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器 FC-1 VS 殲-10

中國98式坦克性能參數
中國最新型T-98式坦克是882千瓦的1500HB渦鈴占壓中冷柴油發動機,最大時速65KM/H,最大行程500KM(與M1A2相當),全重50T,單位功耗17。6KW/T。動力艙整體吊裝,傳動為分置液壓傳動,有備用機械傳動。每側6個掛膠負重鈴,覆帶雙銷掛膠。爬斜度32%,壕寬3M,垂牆0。85M,潛深5M。發電機13KW。
火控系統
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炮長瞄射目標時,車長可搜尋下一目標並自行射擊。2500M對動目標首發命中90%,夜間對TANK距離為3000M,自動機每分鐘8發。在這次閱兵式上走過了一種被稱為T-98的新型主戰坦克,從其在方隊數量上看,尚未進入量產。T-98除繼承了T-90II的大部份優點之外,又經過了多項重大改進。由於底盤和炮塔與之前所見到的T-90主戰坦克有較大差異,酷似T-72的某些外形特徵更使人產生種種聯想,也是三種主戰坦克中引起外界爭議最多的一個。
裝甲及防護
從外形來看,T-98保持了國產主戰坦克一貫低矮的輪廓。炮塔的正面裝甲比T-90II具有更好的彈道斜面,呈65度梯形,也更加平闊,減少了坦克正面裝甲的負彈面;焊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表面似乎經過了打磨,顯得十分光滑,加上坦克敏捷的機動性,不知設計人員是否考慮過以此增加跳彈的機會;炮塔頂部微突,增加了內籠的可利用空間,車長和炮手的艙蓋中間設有泄爆板,可逸散爆炸以保護乘員;為了炮塔在駕駛頭部伸出時仍可以有一定的左右轉動,緊挨炮盾兩側裝甲塊下端的銳角被向外斜銷掉了一片,露出了正面模組裝甲一角,整個炮塔也因此看起來有些象M1A1;安裝在支撐性基甲上的組合式複合裝甲塊有三個吊環,顯示整塊組件在受損後可以整個吊起,換新,立即投入戰鬥,大大縮短了戰時轉換的時間,也利於日後升級更換更好的複合裝甲;複合裝甲可能是合金鋼,鋁合金同淬化陶瓷的疊加組合(Chobham),據說其中還夾有防破片芳綸纖維板,估計正面裝甲整體防護能力在600毫米均質裝甲以上;以往,蘇式坦克的炮彈通常存放在乘員座椅下的轉盤式彈機內,一旦被引發,整個炮台都會被掀掉,而98式的炮塔尾部雖比90式有所延伸,但據說彈艙仍未實現分艙化,頗為遺憾;另外,考慮提高乘員的生存能力,自動裝彈機,油料箱可能用鋼板隔離;炮塔兩邊各有兩具5聯裝電控煙幕發射器。有人關心T-98是否有空調的問題,T-98的火控系統採用大量精密的微電子儀表,加上大江南北不同地理環境的考量,內部不可能沒有空調。
該坦克可能還首次裝備了主動防護系統。在炮手艙蓋的左後方有一個盒式裝置,附有一疑似紅外干擾機的視窗,其所在位置和工作方式類似俄羅斯新推出的“窗簾-1”(Shtoa-1)型光電對抗綜合防禦系統,應可干擾“TOW”式和“龍”式反坦克飛彈的制導系統,對“幼畜”,“銅斑蛇”等同樣使用半主動導引頭的飛彈,制導炮彈也有一定效果。在車長位置上方有一個被罩子護住的感測器可能就是該防禦系統的360度雷射告警裝置。該系統處於自動工作狀態還可以聯動煙幕發射器及時在飛彈來襲方向設定煙幕,以便金蟬脫殼。如果不是光電對抗系統的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光電觀瞄儀了,那就當真具有“中國特色”了。
底盤及動力
T-98的座位排列為車長在右,炮手在左,駕駛居前正中,發動機和變速箱則采後置的傳統布局。前斜板上有橫向加強筋及V字形防浪板,這些dejavu的特徵使人很容易就聯想起蘇聯的T-72,但是從其三組路輪的不等間距來看,其內部動力,懸掛系統同T-90又如出一輒,承載系統使用相同的6組裝在扭力桿上的大直徑負重輪,相信底盤只是為容納新型發動機而改良設計的。新型發動機的產地不明,只知道輸出馬力為1,500匹,可使用包括柴油(為基本燃料),汽油(為輔助燃料)和煤油(為備用燃料)多種燃料。單位功率重量比為30匹/噸!
