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店鎮

大店鎮

概況 沿革 金朝時期(1175~1234年),朱陳兩姓始遷定居,稱朱陳村,後因兩家富戶開店做生意改稱朱陳店。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莊氏做官為宦,發家崛起,於清朝中期改稱大店。1940年前屬莒縣八區。1941年建立莒南縣時設大店區。1947年撤銷陡山區劃入大店區。 1950年11月以序號編為第三區。1956年改為大店區。1958年1月改稱大店鄉,8月成立旗幟人民公社,9月成立莒南人民公社時,改為大店生產管理區,10月改為大店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稱大店區。1971年恢復大店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建為大店鎮至今。 地理位置 大店鎮位於莒南縣北部,鎮機關駐地距莒南縣政府駐地21公里。北與莒縣小店鎮交界,西隔沭河與汀水鎮、石蓮子鎮相望,南與道口鄉、筵賓鎮相連,東與澇坡鎮接壤。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山嶺和平原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西最大距離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4公里。總面積1.29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733.3公頃。主要山脈有頭山、峰山、松山、高柱山、甲子山、廟山、將軍山、萬羊山,其中頭山最高,海拔440米。主要河流有潯河、魯溝河,其中潯河境內流長23公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1958年在潯河上游建成容量2.76億立方米的陡山水庫。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黃煙、棉花等。全鎮植被面積3354公頃,復蓋率81%。 全鎮轄80個行政村,總人口7.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少數民族7個,人口總數39人。全鎮有王、莊、李、孫、彭、史、張等126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5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總收入427萬元, 1978年為0.97億元,2000年為7.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37∶42∶21。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393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12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名。自1972年建起臨沂市第一家磨具廠, 到2000年全鎮磨料磨具企業已發展到146家,年產磨料6000噸,陶瓷樹脂磨具5.2萬噸, 其產量和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同行業首位,被譽為“中國磨具第一鎮”。磨料磨具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全鎮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及其它輔助工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鄉鎮第二位,是歷史上魯東南三大名鎮之一,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和山東省政府舊址均在此地。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農村新型小城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臨沂市首批小康鎮、臨沂市模範鄉鎮政府、臨沂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臨沂市個體私營經濟明星鄉、臨沂市文明鄉鎮示範點、臨沂市科普文明鄉鎮等。2000年12月被列為山東省中心鎮。 大事記 1923年春,前王莊子村民魏學敦打死了大店中和堂莊善昌的一隻鷹,莊善昌仗勢欺人,逼著魏學敦以葬父之禮給鷹出殯,致使魏學敦家破人亡。 1938年8月,中共魯東南特委在大店成立。 1939年7月,日軍侵占大店,安設據點。 1940年3月,莒縣八區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店成立。 是年11月,國民黨一一一師三三三旅拔除大店日軍據點。 1941年1月,莒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大店劃歸莒南縣,建立大店區。張明曉、王建祥等人在大店一帶組織成立濱海青年抗日游擊大隊第四中隊。 1942年6月,大店周圍20餘村的千餘名貧苦農民結隊遊行要求租地。 1943年9月,大公書村民迎擊夏莊等據點夜渡沭河敵偽軍200餘人。 是年10月10日,山東行政委員會和山東軍區在大店召開歡迎奧地利醫生羅生特大會。 1944年3月,中共莒南縣委“查減”工作團進駐大店。 是年5月28日,召開近萬人參加的減租大會。 1945年8月13日,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大店鎮是魯東南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

根據考古發現及史書記載:新石器時期,大店遺存的龍山文化遺址沿潯河兩岸,非常密集。春秋時期大店為向國故地,莒滅向後隸屬城陽郡,漢代屬高鄉縣。北齊時,大店西南三里為義塘郡所在地。大店金代稱諸陳村,明朝稱朱陳村,清中期改稱朱陳店。光緒年間,由於與村北18華里之小店相望,習稱大店至今。

