僅是一種純美國的現象。在全世界各地,人們都在相互間教授如何使用歷史上這個最為複雜的個人機器。就連小孩子也不例外。

將一台個人電腦和快速網際網路連線鑲嵌在一個貧民區的一道石頭牆上。在對面支起一架攝像機,這樣你就可以從辦公室里觀看所發生的事情。

新德里軟體製造商和計算機學校NIIT的物理學家蘇加托·密特拉(Sugata Mitra)就是這么做的。沒有使用說明也沒有大人幫忙。

不久,附近貧民區薩爾瓦達亞營區的孩子們就發現了它。固都、薩蒂什、拉真德等大多為6~12歲的孩子不但沒有把這台電腦搶走,反而開始玩起來。一、兩天之後,他們就自己學會了如何往外拖、往下拉、創建檔案和文檔、進行其他的操作和瀏覽網際網路。還是沒有教室。沒有考試。沒有老師。

三個月之後,他們已經創建了1 000多個文檔、訪問了迪斯尼動畫、玩了網上遊戲、畫了數字圖畫並且觀看了板球比賽。最初他們是單個學習,然後共同分享他們所學到的東西,然後開發了被密特拉稱之為的“基礎電腦掃盲班”。密特拉憑空想像出來的這種試驗後來他又用在了別處。

他認為,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理和學習能力可以極大地降低穿越數字差異的成本。反過來,這又能幫助數百萬人脫離苦海,並且通過運用“生產推力”的原理,極大地提高了印度經濟的增長率和發展潛力。

一些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可能會繼續吹毛求疵以此來捍衛過時的公式和定義。但是只有頑固的教條才會否認這樣的事實:自由分享個人電腦技能的做法過去有(現在仍然有)生產推動力,它提高了貨幣經濟中日常運作的生產力。

23.托夫勒說: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將越來越受到受到了挑戰。
全世界對美國持批評態度的人都指出,美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是其霸主地位的主要資源。然而,將美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一體化連在一起並推動其前進的卻是最廣義上講的知識和以知識為基礎的新技術。

確實,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受到了威脅。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在所有獲得美國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博士學位的學生當中,外國學生的比例幾乎占去了50%。而且美國的青年人對這些領域的興趣越來越小。美國宇航局的官員們抱怨,在這個太空科學機構里,60歲以上的科學家人數是30歲以下科學家人數的三倍。

時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雪莉·安·傑克遜提醒說,“全世界各地都在迅速地普及和建立各種科技活動、培訓和企業精神培訓中心。因此,美國在全球發明和創新思想的市場上所占比重正呈下降趨勢。

24.托夫勒說:60%的美國高中生連自己的課本都認不全。
正如我們所注意到的那樣,美國每年在學前到中等學校的公共教育上所花的經費幾乎為4 000億美元,平均在每個學生身上花費大約7 000美元。然而卻有60%的高中學生連自己的課本都認不全,有1/3的研究生連初級木匠都要求會做的數學題都做不了,還有幾乎1/3的年輕人在地圖上找不到太平洋。

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特區每年在每個學生身上所花的經費超過了一萬美元,比美國50個州中的49個都多。然而華盛頓學校的某些學術成果在全國卻是最差的。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2002年的測試結果中,“該特區學生的考試成績比50個州的學生成績都低。”

學校里的槍擊事件、暴力和吸毒現象每當上演一幕哥倫比亞大屠殺場面時都會成為媒體的新聞。但是這些都只是工廠式教育體系的表面症狀。除了少數的幾個例外,這種體系仍然沒有被重新概念化(更不用說進行結構調整了),因此不能很好地培養年輕人步入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