武器及火控系統
125毫米炮採用同俄制T-80滑膛主炮,2A46M-1類似的結構,可以發射高速穿甲彈和反坦克,反直升機半主動雷射駕束飛彈。高速穿甲彈在2,500公尺內應該可以擊穿西方目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炮射飛彈則對5,000公尺內的目標構成威脅。防空武器除炮射飛彈外,仍為12。7毫米機槍。傳統的並列機槍的視窗被罩住,不知是否被挪為它用。
T-98的數字式火控技術應該說是十分先進的了,由橫風感應器,雙向穩定器,車長,射手晝夜熱成像觀瞄儀,彈道計算機,雷射測距儀,自身速度,目標速度測量儀,炮耳傾角感測器,藥溫,環境溫度指示器等組成,首發命中率應接近80%(註:炮射飛彈通常高於80%)。其中,初期T-90II一直被人逅病的缺少紅外熱像儀在T-98上已經得到糾正。熱像儀比起T-90II的被動式夜視儀來講有夜視距離超過3,000公尺,穿透煙霧,塵沙能力強,隱蔽不易受干擾等優點。熱像儀的另一絕對優勢就是它能夠分辨肉眼無法分辨的偽裝目標和混雜在背景地物中的目標。帶著這個知識就不難理解「解放軍報」中的“千米外”讓藏在沙牆後的坦克“現形”的神奇了。T-98火控系統中另一值得稱道之處就是它已經擁有了目標自動跟蹤技術(註:「解放軍報」同篇文章有相關描寫)。炮手不需要特別精確地瞄準目標,只要按一下跟蹤按鈕,瞄準鏡便可自動以一定速度跟蹤目標,從而提高了在動態下的命中機率。目前,只有日本的T-90,法國的“雷克勒”和以色列的“梅卡瓦Mk3”坦克已初步具備這一功能。如果自動跟蹤系統進一步增加自動探測與自動識別的功能,則中國下一代雙人坦克指日可待!
根據「解放軍報」的相關描述,T-98已經裝備了現代化的“車載信息系統”。這種戰鬥信息管理系統是把車載導航(慣性導航+GPS)和瞄準系統與簡單的信息傳輸系統作有機的結合,然後將處理後的信息反應到車長的戰術顯示器上。坦克乘員藉助從信息系統所獲得的戰場態勢感知(SituationAwareness),在實時(RealTime)中做到“知己知彼”,還可使坦克的主要武器對視距外的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如果以上電子裝置是透過MIL-STD-1553B的數據匯流排(databus)進行聯接的話,實現裝甲兵同空中,水面兄弟部隊C3I的一體化就不是一個夢想了!該系統的研製成功顯示T-98的指揮和通訊手段已經趕超M1A1,接近M1A2的水平,也標誌著我裝甲兵部隊正式進入了戰場數位化的新時代。
另一種解放軍近年致力研究的重點坦克技術就是大閉環炮瞄功能(Bust-on-Target),這主要是指第一發炮彈不中,第二發自動修正射角,立即開火的能力。擁有大閉環系統的坦克可在第一發錯過目標的情況下,對敵有95%以上的二次攻擊命中率!這樣先進的火控系統如果還不具備“獵-殲”操作模式的話就有點兒浪費。估計,即使T-98不具備接戰多點目標的能力,在緊急情況下,車長也應具備越過射手直接實施攻擊的功能。
這種最先命名為96式的主戰坦克於1996年定型,97年試服役,今次展出的還要先進,是其最新改良型(註:也可能是最終量產型),1998年才研製成功,目前尚未進入量產,也是目前中國最貴重的戰車,其各類性能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其超過一千萬人民幣的價格注定T-98不可能被軍方大量採購,可以看作是中國為追趕世界先進坦克技術,維持相關研發技術力量的一種努力。閱兵式上出現的T-98由來自北京軍區的裝甲第七師坦克團上尉骨幹駕駛,儘管在預演時出了一次嚴重的機械故障,該團還是在正式儀式上做到了萬無一失,不辱使命,受到了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
“獵,瞄,夜,快,遠”
從T-90II到T-98,性能從機動,火力和防護力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整體戰力達到或超過了俄制T-90的水平,看來中國確實通過購入T-80U學到了不少東西,加上這幾年對西方坦克技術的研究,已經大幅改良了國產的T-90II戰車,但還存在著不足。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西方主戰坦克都在50噸以上(韓國的“迷你”M1A1,K1A1也超過了51噸,M1A2則達到了62噸)剩下的俄制坦克則是採取鑲嵌ERA的辦法來補強,T-98剛剛邁過50噸的門檻,似乎也在走西方內置模組裝甲的道路,不過我國目前的裝甲水平不加ERA能否達到第三代西方主戰坦克的防護力度(註:大約1,000毫米均質裝甲的水平)還有待商榷。貧鈾裝甲的密度比鋼大250%,對抗動能穿甲彈特別有效,且具有費效比高,核污染微小等優點,值得考慮。如果中國使用了俄國技術的自動裝彈機的話,將會在實戰中有大麻煩。因為俄制自動機每次在炮彈射出後都會自??復瞄準,這中間有大約十秒的延遲,在海灣戰爭美伊坦克對決中,同樣使用自動裝填機的許多伊拉克T-72坦克就在裝填的延誤中喪失了戰機,永遠地癱在了沙漠的空曠中。M1A1的炮手在戰後也談到,通常伊方裝填一次再瞄準,使用人力裝彈的M1A1已經摧毀了目標並轉向下一個犧牲者了。火炮還有升級到55倍徑135/140毫米坦克炮的潛力,惟再配合高速動能炮彈(>10兆焦)和電磁炮,電熱炮的研究,才能在這場永無休止的“甲-彈之爭”中取得先機。根據我國現有電子工業的整體水平,火控系統也應該有改良的餘地,尤其是感測器的靈敏度和探測距離以及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容量和速度,火控系統應該瞄準3,000到3,500公尺內發現,攻擊目標的能力,這一難度相當於5米開外的距離彈針射蠅一般!在今後的坦克對擂中,誰能夠爭取主動,誰能夠首發命中,誰就有希望從戰鬥中生存下來,相反,則可能被敵人消滅。“獵,瞄,夜,快,遠”將是中國進一步改良T-98所遵循的準則。祝願我國的T2000能夠一統江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