經過歷朝變遷,大店古鎮亦經幾度興衰。至明朝中期,莊姓從江南東海郡遷入。至五世莊謙,官至八府巡按,從此莊氏科第不絕。自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至清宣統年間,共考取進士8名,舉人23名,拔貢、副貢、優貢等36名,庠生、監生等199名,國學生16名,太學生125名。莊氏居住地以大店為中心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地主莊園。至清道光、鹹豐年間鼎盛時,成為富甲魯南,名揚全國的豪門大族,擁有莊田萬頃,商號千家,勢力延伸到蘇、魯、豫、皖四省。莊氏自稱“人走百里不宿別家店,馬行千里不吃外姓草”。抗日戰爭爆發前,莊氏尚有堂號150多家,樓院相連,鱗次櫛比,街巷曲徊,造型典雅,被譽為江北第一大莊園。大店南北大街長逾數里,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為蘇魯邊境重要商埠和交通樞紐。

大店莊氏家族人才輩出。有的獨持清操,砥礪品節;有的為官清正,善察民情;有的恪盡職守,建樹社會;有的抵禦外侮,身赴國難;有的治學工藝,發明創造;有的才品出眾,匡世濟人。其中知名者有清末翰林莊陔蘭,字心如,著名學者,書法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封翰林院庶吉士,後赴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歸國後曾任民國山東省議會議長、國會參議院議員,受命《重修莒志》總纂。晚年應聘孔府,為孔子77代孫孔德成老師,1946年9月,莊陔蘭病逝於孔府,年74歲。

莊陔蘭一生著述及書法作品無數,嘆未成集,僅留《重修莒志》一書。

依照莊陔蘭初到孔府時“我不提請辭去,不能辭退”的要求,有人提議將莊陔蘭葬於孔林之中,但遭到孔姓族人的反對,因為孔林自古留下一條規矩,有五種人不得葬入孔林,即使貢獻再大:

一、曾作奸犯科,受過牢獄之苦之人;

二、遁入空門之人;

三、早年夭折之人;

四、出嫁之孔家女;

五、與孔家女完婚之孔家女婿。

莊陔蘭的墓地選擇成了一時的難題,經過孔氏族人的商議,最終決定將莊陔蘭葬於“孔府園林”。

所謂的孔府園林並不是孔林,而是孔府的“義地”,義地是指由私人或團體設定埋葬貧民的公共墳場。孔府為這片“義地”取名“孔府園林” 。用來埋葬不能進入孔林的孔姓後人和在孔府供職的外姓人和家丁等。

塵埃似乎落定了,一代國學經史大師,書法大家,偉大的革命者莊陔蘭先生長眠於孔府園林之中,孔府為表達對莊陔蘭的尊敬,在其墓前刻碑立石。惜因文革動亂,莊陔蘭墓碑等物皆已不存。唯有黃土一堆在風吹雨打中默默的為這種昔日的莊翰林遮風擋雨。

一切終要過去,絕代風華,又何堪春花秋月的輪迴?當歷史的塵埃掩蓋了歲月,一切浮沉的人生於世事滄桑的變幻中渺若微塵,在這片你方唱罷他登場的大地上,有過的硝煙戰火,有過的繁盛坎坷,有過的吶喊,有過的彷徨,都會隨風而去。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政委會、抗大一分校等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魯東南特委曾長期駐紮大店,一度成為濱海解放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在大店成立。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莊氏“四餘堂”和“居業堂”宅院,定為山東省政府成立舊址和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AAAA級景區。

行政區劃

大店鎮位於莒南縣城北19公里,北鄰日照市,東依風景秀麗的馬鬐山天湖風景區,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轄71個行政村,7.2萬口人,7萬畝耕地,屬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莒阿路在此交匯,距日東高速公路5公里,距兗石鐵路18公里,距臨沂飛機場40公里,距石臼港40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境內郵電通訊全部進入國際通訊網,無線電通訊復蓋全境,被授予“臨沂市行動電話第一千戶鎮”稱號。

大店鎮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歷史上,蜚聲國內外的莊氏莊園72堂號,鼎盛於明清兩代近400年。革命戰爭年代,山東省黨政軍機關及八路軍115師司令部曾長期在此駐紮。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在大店鎮成立,因此大店鎮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境內重晶石、石英石、明礬石等礦產儲量豐富,其中明礬石儲量達1.3億立方,居江北之最。