25.托夫勒說:FBI的電腦比大多數人的家用電腦還破。
2002年10月14日,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個郊區,琳達·弗蘭克林和丈夫泰德從一家家居裝修商店出來,正將買來的東西往汽車裡放,這時槍響了。奪去她生命的那顆子彈來自於連續22天來一直給這個地區帶來恐怖的一個狙擊手。當這個濫殺無辜的狙擊手在華盛頓的郊區又奪去了9條生命之後,美國的頭號刑偵機構聯邦調查局開始介入調查。
從電話熱線傳遞過來的情報都是經過聯邦調查局的工作人員辛勤勞動而進入了一個叫做“迅速開始”的計算機資料庫里的。然而,當67 000個電話打進來時,這個系統卻失靈了。
原來,“迅速開始”程式設立的原因是因為聯邦調查局的“自動案例支持系統”不允許各個部門之間共享信息。更糟糕的是,據說該程式丟失了4 000多份關於蒂莫西·麥克維(Timothy McVeigh)審判的檔案。而麥克維則在1995年在俄克拉何馬市用炸彈炸毀了聯邦辦公大樓從而致使168人喪生。
僅在弗蘭克林被害的3個月前,聯邦調查局的局長羅伯特·米勒(Robert Mueller)曾預言,調整聯邦調查局信息技術的結構將需要幾乎兩年的時間。據聯邦調查局的專家們說,之所以需要這樣的技術調整,原因是大多數人家裡的電腦都比聯邦調查局特工人員工作用的電腦還要好。2005年,當政府獲悉聯邦調查局有可能將技術調整的一個關鍵部分拋棄從而將這種調整再次延緩4年時,就對聯邦調查局進行了嚴厲的申斥。
據說這個問題的一個關鍵人物是米勒局長的前任路易斯·弗里赫(Louis Freeh)。弗里赫的名聲是憎恨電腦,從而使聯邦調查局越來越落後於汽車裡有筆記本電腦的狙擊手,也落後於聯邦調查局自己的羅伯特·漢森(此人是一位另類古怪的電腦技術發燒友,碰巧也為克格勃做過間諜工作)。
有諷刺意味的是,琳達·弗蘭克林曾為聯邦調查局做過評估等工作,而這些工作對於聯邦調查局的電腦網路構成了威脅。

26.托夫勒說:大多數的孩子將在家裡受教育。
當教育被廣泛引進的時候,教師通常是當地最有學問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今天,孩子的父母要比自己孩子的老師們受到的教育程度高得多。

歌手多利·帕頓(Dolly Parton)認識到了父母可以給孩子讀書以提高其識字水平的作用,就設立了一個“想像力圖書館”,從嬰兒出生到5歲,每個月免費送給孩子的父母一本書,一共60本。這項在39個州推行的項目僅在2004年就贈出了幾乎100萬冊書。

與此同時,美國越來越多對學校不滿的父母讓孩子從學校退學,並在家裡教他們讀書。這樣做的父母有大量的、最新的網上服務和工具來作為後盾。

有一種反對觀點這樣認為,如果孩子們不上學,他們就學不會與其他的孩子們相處。但是由於公立學校的腐敗,而且在許多學校吸毒和暴力十分猖獗,因此家長們懷疑學校的這種社會化是否健康。家長讓孩子們呆在家裡也可以讓他們開發社會交際的技能,比如鼓勵他們去踢足球,或者孩子再大一點時,讓他們去某個非政府組織做志願者。孩子們在那裡可以結識到做社區服務的其他的年輕人。

在這裡我們又發現了工業時代前的一種做法(在工業時代前,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家裡受教育),現在這種做法正在被改革以滿足後工業時代的需要。

27.托夫勒說:財富越來越趨於無形。
今天,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經濟中財產的可觸摸性已經少得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發現,早在1982年,就連採礦業和製造業公司的無形資產就占其整個市場價值的38%。

10年之後(仍然遠在dot.com攀升和崩潰之前),無形資產的比重就達到了62%,幾乎占其全部價值的2/3。

然而,這些驚人的數字仍然沒有預示即將發生的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股市崩潰的餘波中,投資者們被告知到有形財產中尋求安全。但是,不管華爾街的“回歸原理”的投資者們說什麼,所有的發達經濟都仍將鍥而不捨地朝著不可觸摸性前進。

