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是在原北京礦業學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所研究型大學,位於北京市,始建於1909年。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由地處北京和徐州的兩個辦學實體組成。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同時也是“111計畫”、“卓越計畫”、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北京學院路地區教學共同體成員高校,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之一,是教育部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

基本信息

介紹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地處北京和徐州的兩個校區組成。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是在原北京礦業學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所研究型大學。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97年7月,經原國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成立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199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校位於北京市高校雲集的海淀區學院路,東眺國家奧林匹克公園,西望頤和園圓明園香山,學校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45萬餘冊,電子圖書18.9萬冊。
中國礦業大學是一所具有礦業特色,以工科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1950年學校由焦作遷至天津,改名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清華大學、原北洋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科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文革”期間學校搬遷、更名,形成異地辦學格局;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成立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後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2000年2月,學校整體成建制地劃歸教育部管理,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
中國礦業大學的發展始終得到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1988年,鄧小平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1994年,江澤民接見了我校餘力教授,支持其“煤炭地下氣化”科研項目並作了重要批示。1996年1月19日,江澤民視察學校,並就能源發展戰略及能源科技教育等問題作出重要指示。1999年5月18日,江澤民為學校建校90周年題詞:“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把中國礦業大學辦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學。”6月16日,李鵬為學校題詞:“發展能源科教事業,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吳邦國、李嵐清、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親臨學校視察。
--------------------------------------------------------------------------------
學校現設有研究生院和10個學院,7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省部級重點學科,9個具有博士、碩士整體授予權的一級學科,8個“十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7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50個博士點,96個碩士點,58個本科專業。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多個基礎和專業基礎實驗室,還有水煤漿世界實驗室、中日地層環境力學中心以及國際交流中心。此外,學校還是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在職工商管理碩士(EMBA)和工程碩士的單位。
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其中兼職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110人,碩士生導師137人,教授103人,副教授105人,半數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85%的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中有2人分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和提名獎,4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3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0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
“十五”期間,學校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大發展,教學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質量不斷提高。2000年至2005年,有5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0年,有1人榮獲首屆“中國優秀博士後獎”,是全國10名獲獎者之一;2005年,學校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並有2人榮獲“中國優秀博士後獎”。自1998年開展本科教育以來,學校不斷加大對本科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了科學規範的教學體系,確保了教學質量。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有4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2項;2004年,2002級英語專業本科生在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一次通過率達90.7%(全國平均通過率62.86%)。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幾年來有數十人次獲獎,在所參加的三屆北京市大學生(非數學專業)數學競賽中均取得較好成績,其中2001年第十三屆總成績名列第六;在2002年第十四屆競賽中,獲得特等獎1名(特等獎共設2名);在第十八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競賽的甲組比賽中,獲甲組特等獎1名;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北京賽區比賽中,獲一等獎2名。“十五”期間,學校就業工作取得可喜成績,實現了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年均就業率達到95%以上,2005年本科生就業率達到96.4%,研究生就業率達到99.3%。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已經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並重的辦學格局,根據學校改革與發展“十一五”規劃,未來學校將積極構建開放式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和研究型本科教育體系。學校現有在校學生8500餘人,其中研究生3300餘人,本科生4600餘人。
學校的科研工作保持始終良好的發展勢頭。“十五”期間,共承擔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50項,其中:“863”項目10項,“973”項目11項,“十五”科技攻關項目7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科研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各1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4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8項;發表論文4887篇。目前,在研課題400餘項,其中,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863”項目、“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科研群體等重大項目2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項,教育部重點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70餘項。一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如水煤漿製備、煤炭地下氣化及工業型煤等成果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已與十幾個國家的幾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係。1999年8月,學校成功舉辦了'99國際採礦科學與技術大會。2001年4月,第29屆計算機在礦業中的套用(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簡稱APCOM)國際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這是APCOM國際學術會議首次在亞洲和開發中國家召開。2001年10月,學校舉辦了第175次香山科學會議,也是該會議第一次研究深部資源開採等科學問題。目前,學校已經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利茲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學校將選拔優秀本科生赴諾丁漢大學、利茲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04年學校已選派了首批學生到英國諾丁漢大學學習。2006年學校將啟動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大學生科研訓練交流計畫。
21世紀初,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將堅持“科學規劃,充實內涵,辦出特色,辦成精品”的辦學宗旨,抓住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

相關條目

高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