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洞橋

五洞橋

黃岩五洞橋也名西橋,坐落在黃岩城西西街與橋上街之間,橫跨西江。寧海五洞橋即深甽橋,號稱“緱北第一橋”。兩座橋皆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黃岩文物

五洞橋五洞橋

赤溪五洞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黃岩五洞橋始建迄今七百餘年,位於赤溪鎮過溪村,跨度25米,五孔梁式石橋,柱墩造型獨特。五洞橋始建於宋元佑(1086-1094)年間,縣令張孝友率眾壘石為橋,鄉人為了紀念他,故又名孝友橋。橋跨永寧江別浦,河闊浪險,建成後不到一百年,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毀於水。現存的橋系南宋慶元二年黃巖縣趙伯法率眾重建。據說工程十倍於舊橋。石拱5洞,橋面亦5折。後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仍保持宋代形制。這一橋樑形式在溫州、黃岩等地較為流行。五洞橋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盛之時,商船熙熙攘攘往來橋下,進出赤溪港,是鳳陽瓷碗、礬山明礬外運必經之道,對考察古代沿海交通橋樑建築工藝極具意義。經歷滄海桑田變化,現在的五洞橋被淤泥堵塞,橫臥于田野之上,又形成了橋邊“稻香千畝、蛙聲一片”的奇特環境。橋附近有打鐵宮,是宋鹹淳年間為紀念熔鐵名匠林祖清而建。宮內有一座古戲台,外觀呈亭台狀,造型典雅精緻,巧奪天工。

元代詩人潘士驥詠黃岩五洞橋所作的《西橋待秋》詩:“玉虹橫處隔市喧,夜痕冷浸青青天。風生萬籟瀉金液,風定一顆摩尼圓。”

五洞橋造型別致美觀、省工省料,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其造橋技術工藝廣泛流行於溫黃平原,成為這懿地區古代橋樑工程的代表之作,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一九八二年二月黃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藝術

五洞橋五洞橋
五洞橋位於西江之上,北宋元佑六年(1091)由知縣張孝友“壘石為橋”,受西江激流衝擊,不到百提傾圮,南宋慶元二年(1196),定居在縣城西街的趙宋後裔趙伯潭集資重建,橋面5折石拱,定名五洞橋。以後屢加修理,500年後的清雍正初年,即獎圮坍。

黃岩古代為浙江重鎮,設“黃岩鎮”總兵府。在總兵吳進義(寧夏朔縣人)道捐俸薪發起募囊,籌足款額。吳總兵委託縣城明因寺(今址第一醫院)僧人世月負責設計和施工。世月和尚按原橋形狀加以改進,招集橋工,經年余辛勞,於雍正年(1726)建成。

五洞橋長60多米,寬4.3米,4洞跨水。橋面石欄雕刻蓮柱,橋兩旁築拱石墩台。五洞的拱圈矢跨為二分之一,縣有拱腳推力小,橋孔淨空大,外形壯觀,適宜西江船隻往來等優點。每洞拱圈5道,採用無鉸拱石,砌置方式以分節並列為主,直與橫拱石相間,半拱部用長條石縱聯,以加固5道拱圈的聯繫。這種砌置工藝,在橫向整體性上,優於傳統的並列、縱聯等技術。橋墩築“分水金剛雁翅”,能減弱水流的衝擊。拱圈與橋面之間。又設定長度超過橋寬的長條石,用以聯緊兩側邊牆,使拱上建築對拱圈起鞏固作用。

五洞橋的構造技術,經受了時代嚴峻的考驗。1933年西江閘建成7墩8孔,設計最大過閘流量每秒141立方米。每當洪水期閘門大開時,西江上游滾滾激流連同各種洋鬼子物衝擊五洞橋,使橋墩長期承受單邊水流的推力,但五洞橋以凝重的雄姿屹立,60年未發生移位現象。1958年,西部山區長潭建造水庫,急切需運物資,於是填平5折橋面,載重汽車川流不息,五洞橋以堅實的軀體承受重壓,造成拱圈少許開裂現象。以上可以足見世月和尚設計和施工的高超技藝。

