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全名: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薩姆索洛夫(AleksandrVasilyevichSamsonov)。生卒年:1859年-1914年8月30日。國籍:俄國。最高軍銜:騎兵上將。主要戰爭:俄土戰爭(1877-1878);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1901);日俄戰爭(1904-1905);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主要戰役:坦能堡之戰(1915)。歷史地位:薩姆索洛夫是一位有能力的旅級和師級指揮官,也是一位“友善和單純”的人。作為一個軍人,他的勇敢無可置疑,但是指揮大兵團作戰卻顯得經驗不足。相對於日林斯基對俄軍糟糕的戰前準備和最高指揮應負的責任,薩姆索洛夫對坦能堡戰役的結局只負有次要責任。

個人簡介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生於1859年,並在18歲加入俄國軍隊。在從聖彼得堡騎兵學校畢業後,他作為一名騎兵軍官開始了軍事生涯。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
在1877年4月-1878年3月間的俄土戰爭期間,薩姆索洛夫初次參加了戰鬥。1884年,他從尼克拉夫斯卡軍事學院畢業,進入總參謀部。1896年,任聖彼得堡騎兵學校校長,當時他的軍銜是上校。在對1900年開始義和團運動的鎮壓中,他指揮了一支騎兵部隊。後來薩姆索洛夫回到俄國,在1902年他43歲時晉升為準將。在1904年2月-1905年9月的日俄戰爭期間,薩姆索洛夫指揮西伯利亞哥薩克騎兵師中的烏蘇里山地旅。其間他和保羅·馮·連年坎普夫將軍交惡,有他們互毆的傳聞。在這些戰爭中,薩姆索洛夫獲得了“精力充沛”和“足智多謀”這樣的聲望,但是也有人質疑他在戰略上的能力。

1905年-1907年間,薩姆索洛夫擔任華沙軍區參謀長。從1907年以後轉而主要擔任行政官職。1909年,他擔任頓河地區哥薩克騎兵的總指揮官。1910-1914年間,他擔任土耳其斯坦總督及此地區軍隊的總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正休病假高加索療養。直到8月12日才到達駐波蘭納雷夫河沿岸的第2集團軍司令部,就任該集團軍司令。薩姆索洛夫為人樸實厚道,人稱“友善和單純”。但在此之前,他從未有過指揮集團軍的經驗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

儘管對軍隊地形都很陌生,但他奉命從南部侵入東普魯士,以期和他的宿敵連年坎普夫指揮的從東部進入的第一集團軍會合。他的部隊缺乏足夠的參謀人員、炮兵彈藥、和用以運輸的動物,而且其大部軍隊由後備役人員匆匆組成,缺乏訓練和凝聚力。這些困難使得他的推進十分艱難,人員筋疲力盡,難以作戰。但是面對霍夫曼的計畫,日林斯基深信德軍正在退卻。薩姆索洛夫從騎兵偵察的結果認為德國人要進行側翼襲擊,他發電給吉林斯基,建議暫停前進。日林斯基卻安然坐在離前線近二百英里的沃爾克沃西克指揮部里,命令薩姆索諾夫“不要再扮演懦夫角色,繼續進攻”。這樣,儘管對連年坎普夫在古謝夫戰役後突然停止前進始料不及,俄國第2集團軍還是向德軍包圍網的中心勉力“追擊”了過去。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
當8月24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第8集團軍準備展開集中攻擊時,薩姆索諾夫的第2集團軍實際上已經基本沒有什麼戰鬥能力了。德國人甚至對第2集團軍糟糕的通訊狀況和情報能力表示驚奇,而俄國人的彈藥補給的缺乏和人員精疲力竭的程度也被認為“讓人震驚”。到了8月27日總攻開始後不久,其第1軍和第6軍被德軍包圍,另外的第13軍、第15軍和第23軍均遭到重創。這時俄國人的整個陣線土崩瓦解,一貫糟糕的通信聯絡實際上已經中斷,各軍指揮官之間失掉了聯繫,每個軍都對自己正面和兩翼的情況一無所知。當薩姆索諾夫好不容易意識到他的部隊遭到的災難性損失後,他試圖與後方聯繫並騎馬實施指揮。他努力從災難中撤出自己的部隊,在最後一道命令中指示第13、第15和第23軍奪路返回霍熱萊和亞諾夫,並派克留耶夫將軍統一指揮這3個軍。但是赫爾曼·馮·弗朗索瓦的德國第一軍已經切斷了俄國人的去路,薩姆索諾夫的15萬軍隊只有不足1萬人得以逃脫。在撤退的途中,薩姆索諾夫由於感到愧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重用而於8月30日在一個小樹林裡自殺,不過也有人認為他自殺是為了避免被德軍俘虜

薩姆索洛夫的遺體被德國人發現後,在維侖貝格埋葬。兩年後,在紅十字會的協助下,他的遺體才被其遺孀取回,並帶回俄國安葬。

參戰經歷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

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亞力山大·薩姆索洛夫參加了第十次俄土戰爭
這是一場奧斯曼土耳其與俄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源自於俄國希望打開通往地中海的通路,並且解放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使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幹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占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在戰後脫離了土耳其的控制,兩國視這次獨立為第二次建國。這場戰爭也為羅馬尼亞王國完全獨立提供了機會,儘管羅馬尼亞從未像其它巴爾幹國家那樣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他們仍將此戰視為羅馬尼亞獨立戰爭。

俄土戰爭(Russo-TurkishWars)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俄土戰爭。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個人評價

薩姆索洛夫是一位有能力的旅級和師級指揮官,也是一位“友善和單純”的人。作為一個軍人,他的勇敢無可置疑,但是指揮大兵團作戰卻顯得經驗不足。相對於日林斯基對俄軍糟糕的戰前準備和最高指揮應負的責任,薩姆索洛夫對坦能堡戰役的結局只負有次要責任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