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寺

二祖寺

二祖寺又名無相寺,位於中華禪宗第一山——安徽岳西司空山,它是中華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傳衣法予三祖僧璨的道場,是千古禪宗祖庭,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 二祖慧可道場,位於安徽省岳西縣司空山,司空山方圓約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8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是皖西重鎮,安慶形勝,稱之“司空扼蘄黃,天柱蔽英霍”。上有平坦之地數里,世稱周朝“淳于司空居此,而得名”,又名“四空山”和“思空山”。據明代《廣輿圖》所載“其間產恆春藤,崖深谷邃,別有洞天,稱東吳第一峰。

基本信息

介紹

二祖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境內的司空山。司空山海拔1227米,方圓35平方公里,山勢奇特。“一峰玉立,丹筆鬼工。南望端岩,如畫照海。西瞻卓絕,若峭壁插天。迤東繞北,則移步換形,變幻莫測。”相傳戰國時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此人一生為官清正,後隱居此山,故得名“司空山”。司空山淵源於周,開發於漢,盛極於西漢末,梅福(字予貞)因上疏削王氏權柄,未成其願,後便掛冠出遊,歸隱在此山赤壁下煉丹。李太白游司空山有詩道“玉案赤文字,世眼不可讀”即指此。

概況

二祖寺二祖寺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佛,在禪宗也面臨滅宗滅派的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禪宗二祖神光慧可受達摩心法,護經像南下舒州隱居此山,建剎說法,“躍過三湘七澤中,兩肩擔月上司空;禪衣破處裁雲補,冷膜飢時嚼雪充”。可見慧可法師上山時,環境相當艱苦。慧可大師初來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仰天窩”的中石洞裡,後在洞前加蓋石室。石洞冬溫夏涼,龍虎環抱,後依石峰頂。千仞屏藩;前對缽盂山,雙巒拱頂,乃天造道場,洞天福地。僧璨住在石室後側石洞(即三祖洞)。

現在,“二祖禪剎”及當年“祖師洞”、“三祖洞”、“講經台”、“傳衣石”(當年二祖把木棉袈裟傳給三祖之處)依然如舊,二祖秘籍珍藏地“葫蘆石”至今還是一個謎。二祖慧可之徒僧璨經過長期的流離失所的艱苦生活,最後選擇了當時宗教勢力較為薄弱的陳晉熙郡境內的司空山為其卓錫之地,是為了避免當時激烈的宗教對抗及尖銳的宗教派別門爭。這一舉措保存了佛教的實力,為禪宗今後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司空山處於大別山腹地,背倚華北,面對江南。連線天柱,遠望匡廬,毗鄰蘄黃,獨處中樞。

二祖慧可在此傳衣缽與三祖僧璨,璨於皖公山傳四祖道信,道信於黃梅雙峰傳與五祖弘忍,弘忍又在黃梅傳六祖慧能,一百餘年禪宗衣缽傳五代,皆未出大別山西南麓,這種穩定的地理格局,與北方隨宜行化、四處流浪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使得禪宗能在平靜、安寧的環境中發育成熟,成為對世界哲學思想有一定影響力的教派,也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五葉結正果”的預言,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若沒有司空山,就沒有中國佛教禪宗。它不愧為中國禪宗第一山的稱號。慧可大師圓寂後,隋文帝賜謚“正宗普覺大師”;唐德宗賜謚“大祖禪師”,確定了慧可禪師的歷史地位和他對中國禪宗的重大貢獻。

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遣中史楊庭光來此山采長生不老藥長春藤,經司空山住持慧能大師弟子本淨禪師指點,方獲此藥。玄宗大喜,召本淨大師入京,於白蓮寺安置,與名僧碩學相過從,闡揚佛理,詞辯傾注;得玄宗及四眾稱善,即賜號“大曉”,拜國師還山。玄宗賜銀賴建“無相禪寺”,造僧房5048間,下設九庵四寺。頓時間司空山名揚海宇;僧尼雲集,香客盈門,盛況空前。

至德元年(756-757年),李白隨永王李麟兵敗後,從亂軍中逃出,因久聞司空山勝境,時至第二年,詩仙避居此山,得“雪霽萬里月,雲開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原言懷》和《司空山瀑布》詩兩首。歷代墨客騷人、名流雅士皆慕名而來,拜佛祖訪仙蹤;一時間名人詩文碑刻遍滿山間。大部分現在還可見到。如“我來司空山,登台懷李白”,“佛氏雖殊數,二祖曾卓錫”,“李白曾卜築,慧可嘗洞棲“等詩句。人們懷念李白並在其住處“司空原”建了“太白書堂”,珍藏了詩仙書畫等用品及歷代文人墨客的佳作。書堂前有狀如櫻桃的“奎心石”,旁有萬斗酒瓮“印心石”和常年不涸的“翰墨泉”及“洗墨池“”。

二祖寺二祖寺
至明天啟元年(1662年),司空山的佛事又開始復興。太空如浩禪師為恢復“二祖寺”四處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華和柱史顏遠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師殿、大雄寶殿等,並建立了一石坊。明末和太平天國時期,又幾遭兵燹。到了“文革”後期,司空山僅存的近六十尊佛像和一座大雄寶殿也被破壞。

司空山不僅景色佳絕,而且遠眺近觀皆有不同的形象,從東南看,像一尊大佛似會似臥;從南面看,能見到如同幻影的大、小司空雙峰,人稱變乳峰;從西面看,真乃“司空斜插一枝峰,壓倒群山千萬重。欲問仙家何處有,雞鳴犬吠白雲中”;從北面看,此山一峰突起,像一把寶劍直逼雲霄。

司空山勝景層列,美不勝收;著名的有“二祖禪剎”、“太白書堂”、“北嶺松風”、“烏牛古石”、“赤壁丹砂”、“南崖瀑布”、“洗馬春池”等司空八景,還有“司空佛光”、“渡仙橋”、“龍頭石”、“天馬石”(上有“唐在天聖帝”石刻)等,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司空山有古洞十餘座,其中普陀洞最大(又稱“水簾洞”),洞後壁有方井,可容水二、三升,鏇取鏇出,終歲不涸不溢。中建樓層三間,供奉本淨大師石像。水從洞頂流下,舊名“珍珠水”。游洞者,遙封遠山,千層螺黛,近臨流水,百尺珠簾。世外紅塵飛不到,松間玄鶴去還來。趺坐其中,有身世皆忘者耶!還有那充滿了奇妙傳說的“仙女洞”、“觀音洞”、“白鹿洞“等,常常使人浮想聯翩,陶醉其中。

附近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