大店鎮是省政府命名的工業主導型中心鎮,工農業發達。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立足磨料磨具、泡化鹼兩大主導產業,強化鎮駐地及園區載體功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民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已建成省級民營經濟園區1處,擁有民營企業700餘家,構築了磨料磨具、泡化鹼、印刷包裝、化工輔料、針織棉紡、礦石加工六大產業體系。磨具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素有“中國磨具第一鎮”的美譽。全鎮70%的耕地坐落在潯、沭河沖積平原上,土地平坦肥沃,灌溉便利,是魯東南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水稻、小麥。鎮西部平原為2萬餘畝的無公害草莓、雜果及花卉栽培基地,其中草莓雜果栽培規模居省內鄉鎮之首,有“山東草莓第一鎮”之稱。還先後被授予“臨沂市首批康鎮”、“臨沂市文明鄉鎮示範點”、“臨沂市鄉鎮企業明星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鎮”、“山東省農村新型小城鎮”,被山東省列為中心鎮、省級示範鎮。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弘不能使人安”。大店鎮-楊自軍攜全鎮人民,誠邀八方賓客前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同鑄輝煌!.

行政轄村編輯

大店五村

引大店一村

大店二村

大店三村

大店四村

大店六村

大店七村

大店八村

大店九村

大店十村

崮北頭村

林後村

老龍腰村

彭家仕溝西村

彭家仕溝東村

孫家仕溝村

錢家仕溝村

將軍山前村

何家店村

周家坡子村

大公書村

小公書村

許家孟晏村

張家嶺村

許家嶺村

郭家埠墩村

大時家莊村

後王家莊子村

前王家莊子村

小李家莊村

朱家莊子村

小時家莊村

沙埠子村

莊家莊村

薛家窯村

斜方村

多居官莊村

北大官莊村

北小官莊村

新村村

井子村

四角嶺村

小古莊村

莊家灘井村

許家灘井村

王家灘井村

薛家道口村

東陳家埠墩村

西陳家埠墩村

宣文嶺村

王家坡子村

史家坡子村

汲家莊子村

小王莊村

河灣村

莊家埠墩村

王家埠墩村

後車峪村

前車峪村

街疃村

黃山子村

甲子山村

高家莊村

獅子口村

劉家山村

前惠子坡村

後惠子坡村

花園村

前高柱村

後高柱村

峰山前村

峰山後村

陳家莊子村

東興村

五龍山前村

前官莊村

後官莊村

玉皇溝村

潯河北村

響河崖村

大店鎮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東郊,北依汴河西鄰朱仙莊、蘆嶺兩大國有煤礦,南毗固鎮,東與靈璧縣接壤,303省道貫穿其中。全鎮轄40個行政村,219個自然莊,312個村民組,人口8萬人;總面積202平方公里,可耕地16萬畝。

資源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年糧油總產量可達15萬噸,經濟作物以瓜菜、花生為主。

1992年轍區並鄉後,大店設鎮,2000年設中心鎮。大店是個古老的城鎮,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較多,頗為覽古方勝者所嚮往。

在戰國時期即為南北官道上的驛站,當時名“安陽亭”。漢代就亭建立“安陽縣”,唐代將安陽併入符離縣,城址更名“靜安鎮”,又為沿隋堤東西官道重要驛站,歷經宋、元、明、清數代,作為驛站一直未變。民國後宿州多次改名縣、市、區,現為埇橋區轄鎮。

大店在宿城東面50華里處,故又名東五鋪。因該鎮有南陽寺(現為大店中學校址)規模頗大,舊社會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往來香客相互問訊,輒日“從大殿來”到“大殿去”,積久成習。“大殿”名稱便取代了東五鋪;又因“殿”與“店”同音,逐漸成為“大店”。

這裡有古老的歷史遺蹟和眾多的名勝。距大店5公里的堡顧家,為商代烽火台遺址;東面8公里處車家湖,是大丞相田千秋(一名車千秋)的府第;西南安陽村,是古安陽縣,安陽亭的遺址;東面與靈璧交界處,有“唐槐”一株,四人合抱粗,雖歷經淪桑,卻虬枝盤鏇,枝葉茂盛。傳說唐槐上秦瓊掛過鐧,羅成拴過馬。九五年,當地政府和民眾捐資數千元對古樹進行去腐填空修救,並樹碑立傳,昭示後人保護歷史文物。鎮內有“馬號汪”(是古驛站舊址)。九六年集鎮開發建街,驛站舊址上樹起一座20米高的俊馬奔騰雕塑。