這裡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加速(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這是我們與時間深層原理之間關係的一種變化)。因為加速降低了產品的壽命、加快了技術的過時、使市場變得更具臨時性,所以,今天變化速度的加快要求公司必須去創新。正如《無形財產》(Intangibles)的作者、紐約大學的金融學和財會學教授巴魯克·列夫(Baruch Lev)所講,“現在公司的生與死都繫於是否創新”,這就意味著“無形財產的巨大發展。”

此外,創新是具有感染力的。具有優勢的公司迫使別的公司不敢落後。即使小型的、科技含量低的供應公司也被客戶逼得採納和重新設計了IT系統、用電子郵件聯繫、上網際網路與他們的網路連線、用電子的方式進行商務交易並且進行更多的研究。換句話說,要不進行無形化,要不去死亡。

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精明的公司開始系統地向越來越高的附加值生產過渡。而這種戰略幾乎總是需要更多的數據、信息、知識和其他的無形資產。

28.托夫勒說:媒體讓業餘投資者瘋狂。
美國的媒體漫不經心地成為了美國金融基礎設施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

隨著投資者對信息渴望度的增強,一種假知識論壇節目“經濟縱橫”(Econo-Land)對信息的渴望度也與日俱增。在這個節目上,經濟學家、商界權威和政客每天都就金融和經濟學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用機構和個人理財的談話填補了電視和網上24小時節目的空缺部分。

24小時的股市行情報告、與CEO的訪談錄、關於合併和收購的討論、電視和電腦螢幕最下端永遠不停變動的股票價格,所有這一切幾乎都不可避免了。為之點綴的還有銀行、共同投資公司、保險公司、抵押經紀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務公司的相互競爭的喧鬧無比的商業廣告。

廣播、衛星和有線電視以及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所有這些媒體加在一起的效果就使得數百萬的普通美國人了解到了從前只被超級富豪所能了解的金融期權信息。

經濟縱橫節目裡所報導的內容一般都很表面化、讓人能產生誤解而且手法也十分傳統。但是它赫然醒目的存在本身以不加預測、不加分析的方法改變了競技場,影響著資本投資的數量、形式和方向。

用錫拉丘茲大學大眾電視研究中心主任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的話說,有線電視能夠讓“業餘投資者”進入一種狂熱的狀態,而且已經基本“接通了美國的每一個家庭”。

這種針對美國中產階級鋪天蓋地而來的金融信息和假信息至少讓公眾對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程度。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成了公路停車站和醫院候診室里人們談話的題目。投資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關於股市行情的隻言片語評論都被學校老師和計程車司機像傳遞《聖經》智慧般地交口相傳。

29.托夫勒說:“市場比上帝還神聖。”
“財富”這個詞(根據我們上次所做的搜尋)在網際網路上出現了5 200萬條記錄,很顯然沒有關於上帝這個詞的14 200萬條記錄多。上帝的高大地位似乎真的神聖不可侵犯。真的是這樣嗎?

可問題是,還有一個詞出現了40 500萬次,比上帝和財富兩個詞加在一塊兒所出現的頻率還多一倍。這個詞就是“市場”。被西方主流企業界領袖、總裁、經濟學家和政客奉若神明、被資本主義的批評者們敵視厭惡的市場(就像財產和資本一樣)正在被革命性財富所改變。

30.托夫勒說:飛機票有時候可以是“免費的”。
我們的飛機票有時候是“免費的”,因為我們已經飛行了多次而積累了大量的里程積分。這些里程積分原來只能在另一次航班上才能獲得免費座位,完全不許替代,也不許轉給任何別人 。里程積分根本不像貨幣。

然而不久之後,航空公司開始允許你的“里程積分”可以被家庭成員、朋友以及你選定的任何人來使用。除了可以免費乘坐飛機之外,里程積分還可以被用來住旅館、租汽車,後來使用的面就更為寬廣——換健康俱樂部的會員卡、冰球門票、燒烤大餐卷、買大螢幕電視、梔子花和花園澆水用的軟水管。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可轉換和可替代現象。飛機里程分開始變得更像是貨幣了。

