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薩替寺

丹薩替寺是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祖寺,位於山南地區桑日縣境內。

簡介

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祖寺。位於山南地區桑日縣境內。

歷史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由噶舉派僧人帕木竹巴·多吉傑波創建。多吉傑波在該寺收徒傳法10餘年,因其地名帕木竹,發展成為帕竹噶舉派。嘉定元年(1208)出身於當地大貴族朗氏家族的僧人札巴迥乃做了該寺寺主,從此寺主一職專由朗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襲。元至正十一年(1351),札巴迥乃侄曾孫絳曲堅贊另建澤當寺,以講授顯宗經論為主,而主寺丹薩替寺則專修密法。後帕木竹巴轉為注重顯宗,丹薩替寺地位逐漸由澤當寺取代。

一、丹薩替造像形成的歷史背景

丹薩替造像以丹薩替寺而得名,丹薩替寺位於山南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的一個腰上,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由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興建。多吉傑布為帕竹噶舉派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帕木竹巴。多吉傑布時期,僅有他個人修行的茅屋一間,1198年始由他的兩個大弟子止貢巴和達隆唐巴開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薩替寺作為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同時也是帕竹噶舉派分出的8個支派的母寺,宗教地位較高,歷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欽、絳曲堅贊、扎巴堅贊等重要人物均長期擔任丹薩替座主,直至1434年發生內亂,1481年帕竹政權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目前的丹薩替寺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海拔4400米。1962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2-1993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投資重建。

二,佛教造像的調查與發現

國外學者中最早關注丹薩替造像的是圖齊,他在1948年曾訪問過丹薩替寺,並親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為丹薩替寺座主們建造的諸多舍利塔,塔身周圍有造像,在其著作《去拉薩及以遠》一書中首次提出這是一種特殊風格,隨圖齊入藏的弗朗西斯梅爾拍有圖齊稱讚的舍利塔多幅圖片。目前丹薩替造像散見於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據初步統計,總數約100餘尊。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批造像,國內學者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布達拉宮等有關的出版圖錄中,僅發現3尊丹薩替造像,瑞士施洛德著的《西藏佛教塑像》第二卷中刊出的有10餘尊,中國信息中心的出版物中有10餘尊。不過,我國2005年在對丹薩替寺重建時,在遺址上出土有600餘件文物,造像約有300餘尊,存放於當地,但具體情況不詳,更談不上研究。

三、丹薩替寺造像的供奉形式

丹薩替造像屬於一種特殊的供奉形式,即不同於一般佛像,供於佛龕內或神壇上,而是供於舍利靈塔的塔身周圍,少則200餘尊,多達3000餘尊。此種情況不僅在藏文文獻中有記載,如《紅史》、《漢藏史集》、《朗氏家族史》等的記載,而且黃先生通過對比弗朗西斯梅爾拍攝的舍利塔的多幅圖片和首都博物館的藏品,在造像背後發現的可能原來用於固定塔身的構件,更加堅信了這一判斷。

四、丹薩替造像的時代與分期

丹薩替造像作為歷史上流行的一種佛像風格,有其產生、發展和衰退的完整過程,這一過程貫穿了整個丹薩替寺的發展(13-15世紀)。
丹薩替造像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一,產生期:為13世紀,即第二任、第三任座主靈塔的興建時期;二,發展、定型期:為14世紀,即丹薩替寺及帕竹噶舉派的全面興盛期;三,衰落期:15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帕竹政權的滅亡,丹薩替寺亦衰落下去。

五、丹薩替造像的特徵

整體風格特徵為: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杏仁狀大眼,四肢粗壯,仰蓮座的蓮瓣飽鼓,蓮座低矮,座下另有基座,裝飾繁複,大小規格一般在25-35厘米,稍大者在60-70厘米,以35厘米左右者為多。

六、造像的風格來源

西方學者更多地傾向於認為丹薩替造像的藝術風格來源於尼泊爾。而黃先生認為13世紀以後,尼泊爾風格已在西藏得到發展,已變成了西藏的風格,是西藏本土風格的影響,理由如下:一,題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點的新的神像崇拜體系;二,造型樣式上:沒有現成的儀軌可以依據,均為重新設計和創造;三,風格上:融入了藏民族的審美風格;四,歷史文化背景上:進入13世紀的我國西藏地區,已正式納入內地中央政府統治,經濟、文化上的發達帶來了藝術上的繁榮。

七、丹薩替的造像題材

有上師、本尊、佛母、空行母、佛陀、菩薩、護法等。

建築規模

寺院規模宏大,整個建築群東西長約1 000米,南北寬約500米,占地面積約30多萬平方米,堪稱噶舉派寺院之最。丹薩替寺依山而建,布局合理。主要建築自西向東分別有帕木竹巴修行洞、佛塔、僧舍、經堂、大殿及神殿。1962年丹薩替寺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①帕木竹巴修行洞。位於寺院最西端,深2米、寬3米。原在洞內主供多吉傑波銅像。修行洞裡供奉具有加持力的塑像及手杖、右鏇海螺,止貢噶舉派敬獻的曼荼羅,各種經書和常用法器,還有朗氏家族敬獻的黃銅帽等。②佛塔。位於修行洞東面。八棱多門方形佛塔,名為果芒曲丹。③僧舍。又稱帕木竹巴村。在帕竹地方政權鼎盛時期,建有大片僧舍。④經堂。位於大殿南側,坐北朝南,面積300平方米,建有門廊,經堂東、北兩面各有一佛龕。⑤大殿。寺院主體建築。面積1 570平方米,共36柱,為方石所砌。大殿頂層是京俄大師寢宮,為漢式塔形結構,殿內主供三世佛黃銅鍍金像、帕木竹巴塑像、能言吉薩瑪、舍利質二尊崗青等像。大殿東、南、北面經書架上藏有豐富的經書,故大殿藏經的部分又名藏經殿。藏經殿的10根木柱上寫有京俄大師的柱銘,這些柱銘與藏經均在20世紀60年代被焚毀。大殿南面是靈塔殿,內供兩座靈塔。大殿和經堂之間是辯經場,呈平台狀,寬約20米,長60米。大殿四壁繪滿壁畫。⑥神殿。位於大殿西側,經堂西南角,神殿為3套間,面積300多平方米,大殿和神殿之間是一座佛塔。⑦望樓。位於寺院最南端,形如碉堡,具有前哨或烽火台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