鎮西北展橋原名“斬橋”,是因農夫斬神羊變無頭石羊而修的。

展橋烈士陵園,安葬著早年革命領導人王恆照等二十多名烈士。陵園占地十多畝,蒼松翠柏數百株,每逢清明節,這裡成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教育的勝地。在大店出生的有著名新聞記者鄭重,革命先輩楊海波早年都在此轉戰多年,留下不少英雄故事。

大店鎮從九一年起連續八年被評為宿縣地區“十佳文明集鎮”。二000年被省命名為副縣級中心鎮。

經濟

5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總收入427萬元,1978年為0.97億元,2000年為7.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37∶42∶21。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393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12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名。自1972年建起臨沂市第一家磨具廠, 到2000年全鎮磨料磨具企業已發展到146家,年產磨料6000噸,陶瓷樹脂磨具5.2萬噸, 其產量和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同行業首位,被譽為“中國磨具第一鎮”。磨料磨具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全鎮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及其它輔助工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鄉鎮第二位,是歷史上魯東南三大名鎮之一,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和山東省政府舊址均在此地。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農村新型小城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臨沂市首批小康鎮、臨沂市模範鄉鎮政府、臨沂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臨沂市個體私營經濟明星鄉、臨沂市文明鄉鎮示範點、臨沂市科普文明鄉鎮等。2000年12月被列為山東省中心鎮。

第一產業

50年代初期糧食平均畝產113公斤, 總產904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15公斤,總產2520萬公斤。

大店鎮大店鎮

1990年以來, 全鎮以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實施了大店西大湖平原2萬畝“噸糧田”開發規劃,經過三期綜合開發,共開發土地面積2500公頃,修砌標準石渠6.5萬米,建橋、涵、閘582處,鋪設地下管道1.2萬

米,修高標準機耕路135公里,道旁植樹15萬株,使整個噸糧田開發區內達到了“田成方、樹成行、路如帶、渠如網、旱能澆、 澇能排”的標準,實現了旱澇保豐收。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400公斤,總產達到3.15萬噸。

在實施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的同時, 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發展果園400公頃, 果品產量1600噸。全鎮建冬暖式大棚1.2萬個,小拱棚1300個,主要種植草莓、雜果、蔬菜、黃瓜、西紅柿、水蘿蔔、芹菜等10餘種瓜果、蔬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1120噸,畝產值6000元。草莓是該鎮重點培植的特色經濟產業,1998年註冊了“大明星” 牌草莓專用商標,同年,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2000年草莓種植面積1333公頃,畝產5000公斤。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山區植松、檜、柏22萬株,平原林網及“四旁”植樹36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億元,其中種植業1.9億元,林業4200萬元,畜牧業6800萬元。

第二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僅有油坊、釀酒、針織、土陶加工等零星私營手工業。新中國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農具廠、綜合廠、麵粉廠、糖廠、紡織廠等小型企業。1975年成立大店鎮企業辦公室,創辦了大店鎮建築隊,從業人員140人,產值48萬元,利稅5萬元。新村建起臨沂市第一家磨具廠。1978年鎮辦企業總產值186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51萬元。1978年後,辦起莒南縣砂輪總廠、 蘭礬廠、針織廠等企業,6個村建粘土或煤渣磚窯。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個體等多種形式辦企業。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418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287萬元。

90年代後,該鎮確定了“農業興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科教促鎮”的總體工作思路,提出了“壯大主體(鎮域企業),強化兩翼(磨具企業和高效特色農業),培育一點(培植個體私營經濟成長點),搞活全局(鎮域經濟)”的具體工作措施。重點培育以莒南縣砂輪總廠為磨料磨具的龍頭企業,先後投入2400多萬元,引進了國內先進技術水平的陶瓷磨具生產線和磨料生產線,開發出陶瓷、樹脂兩大系列磨具產品,企業發展成為擁有自營出口權的國家中(二)型企業,以此帶動了全鎮磨料磨具行業的快速發展,全鎮已形成以磨料磨具為主,化工、輔料、印刷、包裝、針織、棉紡為輔的工業發展格局。2000年全鎮工業企業582個,從業人員1.45萬人,130多個產品品種,固定資產原值4.61億元, 完成工業總產值13.6億元, 創利稅6700萬元。名優產品有:“大鵬”“嶗山”牌砂輪,油石獲國家級新產品稱號,“陶瓷系列產品生產技術”被列為省級星火項目。