這些里程分被賣給“里程積分經紀人”時就成為了實際上的貨幣,因為這些經紀人儘管遭到了航空公司的反對,卻經營著一個里程積分的“灰色市場”。

確實,由於一些發行里程積分的航空公司本身的金融狀況不很穩定,所以人們可能會擔心,這些里程積分的可兌換性是否可靠。但是這些無形的里程積分的價值可能很快就會超過世界上一些仍然擁有航空公司的破產政府所發行的貨幣。

31.托夫勒說:可以通過信用卡實現減肥。
身體超重的人如果想避免吃快餐或者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但是又很難抵制自己的食慾,就可以用自己編程式的一張卡管住自己,在必勝客、塔克貝爾或者任何快餐店拒絕付款。抵抗誘惑、身上不帶一分錢,都可以讓你的卡來增強你的決心。

更新的技術使原來的卡很快就過時了。在韓國,手機的功能已經相當於一個電子錢包。手機里裝有銀行的微晶片,可以授權零售商從你的賬戶中支取款項。這種手機已經在高科技的服裝店、飯店、自動售貨機和火車站等地方使用。

在歐洲,瑞士聯合銀行、巴克萊銀行、巴黎國民銀行和德意志銀行都和VISA 卡一起在探索同類技術的發展潛力。斯堪的納維亞諾迪亞銀行的副總裁利薩·坎尼埃農(Liisa Kanniainen)不無憂慮地說,“我並不期待現金明年就會消亡,但是最終會消亡的。”

32.托夫勒說:將來的工資可能每分鐘結算。

在過去的工業時代,工人們一般都是周期性地在周末或者月末被支付工資。現在大多數的人仍是這樣。這就是說,僱主可以把屬於員工的工資免費地使用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這筆“周轉零錢”就相當於工人借給僱主的一筆無息貸款。

相反,比如公用事業公司的賬單通常都是在顧客使用完一個月的電或者煤氣之後才結算。在這種情況下,顧客就是周轉零錢的受益者。

在更大的經濟背景下,一些公司和行業專靠周轉資金來生存,比如出版訂閱雜誌的出版商。但是周轉資金(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其對整個經濟來說微不足道)也許會逐漸消失掉。

當公司和客戶都被完全地連在網路里並且以電子的方式支付帳單時,我們就會看到公用事業公司要求流水式付款方式——當我們使用他們的服務的每一時刻,他們的電腦就會以電子方式從我們的電子銀行賬戶上自動地提取支付款項。他們就可以早收到錢、早使用或者投資這筆錢,而且能夠(至少從理論上講)減少他們向我們收取的費用。

我們也會看到工人們要求用電子的方式每分鐘被支付工資,而不是等待開資的日期。

流水式支付工資和付款方法是發達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從間歇性生產向24/7連續性運作過渡的自然並存物。向里流入的工資和向外流出的付款速度越快,對直接現金交易的影響就越緊密。

貨幣的形式和用途的這些飛速的創新方法引起了許多關於“貨幣行將死亡”的預測。在從前這些預測可能像是憑空想像。可是現在呢?

33.托夫勒說:易貨貿易可能重新成為交易的主流。
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大蕭條時期,法國的一部叫做《一百萬》的諷刺電影裡有這樣的一個場面:兩個農民在一家露天酒吧喝波爾多葡萄酒。當服務員過來遞給他們賬單時,一個農民將手伸進一個布袋子裡,取出了一隻雞遞給他。服務員給他找錢,在桌上放了兩個雞蛋。農民拿起雞蛋並將一個雞蛋做為小費放回桌上。

