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82年3月,其創始人是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庭燧研究員。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基礎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基礎研究為主,套用研究為輔;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和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支撐單位之一。擁有中科院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納米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是安徽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合肥研究院物質科學計算中心的依託單位。

簡介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固體物理研究所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牽引,面向納米科技材料物理的學科前沿,圍繞環境、安全等領域對前沿材料的需求,從事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加強基礎與套用的銜接,並向套用延伸。主要學科方向為: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計算材料物理、新型功能材料與固體內耗。

固體物理所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引進博士後30多人,為國家培養、輸送了碩士博士畢業生780多人,其中博士畢業生350多人,他們當中有6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5人獲得中科院劉永齡獎學金一等獎;20多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和其他冠名獎學金。

固體所擁有國內一流的實驗平台,包括納米材料合成、評價、表征平台,功能材料結構表征、物性測試平台,大規模高性能計算平台,內耗測試平台與MBE生長平台。有一系列特殊材料的製備裝置和一批用於材料的光學、電學、磁學和熱學等物性測試及固體微結構分析的大型儀器設備,有力地支持了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在知識創新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所共獲得國家發明獎、中科院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安徽省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等30餘項,葛庭燧院士獲得國際材料領域最高獎—梅爾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以及國際內耗領域終身成就獎。我們已經申請專利64項,其中發明專利40項,已授權發明專利25項;出版專著11部;發表SCI論文1700多篇,每年SCI論文數排名在全國各科研機構中列第20名左右,1995-2004年SCI收錄論文累計被引用次數排名居全國研究機構第9位、均篇引用次數居第1位。2002年、2003年、2004年連續三年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進入全國前10名。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論文均篇引用次數排名居全國科研機構第一名。

歷屆領導

1982年3月――1986年10月期間所領導

所長:葛庭燧

所長助理:王公達

副所長:吳希俊(1985年)

黨委書記:姚民軍(1983-1989年)

1986年10月――1990年12月期間所領導

名譽所長:葛庭燧

副所長:吳希俊(主持全面工作)、董遠達

黨委書記:姚民軍

黨委副書記:張長琦(1990)

1990年12月――1995年3月期間所領導

名譽所長:葛庭燧

副所長:戚震中(主持全面工作)、張立德

黨委副書記:張長琦(1991-1996年)兼紀委副書記(1993年)

1995年3月――2000年1月期間所領導

名譽所長:葛庭燧

所長:張立德

副所長:崔平

所長助理:單文鈞

黨委副書記:單文鈞兼紀委書記(1996-2002年7月)

2000年1月――2004年9月期間所領導

常務副所長:崔平(2000年1月)

所長:崔平(2002-2003年),代理黨委書記

副所長:單文鈞

所長助理:秦勇

黨委副書記:單文鈞兼紀委書記(2002年8月-2003年)

現任領導

蔡偉平--所長,研究員,博導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1982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材料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材料科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6年10月-1987年1月在瑞士聯邦材料測試中心從事科研合作;1995年7月-1997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1997年8月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8年7月-2000年11月,在德國馬普學會微結構物理研究所做客座科學家;2001年6月-2001年9月在德國Kassel大學納米科技中心從事科研合作。2000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4年9月任常務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分管財務、人才、外事和所戰略發展規劃等。2005年起兼任中科院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1月任固體所所長。

內耗與固體缺陷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研究室簡介

內耗與固體缺陷研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一直活躍在該領域的最前沿,是國內內耗領域的主要研究基地,主持和參與主持了歷屆國內本領域的大型學術會議。研究室研製了薄膜內耗儀、聲頻內耗儀、液態內耗儀、多功能內耗儀,建成了國際一流的頻譜齊全、溫度範圍寬的內耗測量裝置。近年來,內耗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利用內耗技術並結合其它微觀分析手段和數值計算方法,對功能陶瓷材料、金屬高阻尼材料等中基礎科學問題、液體(簡單金屬、合金)的內部結構和相變過程、高分子熔體和顆粒物質中異常特性進行研究,揭示材料結構與巨觀物理性能之間的內在聯繫,研究成果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發展了薄膜及小尺度試樣的內耗測量方法與技術,並積極探索內耗測量與其它物理量測量相結合的方法與技術。

研究方向

1、內耗與固體缺陷

晶界內耗研究

納微尺度材料內耗測試技術的研究

內耗技術在快離子導體、鐵電材料、壓電材料等功能陶瓷材料研究中的套用

新型高性能阻尼材料、面向電漿第一壁材料的研究

內耗技術在工業生產(如BH鋼等)中的套用研究

2、新型功能膜材料的製備與物性研究

新型超硬薄膜材料的研究

新型電解質材料(氧離子導體、鋰離子導體、質子導體等)的製備與物性研究

人工骨組織工程納米複合支架材料的製備技術研究

3、液態和軟物質研究

簡單熔體中平移序和取向序參數的定量化

簡單熔體的輸運性質與結構關係的普適性規律研究

複雜熔體中異常結構變化特徵研究

高分子熔體能量耗散規律研究

顆粒物質中孤立波衰減、振動分離、流動與堵塞、微結構與力鏈分布等研究

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研究室簡介

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是經過中國科學院定位的專門致力於物質計算科學研究的實驗室。研究室一直瞄準國際前沿,通過理論和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在凝聚態物理理論和材料科學中的一些重大前沿問題上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與國內外同行具有廣泛的合作,參加了多項973項目、基金委重大研究計畫,承擔了多項國家基金以及中科院重大、重點,創新課題。

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電子結構、磁結構研究

·自旋、電荷、軌道有序問題

·新的動力學模擬方法

·納米顆粒、納米結構、納米陣列體系的理論研究

·非共線的磁結構的理論

·表面和界面的結構和動力學性質

·介觀體系的量子輸運問題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與性質

研究目標

·進行與材料設計有關的電子結構和物性的計算

·模擬和預測材料的動力學性質

·介觀量子輸運理論研究

·揭示新型電子材料的物理規律

·計算方法上進行創新以適應新問題的需要

研究領域

·電子結構研究

·納米量子輸運研究

·強關聯電子體系理論

·動力學模擬

研究成果

固體所2000-2007年申請、授權專利目錄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固體物理所科研課題獲獎表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