五洞橋使用“分節並列”砌拱技術,半圓拱矢跨為1/2的五折石拱橋,具有拱腳推力小,橋孔淨空大、外形壯觀等優點。橋面石欄雕刻蓮柱,橋兩旁築有聯拱石墩台。清末已四洞跨水。橋全長63.5米、寬4.3米,五孔石拱橋,每孔淨跨8.7米,橋身隨拱券起伏波折,遠望如水中游龍,頗具特色。1958年填平橋面通汽車,1963年停止行駛。
橋身和拱圈由一塊塊堅硬整齊時條形青石砌成,勾縫特別嚴密,經得起大水衝擊。設計合理,除了石拱橋本身的構造優點外,的四個橋墩在朝向上游的部位都設有三角形分水尖,迎著來水,水流自然分開,從兩邊急速而去、減輕了對橋身的衝擊。

寧海文物

五洞橋寧海深甽五洞橋
寧海深甽鎮石拱橋,建於清光緒丙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歷史了。因橋有五個橋孔,故又叫五洞橋。在當時寧海再也沒有比它更高大堅固的橋了,所以知縣為大橋題寫了“緱北第一橋”勒石嵌在中空兩側的橋沿上,並在每孔橋沿刻上“磐石奠安”“中流砥柱”八個大字。

石拱橋全長七十六米,中孔最高十米,橋面寬六米(中孔橋下嵌有石碑記載)。整座橋樑全部用青石砌成,塊塊青石都經精細加工,最大的有二千來斤,小的也有一千餘斤。原來橋身左右兩側有七十二個方形石柱,柱上雕刻著七十二尊獅子、白象、猴子之類的動物,石獅口含園球,猴子手捧仙桃,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橋面上更有精緻古樸的裝飾圖案,用有色瓷片鑲嵌而成的龍鳳和敦煌等形象。每孔橋腳砌成高大象巨輪船首分水樣的橋墩,如遇山洪爆發,可以把水劈成兩截,順流而下,不至於沖毀橋墩,設計科學。到六十年代因為通行汽車,橋上的石柱換成了鋼筋水泥橋欄,橋面也鋪上了厚厚的沙石,那些匠心獨具、工藝精巧的石雕像、雅致的古代鑲嵌藝術珍品全被埋入沙石下面了。

石橋的旁邊修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通車大橋,老石拱橋結束了它長達快半個世紀的通車使命。橋面經過返修,重新煥發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風采,使它永遠橫架在甽水兩岸,後人有詩讚美:甽水湯湯苦難行,碧波粼粼架長虹;從此山鄉有通途,千古不忘造橋人。

相關傳說

五洞橋寧海五洞橋老照片
《寧海古橋》一書中記載著關於五洞橋的建造民間故事

有一年搭在溪流上的木橋又一次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衝垮了。村里經過討論決心修建一座石拱橋。可以想像,這於當時一個偏僻的山村而言無疑是一項浩瀚得可以比肩長城和金字塔的工程。但不得不佩服村民,的意志和力量,尤其是當他們認準了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尤其是當他們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項造福子孫的事的時候,這種意志和力量就遠比磐石還堅定。他們紛紛出謀劃策,紛紛行動起來,並請來了三位技術高超的造橋師傅。但是其中一位卻很自以為是,提出要由他一人來造跨度最大;難度也最大的中間一拱。他為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非凡本事,擅自用鬆脆的紅石板砌橋拱,而不用質地堅硬的大青石。日復一日,橋終於要落成了。當石橋從兩頭往中間正要合龍的瞬間,一聲巨響,中間一拱終於沒能承受住橋體的壓力,坍塌了。我們不難想見,橋坍塌的一刻寫在百姓臉上的驚愕,還有那位自大的造橋師傅一臉窘相,或許還有糟踐了百姓付諸的極大心血和對他的信任後的深深羞愧。

其他四拱並無大礙,後來終於在另外兩位師傅的幫助下勝利竣工。橋拱順利合龍時百姓奔走棺告鑼鼓喧天的歡慶場面。當時的縣令得知此事也很受感動,揮筆寫下“緱北第一橋”五個大字。今天,這五個大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橋重修後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橋的北側。儘管字已不是當初縣令書寫的字,但橋還是那時的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