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是我國戲曲研究的中心和權威機構,其前身是成立於1951年的中國戲曲研究院。

研究所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時毛澤東主席曾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並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寫院名。周恩來總理也題詞“重視與改造,團結與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題詞成為新中國建立以來全國戲曲工作的方針和該院(所)的宗旨。中國戲曲研究院建院初期,是一個集戲曲研究、戲曲表演、戲曲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戲曲機構,設有研究、編輯、資料、實驗劇團、劇場等部門。梅蘭芳任院長,程硯秋、羅合如、馬少波、張庚、周信芳、任桂林先後任副院長。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止學術研究活動,所有人員下放“五七幹校”。1975年,文化部籌建文學藝術研究所,原戲曲研究院人員陸續回京,組成戲曲研究室。1978年,戲曲研究室改稱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1980年改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郭漢城、蘇國榮、余從、王安魁先後任所長,馬遠、俞琳、陳義敏、廖奔、劉滬生、黃在敏、劉彥君等先後任副所長。現由副所長劉禎主持工作,副所長賈志剛、劉文峰(兼支部書記),所長助理王建民。

研究所專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曾擁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戲曲史論專家:
張庚,著有《戲劇概論》、《戲劇藝術分論》、《論新秧歌劇》、《論戲曲表現現代生活》、《戲曲藝術論》、《張庚戲曲論文集》、《張庚文集》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中國戲曲志》、《當代中國戲曲》,與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
郭漢城,著有《戲曲劇目論集》、《淡漬堂詩抄》、《郭漢城詩文戲曲集》,主編《中國十大悲喜劇》、《中國戲曲經典精品》,與張庚主編《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
傅惜華,著有《綴玉軒藏書志》、《中國小說史料補編》、《六朝志怪小說之存逸》、《寶卷總錄》、《曲藝論叢》《西廂記說唱集》、《古代戲曲聲樂論著叢編》、《元代雜劇全目》、《明代雜劇全目》、《清代雜劇全目》、《明代傳奇全目》、《水滸戲曲集》、《漢代畫像全集》、《中國古代文學版畫選集》、《校定龍圖目錄》等。
黃芝崗,著有《湯顯祖年譜》等。
王芷章,著有《腔調考源》、《清代伶官傳》、《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圖書館昇平署曲本目錄》、《中國京劇編年史》、《中國梨園發展史》、《中國戲曲聲腔叢考》、《京劇名藝人傳略集》等。
戴不凡,著有《百花集》、《百花集續編》、《論古典名劇〈琵琶記〉》、《論崔鶯鶯》、《小說見聞錄》、《戴不凡戲曲研究論文集》、《紅學評議外編》等。
何為,著有《戲曲音樂研究》、《戲曲音樂散論》、《談戲曲音樂的創作與發展》等。
沈達人,著有《戲曲與戲曲文學論稿》、《戲曲意象論》、《戲曲的美學品格》等。與蘇國榮主編《戲曲史論叢書》,與顏長珂主編《古典戲曲十講》。
余從,著有《戲曲聲腔劇種研究》、《中國戲曲史略》,主編《中國京劇藝術》、《中國戲劇史圖鑑》等。
劉念茲,著有《南戲新證》、《戲曲文物叢考》、《唐短歌》、《宣德寫本〈金釵記〉校注》等。
龔和德,著有《舞台美術研究》、《亂彈集》等。
傅曉航,著有《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西廂記集解》、《戲曲理論史述要》、《金聖歎評傳》等。
顏長珂,著有《戲曲劇作藝術談》、《古典戲曲名作縱橫談》、《中國戲曲文化》、《李玉評傳》。主編《戲曲藝術長河》,與沈達人主編《古典戲曲十講》,與郭漢城主編《中國十大悲喜劇集》,與劉文峰主編《20世紀中國文藝圖志·戲曲卷》。
黃克保,著有《戲曲表演研究》等。
蕭晴,著有《怎樣保護嗓子》、《怎樣練嗓》,主編《程硯秋唱腔選集》、《程硯秋藝術評論集》等。
傅雪漪,著有《中國傳統戲曲聲樂藝術》、《九宮大成南北詞譜選擇》、《中國古典詩詞曲譜選擇》、《傅雪漪古典詩詞配樂吟唱曲選》等。
蘇國榮,著有《中國劇詩的美學風格》、《戲曲美學》、《宇宙之美人》、《藝術的三維觀照》等。主編《周恩來論文藝》、《戲曲理論研究文選》,與沈達人主編《戲曲理論叢書》。
吳乾浩,著有《白樸評傳》、《戲曲美學特徵的凝聚變幻》、《〈紅樓二尤〉的表演與文學劇本研究》。與譚志湘合著《二十世紀的中國戲劇舞台》、《彩虹集》等。主編《京劇泰斗》叢書。
塗沛,著有《程硯秋傳》、《中國京劇的表演藝術》等。
薛若琳,著有《尤侗論稿》,主編《中國巫儺面具藝術》等。
王安魁,著有《當代戲曲作家論》、《新時期戲曲創作論》、《戲曲拉奧孔》、《海邊劇評》、《張庚評傳》、《戲曲理論與戲曲思維》等。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中國古典戲曲名著故事叢書》等。
周育德,著有《湯顯祖論稿》、《古柏堂戲曲集校注》、《中國戲曲與宗教》、《中國戲曲文化》。
劉蔭柏,著有《馬致遠及其劇作論考》、《元代雜劇史》、《洪升研究》、《中國古代雜技》、《西廂記研究資料》、《西遊記發微》、《中國武俠小說史》等。
孫崇濤,著有《金印記校勘》、《繡襦記校注》、《青樓集箋注》、《戲曲優伶史》、《風月錦囊考略》、《風月錦囊箋注》等。
吳毓華,著有《古代戲曲美學史》、《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等。
黃在敏,著有《戲曲導演概論》等。
章詒和,著有《師友集》、《中國戲曲》等。
譚志湘,著有《時代藝人-喜彩蓮》、《荀慧生傳》、《南天一抹嫣紅-紅線女藝術生活》。與吳乾浩合著《彩虹集》、《二十世紀中國戲劇舞台》。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戲劇論文集》。
欒冠樺,著有《戲曲舞台美術概論》。
張樹英,校注《連環記》、《黨人碑》、《偷甲記》、《牡丹亭》等。與周傳家合著《中國清代藝術史》等。
張民,著有《京胡伴奏研究》。
徐城北,著有《梅蘭芳與20世紀》、《梅蘭芳百年祭》、《京劇與中國文化》等。
廖奔,著有《宋代戲曲文物與民俗》、《中國聲腔劇種源流史》、《中國劇場史》、《中國戲劇圖史》,與劉彥君合著《中國戲曲的蟬蛻》、《中國戲曲發展史》等。

