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家官莊村

張學吉1946年-1951年 張學忠1969年-1980年 張學忠1964年-1980年

基本信息

村莊簡介

據亓氏墓碑記載,明洪武年間亓、張二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原名回村官莊。因亓姓戶數最多,改稱亓家官莊。與東嶺子為一行政村,是村民委員會駐地。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亓韓謝鄉·亓家官莊。”解放後,亓家官莊於1951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秋入初級社,當年冬成立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亓家官莊、韓家官莊、謝家官莊、蘭溝崖4個村組成一個大隊,隊部設在 亓家官莊。1980年亓家官莊、韓家官莊、謝家官莊、蘭溝崖各獨立為一個大隊,一直隸屬方下鎮。
解放不久,村民自發成立鄉村劇團,張蘭青任團長,亓廷美當指導,有20多名演員,農閒組織排練,過年過節,為村民義務演出,主要節目是萊蕪梆子《豹山頭》。“文化大革命時服裝道具在“破四舊,立四新”中被燒掉。“文化大革命”中期,村里又組織了文藝宣傳隊,由張紹祥負責,演員有幾十人,演出《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到了1980年宣傳隊解散。
戰爭年代,亓家官莊村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老人、小孩站崗放哨,婦女做軍鞋、做乾糧。老人送兒子上戰場,年輕的婦女送丈夫上前線,也有夫婦同上戰場的,先後有40多人上前線,其中有張雲峰、王秀清夫婦、張旭光、李果苹夫婦。
亓家官莊地處長埠嶺,土質很差,又怕旱又怕澇。特別是1963年的澇災,使1481畝秋莊稼絕產。1963年冬天全村620名勞力齊上陣,在全縣有關公社社員的幫助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經過冬春的苦戰,共挖大小排水溝1517條,地頭田間溝413條,整修加大幹溝3條,修建排灌建築物57座,灌溉支渠3條,2000餘畝易旱易澇的土地建成了排灌網,初步達到澇能排旱能灌的要求。 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社員在大隊幹部帶領下,在長埠嶺安營紮寨,一天三頓飯吃在工地,白天大幹,晚上拉上電燈搞夜戰。經過幾個冬春的奮戰,深翻整平了土地,修建了灌溉渠道,引來了雪野水庫的水,長埠嶺變成了良田。
亓家官莊的傳統手藝是用高粱秸編席。解放以前,這裡大多數人家靠種著幾畝薄地度日。農忙時給人家打短工吃飯,農閒時就用高粱秸編蓆子。一是因為長埠嶺上家家種高粱,二是編席沒有大成本。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幹。村民靠這種手藝掙錢添補生活,修房蓋屋,不僅在本地銷售,還遠銷博山、沂源等地。至今,仍是一部分農民的家庭手工業。
亓家官莊在1995年秋天修了一條通外村的柏油路,1997年秋天村民集資在村西立了集,給村民帶來了更多致富的機會。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小青年騎上了機車,多數人家看的是大彩電,住的是寬敞明亮的磚石結構的大瓦房,有的住上二層樓,有50%的家庭用上了電話,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人文自然

亓家官莊村於1932年在村東大廟裡建學校,有5個班,十幾間教室。當時有張雲鋒、王建員、張維慶、劉風廷等十幾位教師。學生來自亓家官莊、李家義、鐵牛嶺、韓家官莊、謝家官莊等七八個村莊。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遷到外村。解放後,又在亓家民宅建校,學生主要是本村的。幾年後,學校從亓家民宅里搬遷到村北。1972年設有國小班和國中班。1982年,國中班遷到李家義中學,保留國小到現在。自從恢復高考以來,亓家官莊村考上十幾名大學生,其中張紹元是第一個本科生,亓新強現在美國攻讀博士。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張維增 張永生 張學吉 張子讓 張雲鋒 張維海 劉作彬 劉風秋 亓振宏 亓春廷 張學敬 張子久 張漢烈 張敦全 張延伍 張敦太 張漢德 張信芝 張蘭倉 亓振堂 張子林
二、歷任村支書
1937年-1941年 張維新
1941年-1945年 張學吉
1946年-1951年 張樂孟
1952年-1958年 亓信忱
1958年-1964年 張玉茂
1964年-1969年 張學忠
1969年-1980年 張玉茂
1980年一  張紹祥
三、歷任村主任
1937年-1941年 張效良
1941年-1945年 劉風文
1946年-1955年 張洪法
1956年-1958年 張學忠
1964年-1980年 張風秋
1980年-2001年 張聖玉
2002年1月一  張紹祥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張雲生 曾任徐州市委宣傳部部長,已離休
張洪臣 曾任解放軍某團政治處處長
張嵩山 曾任國務院辦公室學校隊助理員、黨支部書記,已故
孫於彬 曾任淄博市郵電局局長,已離休
張振江 曾任萊蕪市農廣校校長(副縣級),已退休

特色展台

採取麥壠串種,改換優良品種等措施,糧食產量有了很大提高。有的最高畝產達到750市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