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坐落於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山東聊城,它東臨古韻悠長的大運河,西依美麗的東昌湖,是聊城市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一處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陳列面積近7000平方米。館名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博物館共五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分陳列區、收藏區、研究和學術交流區三個功能分區。

基本信息

景區概況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戰國,歷隋、元二朝而全線貫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里,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兩千餘年來,大運河幾歷興衰。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傑構。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正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座落於杭州市城北運河文化廣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誌——拱宸橋。運河博物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研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究運河文化資料,反映和展現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博物館於2002年開始籌建,2006年9月建成開放。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呈扇形環繞運河文化廣場,造型獨特,“傳統而不復古”,以平坡結合和開放式的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古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陳列主題,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保護”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其間穿插“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游艙”兩個多媒體展廳,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既是一個運河文化的展示視窗,同時也是運河文物與運河史料的收藏中心與研究中心。博物館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余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運河水上人家生產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認為它的建成填補了博物館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運河保護整治“一館二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系列工程中的開篇之作,它的建成開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景區簡介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位於杭州市北部拱宸橋地區,東起金華路、南至衢州街、西臨京杭大運河,北接拱墅區政府。它的西側是古老的拱宸橋。總用地面積52910平方米(含運河文化廣場),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博物館建築風格總體定位∶ “傳統而不復古” 。建築環運河文化廣場呈扇形狀布置,造型平坡結合,立面細部上提取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符號,經提煉簡化,通過獨特的開放式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

博物館以一層為主,局部二層,並有部分地下室。首層主要是博物館常規展示部分,共四個廳,一條展廊,二層主要是資料室,視聽室,辦公室,另有半景展廳等。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區共分五個展廳∶
即序廳;——《地球上的運河、中國大運河》
第一展廳——《運河的開鑿與變遷》
第二展廳——《大運河的利用》
第三展廳——《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保護》
第四展廳——《運河文化》
各展廳通過圖片、實物、模型等形式,展示和解釋大運河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不是一座單純的、普通意義上的博物館。它一方面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現運河自然特性、人文精華等各個方面的大型博物館,另一方面又是運河文物、文獻資料等的徵集、收藏中心和運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同時結合運河文化廣場功能又是運河旅遊的中心樞紐和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可以說運河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多樣功能和多種特性的綜合性運河文化中心。

運河典藏

文物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將收集與運河相關的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經濟、人物、民俗風情、宗教等方面的文字史料、手稿、碑文等。以及其它歷史文化遺存,如運河船閘、堰埭斗門分水壩等的遺址照片和相關文物,如斗槓、磚瓦、鐵卡件等,其它古代貨棧碼頭的相關用具、如倉庫鎖具等,各類漕運船隻的資料,軍崗、軍備與武器,漕糧倉米斗、稱、驗米器等,各類古代帳冊憑證,如完納漕糧執照、漕米版串納戶照。各類漁具、紡織工具、各種農具、船上人家用具、河畔古塔、會館資料,相關的瓦子、戲劇行頭道具、樂器等,另外如書畫、泥雕、家具漆器、絲綢、剌繡工藝美術等。

陳列

運河博物館陳列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單元: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

早期運河(先秦——初):邗溝 江南運河 漕渠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曹魏運河
南北運河(隋——元初)
廣通渠:從長安到黃河
通濟渠:從黃河到淮河
山陽瀆:從淮河到長江
江南運河:從長江到錢塘江
永濟渠:從黃河到海河
京杭運河(元——清末)

元帝國與京杭運河
通惠河:從通州到大都
濟州河與會通河:從濟州到臨清
京杭大運河
明清時代的運河及其管理

第二單元:大運河的利用

爭霸與統一 民間運輸 水利 帝王巡幸 運河漕運 半景畫:運河漕運

第三單元:運河畔的城市

北京 通州 天津 臨清 濟寧 淮安 揚州蘇州 杭州

第四單元:沿運河文化

運河風情 社團、市民與幫會 運河城市的文學與藝術 運河上的文化交流 運河景觀 運河游

運河歷史

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基本格局的形成,這條溝通南北漕運的水網成為王朝生存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條件;同時,由於大運河把東部平原連結成一個整體,極大地推動了該地區的社會發展,導致了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的東移。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大運河體現了中國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偉大智慧,對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和繁盛作出了卓越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不了解大運河就不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

l、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
先秦——初時代的早期運河;隋——元初時代的南北運河;元代全線貫通的京杭運河;明清時代的運河及其管理。
2、大運河與中國古代社會
早期運河的開鑿主要出於軍事與經濟目的。隨著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形成,運河的漕運功能直接關係到王朝的興衰,使運河成為歷代王朝建都和穩定政權必須考慮的因素;大運河便捷的交通還極大地活躍了沿岸的經濟,使這些地區成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地區。
其功能(1)、爭霸與統一;(2)、民間運輸;(3)、灌溉和水利;(4)、巡幸與視察;(5)、運河與中外文化交流;(6)、運河漕運(對歷代王朝而言,開鑿大運河的根本目的是漕運。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北和北方,需將南方的田賦和各種物資運抵京城。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高,運河漕運成為達到這一目的理想方式。作為帝國統治的經濟命脈,運河漕運解決了國庫存儲和官兵糧餉供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

