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濟圈

亞太經濟圈

亞太經濟圈,廣義指亞洲和環太平洋的國家和地區,重點指西太平洋的“新月帶”。各國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合作的潛力很大。亞太經濟圈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

簡介

亞太地區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以日本的崛起為開端,最近二十多年來,亞太地區成為世界經濟迅速、持續增長的地區。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經過短暫的恢復後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時間裡,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算,已與美國不相上下。除日本外,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進入經濟繁榮時期。在小農經濟或以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基礎上,它們大約花了10-15年的時間,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現代化,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亞洲的東協國家也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地區。l97O-1980年,東協五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4%,不僅高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3.8%,也高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的5.3%。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亞洲太平洋地區雖然在兩次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滯脹"的衝擊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始終維持了比其他任何地區都高的增長率。進入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經濟貿易持續蓬勃發展,特別是東亞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經濟保持了強勁增長的勢頭,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東亞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實際經濟成長率1990年為6.4%,1991年為6.7%,1992年為7.4%,1993年為7.5%。這一增長率不僅遠超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也大大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成長率。美國前總統里根曾把21世紀稱作"太平洋世紀"。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但並未阻止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區域合作組織

澳新自由貿易協定

澳新自由貿易協定由澳大利亞紐西蘭於1965年達成1983年改為澳新緊密聯盟。澳、新兩國是南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兩個國家,其合作對這一地區影響很大。

東南亞國家聯盟

1961年8月1日,為加強東南亞國家間的合作,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曼谷宣布成立了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簽訂協定,宣布建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取代以前的東南亞聯盟,成為一個更廣泛的區域性政治經濟組織,簡稱"東協"(ASEAN)。在成立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宣言》中確定的宗旨是:"通過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促進東南亞和平與安定"。東協建立之初經濟合作局限於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中提出一些交流合作措施,生產、貿易、金融等方面的合作非常有限。進入70年代後,合作步驟加快,區域內建立了特惠貿易制度和財政、金融合作機制。1984年1月1日汶萊成為東協的第6個成員國。1975年11月東協國家決定逐漸降低相互間的貿易限制,努力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1991年1月,東協六國達成協定,決定在2008年以前建立東協自由貿易區,1994年9月,在第二十六屆東協經濟部長年會上,與會國又一致同意把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計畫提前至2003年,並提出在本世紀末建立"東協10國"的構想。東協樹立了一個南南合作的成功範例。

南亞的經濟合作組織

南亞的區域合作也有新的發展。1985年,南亞的7個國家建立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1993年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第七次會議簽署了南亞優惠貿易安排等協定,突破了長期未將貿易、工業、互補、進入等關鍵領域納入合作的狀況。1996年底,南亞七國外長又集會尼泊爾首都,共同商討關稅減讓問題,希望在2005年建立南亞自由貿易區。

南太平洋論壇

南太平洋地區擁有千萬個島嶼和2600萬平方公里水域,有二十來個形形色色的對立國家和自治領地,它們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相差懸殊,居住的有歐洲人、美拉米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玻里尼西亞人等,各國的政治體制各不相同,有共和國和君主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這一地區是最後淪為殖民地和最後被承認獨立的地區。由於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形成了這一地區的殖民地型經濟,經濟畸形發展,產品種類單一,多數國家以農業為主,工業不發達。最近一二十年,許多太平洋島國走上獨立道路,政治經濟模式發生變化,南太平洋正在走向國際化。1971年8月,斐濟、湯加、西薩摩亞、庫克群島、諾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7國在紐西蘭首都惠靈頓舉行會議,正式成立了"南太平洋論壇",其常設機構是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其目標是為會員國之間在地區貿易、經濟發展以及能源、通訊、運輸、旅遊等領域提供合作與諮詢。現成員已增加到15個。