研究所成就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建所50多年來,組織和承擔了多項國家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編撰出版了《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戲曲史論叢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當代中國戲曲》、《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古典戲曲總目》、《京劇劇目初探》等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戲曲專著,個人撰寫出版的學術著作達100多種,其中有不少獲得國家、部級和院級的獎勵。多次主辦和承辦國際和全國性的大型學術會議、重要的學術展覽;多次赴港、澳、台地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及歐美的一些國家進行學術交流。2001年5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作為申報單位申報的“崑曲藝術”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推動了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為構建中國戲曲學學科,提高中國戲曲文化在國際戲劇界和學術界的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目前設定有戲曲史、戲曲文學、舞台藝術、少數民族戲曲四個研究室和《戲曲研究》編輯部。在職人員29人,其中有高級職稱者10人。
研究員胡芝鳳,全國政協委員,主要從事戲曲表演研究,著有《藝海風帆》、《胡芝鳳談藝》、《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等。
研究員馬也,主要從事戲曲理論研究,著有《戲曲時空論》、《戲曲人類學論稿》。
研究員劉文峰,主要從事戲曲史志、戲曲民俗研究,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卷本《中國戲曲志》編纂出版工作,著有《山陝商人與梆子戲》、《中國戲曲文化圖典》、《百年梨園春秋》、《20世紀中國文藝圖志·戲曲卷》、《北京戲曲通史》(民國卷主編,主要撰稿人)等。
研究員賈志剛,主要從事戲曲表導演研究,著有《邁向現代的古老戲劇》、《戲曲體驗論》,參與編寫《新時期文藝新潮論》、《戲曲表演史論》等。
研究員劉禎,主要從事戲曲史和民間戲劇、宗教戲劇研究,著有《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徐文長小品》、《勾欄人生》、《北京戲劇通史》(遼金元卷主編、主要撰稿人)、與王安魁主編《東方戲劇論文集》等。
研究員毛小雨,主要從事戲曲史研究,著有《元雜劇中佛教戲研究》、《北京戲劇通史·遼金元卷》(主要撰稿)等。
研究員戴雲,主要從事戲曲古籍的整理研究,參與編寫《珍本目連戲輯選》、《中國戲曲研究書面提要》、《中國文學大辭典·古代卷》、《中國曲學大辭典》、《中國戲曲劇目提要》等。
副研究員李悅,主要從事當代戲曲和少數民族戲曲研究,參與《當代中國戲曲》、《中國當代戲曲史》、《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有關少數民族戲曲的撰寫。
副研究員何玉人,主要從事當代戲曲作家作品研究,著有《新時期戲曲喜劇創作論》、《博發與超越――新時期福建戲曲創作論》等。
副研究員詹怡萍,主要從事戲曲古籍的整理研究,校注《長生殿》,評註《鸞鎞記》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正在進行的國家和部級藝術學科重點項目有《全國戲曲劇種劇團現狀調查》、《崑曲大典》、《京劇大典》、“崑曲與中國文化研究叢書”(九種)等。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投入的加大,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將會在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有新的、更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