歷史變遷

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運河、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歷了2400餘年的歷史。運河路線隨著歷代京都的改變和黃河的改道,曾幾經變遷。隋朝以後,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內河、聯繫海港的南北水運交通幹線,而且還兼有灌溉、防洪、排澇之利,對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從周至隋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榮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線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漸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11.62億公斤)。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稱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轉陸運180里至新鄉入衛河,水運經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運。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里至臨清入今衛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後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於是在1289年,自濟州河向北經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250里,接通衛河。因為會通河位於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並在濟寧設水櫃,南北分流,以調節航運用水,控制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後,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河,在溯白河至通縣。1291年——1293年,元朝從僅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至此,今天的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運河建成後,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但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

明清兩代

明、清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360里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後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里,使原經沛,除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夏鎮、韓莊、台兒莊到 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並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節運河水位。清朝於1681~1688年,在黃河東測,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韓莊運河,南接今裏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後期和是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均未付諸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除州至長江段400餘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8000萬噸,並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運河濟寧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發揮航運效益。濟寧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級,其中大型船閘12座。運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節節設閘控制,洪水期調泄,枯水期補給,江水北調工程已初具規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閘年通過船舶噸位已達1370餘萬噸,年貨運量達5500萬噸。為適應貨運任務的迅速增長,分流煤炭南運,濟寧至杭州段的運河擴建續建工程業已開始,將進一步浚深擴寬航道,加建複線船閘,溝通運河至錢塘江的航道,擴大港口吞吐能力,使運河單向通過能力達到3500~4000萬噸,承擔起年運量1億噸的總貨運任務。

運河風情

半山橋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半山橋位於杭州市北部,原名依錦橋,為台階石拱形橋。長34.8米,寬6.6米,高7.6米 。橫跨上塘河。昔日為杭州、筧橋、彭埠等地到半山的必經通道。
半山橋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327-649年),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相傳唐朝時戰爭連綿,為了運輸方便,開河造橋,據傳萬歲旨意在半山前上塘河建一座橋,為標榜皇恩浩大,取名依君橋,上報京都,朝廷大臣認為君是萬歲,把君字刻在橋上,對君不尊,改名依錦橋,因該橋北依半山,故此地民眾均呼為半山橋。

祥符橋

祥符橋建於明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祥符鎮五里塘河上,古建築。五孔梁式石橋,高5米 ,全長19米,橋面寬36米。橋墩以條石並列。有明代題記10餘處。

歡喜永寧橋

歡喜永寧橋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李王橋,橫跨上塘河,系單孔拱形石橋。長47米,寬6.5米,高7.5米,橋棟上安有石獅8隻,原名為里王橋,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據 《杭州府志》載:“永寧橋在堰東北七里,舊為渡曰李王渡,乾隆三十五年創建石樑跨在河 南北。”

湖墅八景

湖墅八景為明代王布范的題詞,說明八景於明代時已盛名。江橋暮雨系湖墅八景之一,據《 湖墅小志》載:“江漲橋與華光橋作八字式,河面極為開闊,有時暮雨蕭蕭,頗有詩意,而 入夜蟹火漁燈如點點繁星,稱“‘江橋漁火 ’輝映岸上,更是別有情趣。”這就是所謂“江 橋 暮雨。”另有夾城夜月、陡門春漲、西山晚翠、花圃啼鶯、皋亭積雪、白盪煙村、半道春紅 共八景。

富義倉

富義倉位於運河霞灣公園一側,占地10畝,可儲存稻穀4~5萬石。共有4排倉儲式長房,內 有礱場(即碾坊),碓房(舂米的作坊)、司事者居室等。另有1亭供歇

息。重點表現運河的漕 運文化和倉儲文化。根據拱墅區運河文化旅遊線規劃,將建設富義倉主題公園。

珠兒潭

珠兒潭,近賈家弄,此弄相傳以南宋奸相賈秋壑得名。其他多池沼、林園之勝。鹹豐初年, 戚凌燕買范姓屋,居家於此。珠兒潭在其屋中。潭橫直不過五、六尺,水珠從潭底湧起,時 刻不絕,曾有《寒潭雁影》匾額。

旅遊指南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運河博物館開放時間:周三--周日(周一、周二閉館) 9:00--16:30
優惠措施:免費開放
乘車路線:公交47路,70路,61路,醫院K591路台州路口下
公交33路,151路,347路,K63路, K403路上塘路舟山路口下,沿衢州街前行即到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1號 郵編:310015
注意事項:夏日穿背心、拖鞋者不得進內。館內禁止吸菸。

世界上另類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