經濟圈

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還採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形式,主要有半官方的經濟合作圈和成長三角。 經濟合作圈是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對這一地區經濟合作形式的一種構想,如日本政府1988年提出的東亞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日本海經濟圈,1988年初由韓國提出的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在內的黃海經濟圈、華南經濟圈,以及部分中國學者提出的大中國經濟圈等。
(一)東北亞經濟合作圈。東北亞指亞洲東部和北部地區,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中國東三省以及山東半島。東北亞地區經濟具有互補性,經濟發展較快,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由來已久。1987年日本西川教授即提出過建立"東北亞經濟協作會議"的構想,由中國、日本、韓鮮、韓國、蘇聯代表組成協作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協商本地區經濟合作的重大事項。
(二)東亞經濟圈。它是日本為推進"環太平洋合作構想"而提出的新步驟。"環太平洋合作構想"是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70年代末提出的。這個構想的原則是:面向世界的開放性地區主義;對內堅持以實現自由的開放性相互依賴關係為目標;同這一地區已經存在的雙邊或多邊合作關係不矛盾。為實現這一構想,日本國民經濟研究協會、外務省、通產省和經濟企劃廳等參與設計了以日本為首的,包括亞洲"四小龍"和東協各國的"東亞經濟圈"的構想,試圖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以日本為首的新國際分工體系。東亞經濟圈呈"雁行"體系,日本是"雁頭",亞洲"四小龍"和"東南亞聯盟"是雁的兩翼,這隻"大雁"飛起來後,把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大陸帶動起來並在後面緊跟,以建立新的"亞洲市場"。
(三)大中國經濟圈。這是海外華人學者首先提出,由我國內地、台灣和香港三方組成的一種經濟合作構想。台灣和香港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歷史文化上有同一性,在產業結構、生產要素等方面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如果建立經濟圈,不僅有利於三方各自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繁榮和穩定。目前,"大中國經濟圈"還只停留在理論構想階段。
(四)"成長三角"是亞太地區另一種新的合作形式,目前已進入實質運轉,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有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圖們江成長三角,東協內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印尼的廖內群島的"南三角",以及擬議中的環黃渤海成長三角環日本海成長三角湄公河成長三角等。這些"成長三角"基本上是憑藉地理上的優勢自然發展起來的,中央政府再因勢利導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和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獨特方式,目前已有近十個,成效較大的有:
1."南三角"。1989年12月,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第一次提出了"經濟成長三角區"合作模式,即在新加坡、印尼廖內群島最北端的巴坦島和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組成"成長三角"經濟合作開發區,利用各方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新加坡位於巴坦島和柔佛之間,後二者的土地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對新加坡解決因地價和工資不斷上漲引起的經濟發展勢頭減緩的局面有所幫助,而新加坡的資金、科技和先進的通訊網路是後二者開發和發展所必需的。目前增長三角已經取得明顯進展,成為東協國家間眾多區域性合作計畫中較為成功的一個。
2.印、馬、泰北部成長三角(英文縮寫為IMT-GT)。這是由馬來西亞的檳城、吉打、玻璃市、霹靂四州和泰國南部的宋卡、拉敦、也拉、那拉提瓦和北大年五省以及印尼的蘇門達臘組成的一個成長三角。關於這個成長三角的構想是在1992年新加坡舉行的東協首腦會議上提出來的,1993年7月,印、馬、泰三國召開了首次部長會議,決定成立兩個委員會負責制定開發計畫,並於1994年向亞洲開發銀行提出報告。1994年7月,三國負責經濟事務的高級官員和專家在馬尼拉聚會,審議北部成長三角發展計畫,會議就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包括交通、電訊、貿易、投資、勞動力流動、農業、漁業、工業、能源、旅遊等方面內容的北部成長三角發展計畫達成共識。北部成長三角的三個地區在地理上接近,文化方面聯繫密切,經濟往來歷史悠久,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為三個地區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可能性,而經濟合作又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成長三角這一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現,豐富和改善了原有的經濟合作,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這種新的模式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而且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局部合作,不影響國家的總體經濟政策,"三角區"與"三角區"之間相互掛鈎,可能自然逐步形成全面的經濟合作。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衝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網際網路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新中心

關於深圳經濟特區

關於深圳經濟特區,我原懷有成見,以為大概是和台灣的高雄和韓國的馬山等出口加工區水平大致相同的小規模的經濟區。通過參觀考察,這一先入為主的成見被徹底打破了。深圳經濟特區的實際規模和經濟水平令我大為驚異。 而最終深圳(包括蛇口)經濟特區將與香港合為一體,如此,它將成為可以與東京紐約相匹敵的國際大都市,並將發展為亞洲太平洋經濟圈最大的中心。 這一預想令我心驚,同時又得到重要的啟示。香港人口600萬,人均收入17000美元,超過了英國,作為國際金融、流通的中心,其作用又超過了新加坡。經濟交易全面自由,法人稅又相當低(據說只有16%),於是成為taxhaven(避稅天堂)。這一點也較統制嚴格的新加坡具有優勢。此外,它還具有以人口多達12億的中國大陸作為經濟後方這樣的條件。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化,自1980年8月設定“深圳經濟特區”以來,當時只有4萬人口的深圳在這15年間,已經膨脹至現今的300萬人。深圳市(包括蛇口)的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與東京都相當,為香港的2倍,新加坡的4倍。 
這一可與東京都相匹敵的龐大地區,夷平丘崗、拓展平地,規劃嚴整地建成了各個大工業區、商業區和居住區。乘車慢行一周大約只需10分鐘的高雄馬山的出口加工區,顯然是不能與其相比的。 
通往廣州的高速公路(單側3車道+腳踏車道)以及通往蛇口的東西幹線道路已經完成,捷運建設也在計畫之中。稱作“中國民族文化村”的極有吸引力的遊覽點已於去年開放。深圳還設有深圳大學。 
這裡吸引了大量外資並且已經投產。1979至1993年累計多達9000家。其中日資企業據說有100至130家。深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2800美元(據說中國平均為350美元),達到中國的第一位,可以說實現了真正的騰飛。深圳的出口額1993年達78億美元,超過上海,居中國第一位。 