這個荒誕的故事完全捕捉住了在貨幣失去了價值的經濟里數百萬普通人的生活現實。不久前東南亞、俄羅斯和阿根廷的情形正是這樣。

然而,明天我們也許不必等待發生危機才來從事不用貨幣的交易了。長期以來被認為在複雜市場上是不實際的易貨貿易正在被賦予新的生命。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貨”這個詞容易讓人想起原始社會或者小農經濟中個人交易的場面。律師為朋友寫遺囑,朋友教他打網球做為回敬。這種交易每天都進行得很多而且很自然,因此人們都把它們視做“幫忙”。但是從經濟學上來講,實際上這些都是較小形式的易貨。

但是易貨也是一種大生意。

儘管因定義的不同很難弄到全球的可靠統計數字,但是根據《福布斯》雜誌的報導,“據估計福布斯500強公司中有60%以上的公司使用易貨貿易。就連通用電氣、萬豪和Carnival Cruise Lines等大型公司也使用過易貨或者服務的交易。”《財富》雜誌報導,全球所有大公司中有2/3經常搞易貨貿易,而且還設立了具體的部門來經辦這些交易。

2002年在阿根廷,由於經濟崩潰、汽車銷量銳減,豐田公司和福特公司同意接受谷物作為汽車的支付款。當烏克蘭因天然氣而債台高築時,俄羅斯接受了八架圖-160 Blackjack轟炸機作為一部分償還款項。

俄羅斯也參與了30億美元的“首都牌”伏特加酒換百事可樂糖漿的易貨行動。其他的政府有用羊駝毛布匹和鋅等產品易貨的,真是花樣繁多。

在全球範圍內,據比利時中央銀行的前首席計畫官、歐元貨幣的設計者之一伯納德·利特爾(Bernard Lietaer)所講,國際間的易貨貿易(也叫反向貿易)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裡十分普遍,每年的交易額在8 000億美元至12 000億美元之間。”而且易貨貿易的速度還在加快。

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很可能將進入幾十年之久的暴風驟雨般的經濟形勢之中。利特爾說,主要貨幣今天“所展示的動盪性是1971年時的4倍。”

高動盪性預示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將面臨周期性缺少外匯的局面。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無人問津時,那么搞易貨貿易就是這個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搞外貿的一個出路。

34.托夫勒說:土豆和西紅柿中也將含有預防B肝的疫苗。
在生物技術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食品也增強了抗病的特性,其中包括那些在貧窮國家流行的疾病。

B型肝炎每年奪去50萬人的生命,其中的1/3發生在亞洲。全世界有4億人是B型肝炎的攜帶者。在美國,B肝接種疫苗需要3次注射,總費用為200美元。然而這筆費用數百萬的農民卻拿不出。

科內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試圖通過將防治肝炎的疫苗植入香蕉中的方法將每劑注射的成本下降到10美分。不久,我們還會看到西紅柿和土豆中也有防止B肝的疫苗了。

或者用含有維生素A營養的“黃金水稻”系幫助預防貧窮地區兒童中常見的失明症。在印度,科學家們還在研究含有疫苗的食品來預防霍亂和狂犬病。

能幫助兒童防止腹瀉(嬰兒最大的殺手之一)的西紅柿、防止囊性纖維變性的玉米和含有豐富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也都在研究當中。

此外,當我們在了解個別食品的基因和蛋白結構時,也許還會有其他高附加值的食品被用於醫療的用途,甚至還會用於化妝或者提高人體功能的目的,對此我們都不應該感到奇怪。

在生物技術公司繼續研製出新的種子品種時,製藥商就能夠針對越來越小的高增值市場甚至是針對個人將產品進行定製。

可以說,在大家幾乎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這些領域裡,貧窮國家沒有理由不“追趕”發達的國家。他們不僅能夠給自己的人民提供更好的糧食,而且還能夠出口高增值的農產品從而盈利。不過,所有這些還只是可能性的開始。

35.托夫勒說:農業也能實現客戶定製。
我們正在接近這樣一種發展水平,一個村子(或者幾個村子共同)使用一個攜帶型全球定位體系的接收器將從正在軌道中運行的衛星那裡接收到關於某種特定的化肥、營養物、水和個人土地中(甚至包括植物中)所需要的詳細信息。