第三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鎮駐地大店因莊氏家庭是富豪之家,商號較多,大店莊氏興辦的民族工商業達280多處, 主要有藥房、油房、雜貨店等。新中國建國初,區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大店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春,合作社運動進入高潮,大多數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益繁榮。1986年底,國營網點33處,集體網點73處,個體網點發展到560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了集體承包或個人承包。鎮政府先後出台優惠政策,最佳化發展環境, 先後建起了鎮集貿市場、農工貿批發市場,鎮駐地建商業街1條,草莓批發市場6處, 建立22處個體私營園區。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3566戶,私營企業499家,個體運輸戶106家,其中客運戶45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7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3億元, 實現產值1.53億元, 創利稅2530萬元。被臨沂市命名為“私營經濟明星鄉鎮”,獲莒南縣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一等獎。

大店鎮大店鎮

特色產業 大店鎮是全國重要的磨料磨具生產基地,能夠生產陶瓷、樹脂和金剛石三大系列近2000個品種的磨料磨具,被譽為“中國磨具第一鎮”。2000年,全鎮磨料磨具及其配套企業已達到316家,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1.2萬人,磨料磨具總產值達到9.7億元,實現利稅380多萬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到港、澳、台、東南亞及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鎮已有“陶瓷磨具生產技術”、“陶瓷磨具煤燒節能推板窯”等六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山東省和臨沂市科技進步獎和星火獎。其中“3000噸陶瓷磨料生產線”、“3000噸碳化矽、氧化鋁磨料生產線”和“金剛石超硬磨具生產線”分別具有80年代末先進技術水平。山東大店磨料磨具集團公司擁有成員企業146家,年產

各類磨料6萬噸、磨具5.2萬噸。該集團的“大鵬”牌和“巨鯤”牌系列磨具產品已成為主宰東南亞地區磨具市場的王牌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已連續10年居國內同行業首位,集團核心企業--莒南縣砂輪總廠是目前國內第六大陶瓷磨具生產企業。

大店鎮是長江以北最大的泡化鹼生產基地。全鎮有泡化鹼生產企業21家,擁有國內最先進的日產20噸以上的“全煤氣發生間燃式熔燒爐”30多座,年產固體泡化鹼近20萬噸、液體泡化鹼5萬噸,年產值1.4億元,上繳國家稅收130多萬元。

大店鎮是山東省種植規模最大、栽培管理技術最先進的草莓生產基地。環潯河無公害草莓生產基地的塑膠大棚草莓栽培面積已達1333公頃,全部採用“草莓大面積高產優質保護地促成栽培管理法”進行栽培管理,統一栽培從美國和日本引進的高產、優質、耐儲運的優質品種“大明星”、“大豐香”,畝均產量在5000公斤以上,畝均產值6000元以上。2000年全鎮從事草莓種植的村達51個,草莓種植專業戶近7000戶,總產值近8000萬元, 創農林特產稅近300萬元。全鎮草莓生產已形成農戶連基地、基地連市場的農業化生產經營格局,草莓暢銷京、津、滬、魯、豫、蘇、皖四省三市幾十個大中城市水果市場。全鎮統一向國家工商管理部門註冊“大明星”牌草莓專用商標,該品牌是山東省唯一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食品”。

社會

教育事業

莊氏莊立朱陳中學。後設莒縣縣立第二國小一處,第八區區立國小一處。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1950年2月,濱海區鄉村簡易師範(後改稱莒南師範)遷至大店。1958年8月莒南縣師範遷至縣城, 原址改為中學。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實現達標。1989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員累計5400人。90年代,鎮投資4000萬元先後建成大店三中教學樓、大店中心國小教學樓。2000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薛希民投資20萬元建起希望國小1所。是年,全鎮有國小14所,在校生5353人;中學3所, 在校生4875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947名,其中本科生123名,專科生353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2743人。自1983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1項。1995年莒南縣砂輪總廠生產的“陶瓷結合劑砂輪” 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同年,該廠開發的“陶瓷磨具系列生產技術”先後榮獲機械工業部工具機工具類“春燕獎”、全國第八屆發明技術暨山東省第三屆發明技術博覽會一等獎和山東省科技星火二等獎。該鎮也連續多年被評為臨沂市“農村科普先進鎮”。

