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方壺

中山王方壺

介紹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方壺的外形特徵以及其歷史價值,對研究古代的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

基本信息

中山王方壺

中山王方壺

1978年於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方體,小口,斜肩,腹兩側有一對環耳,這是戰國中、晚期常見的方壺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點是,使用了八條雕為裝飾。在壺蓋上有四個抽象的龍形鈕,在壺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條小龍,龍頭衝上,獨角大耳,頸背生鬃,長尾。這些龍裝飾的使用,為光素無花紋因而略顯呆板的壺體增加了活潑氣氛,而龍身無繁縟的花紋,與壺體協調相稱,共同構成一種素雅明快之美感。
該壺最受學術界珍視之處,是它的四個光平的腹壁上,用纖細的筆道、工整優美的篆書,刻下的長達四百四十八個字的銘文。根據銘文的記載,這是一件中山國王命令其相邦(相國)鑄造的酒器。該壺銘文云:“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選擇燕國優質銅,鑄造銅壺,按照禋祀的禮儀規定裝酒,用於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銘文中說該器叫做彝壺,用來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漢代,人們給這種方體銅壺起了個專名叫做“”。

實力雄厚的中山王國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在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它在列國的縱橫爭奪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中山桓公曾以武力驅魏復國,後經〓等四代的努力,國力進一步強盛,已經能夠“與六國並稱王”。後趙武靈王伐中山,“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可見中山國的實力是多么雄厚。

補文獻之缺漏

然而史書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卻少得可憐,中山王墓的發掘,中山方壺以及同時出土的中山王鼎、中山胤嗣圓壺等一批中山國銅器,都帶有長篇銘文,記載著大量重要的中山國史實,為研究中山國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史料。
如史書記載,公元316年,燕王噲聽信厝毛壽等人勸言,把王位讓給老臣相邦子之,引起了政治風波。齊宣王則趁機伐燕,並“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據中山王壺和中山王鼎的記載,當時中山國也參加了伐燕的戰爭,並占領大片燕國疆土。在燕昭王即位後第三年,中山國王命令相邦司馬賙選擇從燕國掠奪的上等銅,鑄造了中山王銅方壺,用以紀念中山國對燕戰爭的勝利。中山國與齊國聯合伐燕,在史書上隻字無載,中山王方壺等器的出土,彌補了史書的缺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