這將使農耕變得客戶化,可以讓耕作者知道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使用多少量的化肥。還能通過提高灌溉和回收的方法改變現在的水系統,甚至還能將高增值的水用於特殊化的用途。

事實上,根據國家研究委員會的調查,“在未來的25年時間裡,灌溉技術的改進本身就可以減少世界範圍內額外水資源預計需求量的一半。”

36.托夫勒說:未來會出現智慧型型的土壤。

感應技術正在崛起,即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新的汽車模式是用感應器驅動的。感應器現在正被置於服裝上面。為什麼不能用於土地和莊稼呢?

能夠告訴果農什麼時候給葡萄澆水的感應器已經在測試中。一些科學家甚至憧憬著這樣的一天,每一顆植物上都植入一個微型的生物感應器和時鐘,可以精確地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什麼。

還有一些科學家預測,將來會有一種“智慧型土”式的極小的感應器,可以像種子一樣撒在地里,讓其報告土壤的溫度、濕度和其他的可變因素。

研究人員也在測試能夠確認炭疽病毒等威脅的肝組織、肺組織、神經和心臟細胞作為感應器的用途。這些技術或者類似的技術能不能用來確認對農作物的威脅呢?

還有比毫微米還小的納米儀器,可以用來感應表面上電荷的微小變化,從而監測活細胞的功能。植物就是“活細胞”。電荷中的變化如何改變植物的特性或者產量呢?

或者能夠從昆蟲總數中收集信息的“控制的生物和生物仿真體系”?一些昆蟲在飛行時將空氣中的細菌孢子積累在自己身體上。這個技術能不能告訴我們如何保護農作物呢?

37.托夫勒說:中國的雄心不僅限於亞洲。
當鄰國們正在考慮在將來被中國主宰的亞洲中他們將如何應對時,中國已不再將自己僅僅看做是亞洲的大國了。中國正在談論創建一個亞洲自由貿易區,但是中國的宏偉目標(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卻是全球性的。中國不僅在改變其和時間的關係,而且在改變其和空間原理的關係。

從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以及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急劇增長算起,中國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在加深和擴展著其和外部世界的聯繫。在這一點上,雙軌戰略也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在一個層次上,中國洪水般的廉價產品遍及了全世界,用低價格壓倒了墨西哥的電子配件、印度尼西亞的服裝或者哥倫比亞的銅線。

但是中國也在鼓勵它的高科技公司走出國門去征服世界。因此,中國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聯想集團就購買了IBM的個人電腦製造部門。中國的IT業大公司華為號稱擁有10 000名研發人員,並在印度、英國、瑞典和美國建有實驗室。中國還和英特爾、微軟、西門子和Qualcom聯手生產通信設備。

中國不斷擴大的空間延伸度將很快在金融業更為明顯。到2003年年底,中國在139個國家建立了3 400多個企業。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到2004年年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五大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甚至超過了日本。

胡錦濤主席最近對南美洲的多個國家進行了訪問,許諾對該地區從巴西到古巴的許多國家給與大量的投資,而僅在阿根廷一國就投資200億美元。

儘管胡主席這次訪問的經濟意義受到了廣泛的注意,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此行的地理含義。中國就像圍棋大師一樣,正在向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美國後院的這個地區大規模地挺進,均衡著美國的亞太軍事戰略

這次南美經濟之行是在北京和台北之間的關係極度緊張的背景下進行的,因為台灣在大談靠美國的支持進行獨立,而中國則威脅將台灣收歸版圖,如果必要還要採取軍事行動。

從理論上講,中國正在全力以赴地搞經濟擴張從而騰不出手來去進行軍事冒險。儘管如此,中國的亞洲鄰國還是越來越關注中國飆升的軍事預算,因為據估計,中國的軍事預算從1991年到2004年至少增長了6倍。在這裡我們同樣也看到了中國對地域興趣的增強。