大店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曲藝、書法、繪畫、泥塑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新中國成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6年建文化站,1964年建廣播站,1976年成立電影隊。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鎮共投資720萬元,建起了68處農村文化大院、37處文化娛樂室、 63處農民科技夜校、200多處閱報欄和圖書屋。1995年投資80萬元,建成了全縣首家鎮級電視轉播站,全鎮復蓋面已達90%以上,極大地豐富了全鎮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衛生事業

大店鎮大店鎮

1949年前,大店莊氏家族經營的藥房有15處。新中國成立後

,農村醫療有了進一步發展。1951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8年改道勝醫院為大店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院,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至1984年全鎮建有醫院1所,農村衛生室80所。大店鎮中心衛生院,醫務工作者78人,病床45張, 年門診病人3.6萬人次,住院1681人。1998年實行農村醫療一體化管理後,全鎮有農村醫療所34處, 鄉村醫生126人。自1995年起,大店中心衛生院先後購置了100毫安X光機、 三維腦電地形圖、阿洛卡B超、生化分析儀、雷射治療儀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1996年被山東省衛生廳評為“一級甲等醫院”,1998年被評為“愛嬰醫院”。2000年大店中心衛生院新建面積2000平方米的病房大樓1座,投資120萬元。

2000年,有鎮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37處,病床140張。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1964年在山東省青年職工運動會上,大店中學教師徐士安獲撐桿跳高賽第三名,姜美蘭獲腳踏車賽第四名。1965年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 尉忠平獲標槍賽第三名,陳德仲獲100米短跑賽第二名。1984年, 趙春玲獲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女子400米欄賽第三名,李春玲獲山東省農民運動會女子3000米長跑賽第三名、5000米長跑賽第六名。大店中心國小成立的體育業餘訓練隊,累計輸送體育特長人才25名。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70公斤,經濟收入120元。70年代,農村人口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大米為主糧;80年代吃細糧,以小麥、大米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大米、白面加雞、魚、肉、蛋為主食。穿著方面,70年代穿著青、藍、白單色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樣,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次發展。現已有90%以上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新居。全鎮人均居住面積14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3000餘部,2000年被評為臨沂市第一個手機千戶鎮,閉路電視普及率31%。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伴隨著農業機械化、電器化程度的提高,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農忙時種收、農閒趕四集”已成時尚。1995年該鎮被評為“臨沂市首批小康鎮”。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006元。

鎮村建設

1990年,大店鎮駐地南北大街拓寬,拉開鎮村建設序幕。1995年聘請山東省規劃設計院的專家,編制完成了大店鎮新一輪小城鎮規劃,確立了“建好一個區,拓直四條線, 兩個市場促繁榮,一個龍頭興大店”的小城鎮建設總體思路。自199 0年以來, 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4100多萬元,新建樓房17幢,拓寬硬化4條街道,總長14公里,先後被列為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示範鎮。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復蓋率達95%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環保等各項建設,並利用保存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和山東省政府舊址及省級風景名勝區馬亓山和天湖(陡山水庫)的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最佳化了小城鎮投資環境。1996年,該鎮被命名為“全省新型鄉鎮”稱號。

大事記

大店鎮大店鎮

1923年春,前王莊子村民魏學敦打死了大店中和堂莊善昌的

一隻鷹,莊善昌仗勢欺人,逼著魏學敦以葬父之禮給鷹出殯,致使魏學敦家破人亡。

1938年8月,中共魯東南特委在大店成立。

1939年7月,日軍侵占大店,安設據點。

1940年3月,莒縣八區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店成立。

是年11月,國民黨一一一師三三三旅拔除大店日軍據點。

1941年1月,莒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大店劃歸莒南縣,建立大店區。張明曉、王建祥等人在大店一帶組織成立濱海青年抗日游擊大隊第四中隊。