存在的若干問題

 對於規模宏大的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根據長期的觀察,感到也存在若干問題。 
第一,經濟特區的制約。經濟特區與所謂“出口加工區(EPZ)”其實是大致相類同的。這裡歡迎外資,有合資(合辦)、合作、獨資(100%外資)三種形式,準許免稅輸入原材料、機械設備,使用當地低成本勞動進行加工,產品的全部(在獨資的情況下)或大部分出口,以創增外匯。這種出口加工區的方式存在某種限度。給當地帶來的利益基本只限於當地勞動者的工資。超過這一形式的效益實際上都不可能實現。這是委託生產方式的典型形態。 
事實上,外資企業生產的價廉物美的產品,也並沒有全數出口,而相當多地轉賣內地,成為中國12億人民的消費對象,這有助於其生活質量的提高。龐大的中國的潛在的購買力,對於外資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空調、冰櫃、彩電,都正處於中國人持續需求的階段。據說就連獨資企業,也能夠千方百計使其產品的大約40%左右傳送往中國國內。 
另一方面,外資系統的企業所必須的原材料、機械設備一類物資以及石油等,不能永遠依賴進口。經濟特區也需要基礎產業。特別是鋼鐵工業以及石油化工工業等基幹產業。但是,深圳特區政府在期望自己擁有這種重工業時,存在著中央政府是否準許的問題。因為對於重工業,中央政府是要嚴格予以控制的。直到今天,這類產業大都被限定分布在中國北部地區。 
第二個問題,是深圳特區有必要實現與香港的一體化,但是,這一過程是不是能夠順利完成呢?香港1997年回歸也將帶來某種遺憾。香港如果將不再具有國際金融、流通中心的機能,則深圳特區的繁榮也將成為不可能。但是深圳自己已經建設了國際機場和鹽田港碼頭,無疑將自身力爭實現金融貿易中心化。就這一點來說,深圳和香港的經濟分立似乎是必然的,但充分有效地利用具有長期積累的經濟經驗和經濟人才的香港的作用,顯然是十分重要的。 

香港•深圳的地位

成為一體的香港深圳圈的將來,的確具有光明的前途,它成為亞太經濟圈的實力雄厚的中心,絕不僅僅是空想。它正朝著這一方向穩步地邁進。鄧小平視察南方時對於這一試驗的讚譽,是符合事實的。
由這一試驗出發,在中國作為試點的深圳特區的規模必然進一步擴大,然而據說深圳以外的開發卻似乎並沒有突出的進展。中國沿海已經設立了20個經濟特區,但是只有深圳得到充分的重視,可能其他地區不值得為急速發展而努力。假設20個出口加工區一齊以同樣規模發展起來,那以它們提供的勞動集約產品能夠向哪裡出口呢?這樣勢必對推進同樣的工業化進程的其他亞洲國家形成嚴重的衝擊。而且,這樣也有導致同歸於盡的危險。 
除深圳之外,包括浦東地區(我在1991年曾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開發的上海,是又一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據點。但是,香港、深圳具有優越於上海的有利因素。上海在戰前據于海外航路的要衝,由此可以直接通向北方(大連也具有類似的地位),可是從國際航空的路線看,香港、深圳則更為適中。作為面向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開放的國際金融、流通中心,香港、深圳具有最居優勢的地位。上海和大連,則對於內陸後備地區的開發以及與農產品再加工相結合的工業化,表現出優越的地位。 
作為國際金融、流通的中心,香港、深圳較新加坡有利的條件也為人們所重視。香港、深圳超過東京成為亞太地區主要經濟據點的日子可能也已經不遠了。 

中國會形成威脅嗎

 
最後,談談對於形成亞洲太平洋經濟共同體(簡稱APEC)有關的中國的地位問題。我認為,日本和美國應當聯手成為仲裁者,調整和完善對東亞地區的貿易、直接投資、技術轉移和政府援助,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中國經濟持續以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發展,不僅對日、美,也包括對其他亞洲諸國,會不會構成威脅呢?會不會成為形成亞洲太平洋經濟共同體的第三個仲裁者呢?當美、日、中都成為仲裁者時,這一地區的經濟形勢會不會進一步有所改善呢? 
對於這個問題,雖然我和日本的許多學者和學術團體進行了數次研討,然而不能得出確定的結論。不管怎么說,規模宏大的中國經濟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持續地成長,人們逐漸富裕,環繞中國的所有國家,對此都應當持歡迎態度。我們還熱切期望中國經濟穩健地成長,不發生體制的搖擺和偏失。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