中國正在具有能夠擴展其空軍勢力範圍的遠距離無人駕駛飛機和空中加燃料設備。中國已經擁有能夠射到美國所有目標的核飛彈。中國還在試圖將自己的海軍(原來是為了保護近海水域)變成一個能進行更遠距離軍事行動的“藍色海洋”核武器艦隊

38.托夫勒說:女性拒絕被歸類為“聖誕蛋糕”。

舊的婚姻和家庭觀念(以及和經濟的關係)正在衰亡。1972年,據日本內閣的一份白皮書統計,有80%的日本男性和女性都認為只有男人才應該在外面工作。妻子應該全職照顧家務。到2002年,已經有42%的男性和51%的女性不同意這種勞動分工了。

年輕女性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而且獨守終身也不像從前那樣認為是丟人的事兒了。在30~34歲的年齡段里,有27%的女性從來沒有結過婚,比10年前多了一倍。今天更有主見的未婚女性拒絕被歸類為“聖誕蛋糕”,因為那是個貶義詞,是說女性就像過完節後第二天被扔到了垃圾箱裡的剩蛋糕一樣。

那些結婚的女性要的孩子也越來越少,全國的出生率達到了60年來的最低點:每對夫婦僅為1.29個孩子。此外,女性工作的比例也在提高,2003年比1985年提高了13%。但是同工同酬仍然還任重道遠。

因此,儘管女性在IT業和與網際網路有關的公司里提升的機會更多些,但是據《日本時報》報導,2003年,女性在管理人員中的比例僅占9.9%,而美國的比例為45.9%,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典的比例都超過了30%。而日本女性的收入也僅為男性的46%。

與此同時,政府為了遏制出生率下降的趨勢號召企業讓男士也休產假,這樣他們就可以幫助妻子更好地照顧新生嬰兒。然而,迄今為止,休產假的男士還是沒有多少,因此大田市決定採取一些更為嚴格、更有創意的(傳宗接代的)措施。

2004年,該市規定,在該市工作的所有男性在孩子出生的當年都必須休假40天,還必須做記錄並向政府報告他們學到的經驗。一位市政官員說,這種做法的中心思想就是“讓男性參與撫養孩子”,並且拋棄那種撫養孩子只是女人的事兒的舊觀念。

39.托夫勒說:退休老人可能在國外養老。
比如,假如把退休服務問題用外包的方法來做,老齡化的經濟意義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據德克薩斯大學的戴維·沃納教授的統計,今天,估計有200萬的美國退休老人在美國以外的地方生活。這些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僅在墨西哥就有60萬,因為在瓜達拉哈拉,一套三室一廳的住宅每月租金僅為700美元。

在海外居住的英國退休老人也多達100萬,而且,根據“聯盟和萊斯特國際”的一份報告,這個數字到2020年可能要達到500萬。這份報告分析,到2012年時,窮國的政府將為來自富國的退休老人移民展開激烈的競爭。

據說日本人因為擔心孤獨或者文化孤立而不願意住在海外。但是Akira Nihei 和妻子卻選擇了住在海外。他們於2003年從日本的北海道遷居到了氣候溫暖的馬來西亞的檳榔嶼。他們說在那兒的三室一廳公寓住房每月只需要500美元,而在北海道卻需要1 200美元。而且,他們又說,北海道的住房“不可能有游泳池、網球場、健身房和保全人員。”

日本的房地產開發商們在討論準備在低消費的國家裡建造大規模的退休城市,這樣日本人就不會覺得孤獨了。如果,在日本政府提出為這些國家建設日本標準的醫療衛生設施提供資金的鼓勵下,真的有相當多的人口移居海外,那么老齡化的整個經濟意義會受到什麼影響呢?此外,這種一攬子交易可能還要包括與主辦國的衛生部合作,將某些醫療服務提供給當地的本土居民。有些費用可能出自於官方開發援助基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