1942年6月,大店周圍20餘村的千餘名貧苦農民結隊遊行要求租地。

1943年9月,大公書村民迎擊夏莊等據點夜渡沭河敵偽軍200餘人。

是年10月10日,山東行政委員會和山東軍區在大店召開歡迎奧地利醫生羅生特大會。

1944年3月,中共莒南縣委“查減”工作團進駐大店。

是年5月28日,召開近萬人參加的減租大會。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在大店成立。

是年秋,世界五國反戰同盟會在大店成立。

1946年6月15日, 莒南縣政府在大店召開千餘軍民公審大會,將前國民黨莒縣縣長、偽山東省三方面軍四十六師師長許樹聲正法。

大店鎮大店鎮

是年11月5日,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在大店成立。

1947年5月,大店區進行土改大複查。

是年7月8日,大店區3000多人組成臨時法庭,公審漢奸地主莊英甫等人。

1948年10月27日至30日,大店掀起參軍熱潮,全區有229名青年參軍。

是年11月,為支援淮海戰役,全區婦女用兩夜時間完成40萬斤糧食的加工任務。

1952年3月, 何家店村農業合作社社長鈕恩升被授予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1955年春,合作化運動進入高潮,全區成立了135個農業社,5267戶、23812人入社。

1957年2月,何家店村農業合作社社長鈕恩升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並出席全國首屆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62年7月12日, 5小時內降雨300多毫米,鈴鐺口渠首閘決口,10餘戶民房遭水淹,2人喪生。

1964年,在山東省青年職工運動會上,大店中學教師徐士安獲撐桿跳高賽第3名,姜美蘭獲腳踏車賽第4名。

1965年,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尉忠平獲標槍賽第3名,陳德仲獲100米短跑賽第2名。

1966年5月,仕溝水庫竣工。

大店鎮大店鎮

1968年4月,大店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1月,中共大店區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成立。

1971年4月,大店區改稱大店人民公社。

1976年,文潯河、八里湖排澇溝和魯溝河大店段開挖工程竣工。

1977年5月26日, 全國長毛兔生產現場會在彭家仕溝西村召開,該村黨支部書記彭友桃在會上介紹了發展長毛兔生產的做法和經驗。

1978年12月,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在大店等地拍攝的電影《平鷹墳》,在大店北河舉行首映式。

1979年,薛家道口村婦女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張秀菊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2年5月13日, 美國學者包達威博士來大店考察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情況。

1983年5月20日,大店遭受特大雹災襲擊,經濟損失400萬元,人均65元。

是年6月,北小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增篤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4年5月,大店人民公社改建為大店鎮,轄區由原80個行政村改為57個行政村。

是年10月,多居官莊村李春亭考取留日博士研究生。

是年,趙春玲獲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女子400米欄賽第3名,李春玲獲山東省農民運動會女子3000米長跑賽第3名、5000米長跑賽第6名。

1985年11月9日, 由13個國家的專家組成的聯合國地震考察團到多居官莊村考察地震斷裂帶。

1986年,莊肅貞研製出仿古指南車。

是年,北小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增篤被授予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1988年2月,北小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增篤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是年11月19日, 大店中心初級中學主體工程完工。該校占地6公頃,規模為32個教學班,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總投資120萬元。

是年,莒南縣砂輪總廠生產的筒形砂輪獲中國工具機工具春季博覽會三等獎。

1989年4月,彭家仕家溝東村婦女主任、村委會主任張振蘭被授予山東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0年9月,新村黨支部書記曹現春被授予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是年, 鎮駐地大店南北街拓寬拆遷任務基本完成,大街由8米拓寬為40米,共拆除房屋1150間,其中民房1003間。

1991年3月,新村黨支部書記曹現春被評為“山東省農民企業家”。

1992年6月,在鎮駐地獅子橋南建立占地66公頃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4年,莒南縣砂輪總廠建成3000噸陶瓷磨具生產線,“陶瓷磨具系列生產技術”獲山東省科技星火二等獎。大店印刷包裝廠、汽車維修廠、鑄鋼廠等8處鄉鎮企業建成投產。“草莓優質高產大面積保護地栽培方法”獲臨沂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年,新村興辦全縣第一個村級工貿小區。

是年,開發的“陶瓷磨具煤燒節能推板窯”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一輕廳科技進步三等獎、臨沂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莒南縣砂輪總廠投資52萬美元,從美國飛魚公司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技術的金鋼石超硬磨具生產線。

1997年,八里湖平原萬畝保護地草莓生產基地建成。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三期工程開工,開發面積達660公頃,投資369萬元。

1999年,莊會森發明“全煤氣發生間燃式泡花鹼節能燒爐”生產線,全鎮推廣四條生產線,創經濟效益200萬元。

1999年,建起鎮民營經濟園,占地面積1430公頃。

2000年,王加友引進“全煤氣陶瓷磨具節能循環隧道窯”生產線,煙塵排放達標。

著名人物

莊謙

(?~?) 字含光,大店鎮大店人。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 中舉,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汝寧府(今河南汝南縣)推官。為官期間,體察民情,革除弊端,懲治奸邪,因政績突出升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後巡按陝西八府。晚年恬淡仕進,回鄉督促子弟讀書。

莊瑤

(1791~1865) 字琪園,大店鎮大店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二十二年中進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荊宜施兵備道。鹹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活動於大店一帶,莊瑤奉旨在家鄉督辦民團,防堵農民起義軍。同治四年(1865年)去世,贈太僕寺卿。

莊陔蘭

(1870~1946) 字心如,大店鎮大店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殿試中進士,入翰林院編修,誥封朝議大夫。1914年後任山東省民政長官公署總務廳廳長、兼任山東圖書館館長,山東省議會議長,國會參議院議員。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總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孫孔德成漢文教師,1946年在曲阜去世,葬於孔林。其代表作為顏體《重修定林寺碑》。

莊孝儼

(1901~1966) 字明遠。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秘書處處長、總政治部總務廳廳長、國民黨第六戰區參議、國防部儲備司中將司長。1949年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國家交通部供應局局長、財經局局長。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鈕恩升

(1913~1975) 大店鎮何家店村人,中共黨員。歷任村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農救會長、農業合作社社長、村黨支部書記、公社副主任、公社黨委委員、縣委委員等。1954年起當選為山東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1952年獲“全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5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張秀菊

(1903~1980) 女,大店鎮薛家道口村人。歷任村婦救會長、農業社社長、村黨支部副書記、鄉信用社主任。1944年創辦莒南縣第一個養牛合作社。1945年被濱海專署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55年被山東省婦女聯合會授予“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稱號,1956年被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授予“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積極分子”稱號,1960年和1979年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莊肅貞

(1944~1988) 大店九村人。中共黨員。1973年在縣工業局水晶管理站乾臨時工, 先後承擔了省、地5項科研項目,其中“古代指南車結構原理及其在工藝品、玩具行業中的套用”項目,獲臨沂地區科技進步一等獎、省二輕廳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新華社、《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十幾家報刊和美國《華文大報》均作了報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相繼作了專題介紹。莊肅貞製造的仿古指南車工藝品被中國科技館徵集並赴美展覽。1985年經省人事局批准,破格錄用為國家幹部。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莒南縣第二、三屆政協委員,1986年獲山東省首屆自學成材表彰大會三等獎,1987年獲臨沂地區“振興沂蒙”勞動獎章,同年被選拔為縣級拔尖人才。1988年3月被選拔為地級拔尖人才,同年4月病故。

王增篤

1934年10月生,中共黨員,大店鎮北小官莊村人。自20世紀70年代初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帶領廣大村民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村辦企業。先後當選中共山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臨沂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莒南縣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模範黨支部書記”稱號,198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組織建設

大店鎮大店鎮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1月建立大店區委員會。1950年1

1月以序號編為第三區。1958年8月成立中共大店人民公社委員會, 1963年1月改為中共大店區委員會。197 1年9月建立中共大店人民公社委員會。1984年5月建立中共大店鎮委員會至今。到2000年底,全鎮設黨委1個、黨總支1個、農村黨支部57個,黨員人數發展到2450人。被中共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臨沂市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鄉鎮”、“先進基層黨委”稱號。1994~1998年連續五年被中共莒南縣委、縣政府授予“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稱號。

基層政權建設 1942年1月,從原大店區劃出大店鎮,建立大店鎮公所。1958年8月成立大店人民公社。1968年4月建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3月,改為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公社撤銷建立大店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有:團委、工委、婦聯、科協、科委、工商聯、個體勞協、草莓研究所、磨料磨具研究會、計畫生育協會等。

現任鎮黨委書記:孫利

現任鎮長:孟慶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