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天王

中國四大天王

中國四大天王有1.佛教護法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2.香港四大天王,即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3.國樂四大天王是對四位民樂家杜聰、方錦龍、王中山、陳軍的別稱;4.台灣四大天王王傑、齊秦、童安格、周華健;5.《四大天王》是香港的一部電影。

1. 佛教護法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俗稱“四大金剛”,是錯誤的,應該叫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別是: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居須彌山腰東,黃金為地;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居須彌山腰南,琉璃為地;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居須彌山腰西,白銀為地;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居須彌山腰北,水晶為地。

東方持國天王

中國人將四大天王漢化,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四大天王是“佳夢關魔家四兄弟”,其中【南方增長天王】名魔禮青,手持青鋒寶劍,以“鋒”諧音“風”;【東方持國天王】名魔禮壽,手持碧玉琵琶,以琵琶之義諧“調”;【西方廣目天王】名魔禮紅,手持混元珠傘,以傘之義諧“雨”;【北方多聞天王】魔禮海,手持紫金花狐貂,司“順”(有的書說這種動物叫蜃,以“蜃”諧音“順”。各處塑像也不甚相同,有的塑成龍,有的塑成蛇),連起來就是“風調雨順”。
由於布施、持不殺戒、孝順父母,歿生此天,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此天一晝夜。
四大天王,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四天王各居一山,護一天下(四天下即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南瞻部洲(地球)、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天,(佛教把世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只有達到涅盤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輪迴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稱“六欲天”,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為四天王及其隨從之住所)。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佑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居須彌山黃金地,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居須彌山琉璃地,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以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居須彌山白銀地,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 
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多識,以福德名聞於四方。居須彌山水晶地。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

西方廣目天王

佛教的天王殿中,供奉著東、南、西、北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任,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主持一個公司事務的,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事務的,是帝王、總統。那怎么樣才能做好呢?一定要盡職盡責。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他的職責,能把自己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滿,這個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一定能富強。持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道理。
南方增長天王。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啊!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道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智慧、技藝、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佛門也不例外,佛門真正是講進步,永遠都站在時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時代走,而是領導時代走。怎樣持國,怎樣增長,如何做得很圓滿?後面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實踐的方法。
西方廣目天王,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天王,叫我們多聽。
這就是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成就根本的學問;行萬里路,就是今天所謂的觀光、考察,能到處去看看。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採納;看到缺點,我們警惕。我們能夠[舍人之短,取人之長],以此改造自己的社會、建設自己的國家,那樣的話,這個國家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這叫真正的護法!
這些天王的塑像供在那兒,是在給我們上課的!你要一看就曉得,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由此看來,學佛哪裡是迷信?哪裡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這道具也是表法的。

北方多聞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著做事情不可操之過急,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弦鬆了,彈不出聲來,緊了它就斷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過了頭,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圓滿。
南方增長天王,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劍——慧劍(智慧之劍),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
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是一樣的意思,代表著變化!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這個物質世界的現實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樣才能夠從容應付。
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有種種染污,所以要預防,不要被污染。在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要受染污。對現實社會要能夠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方法去應付、處理(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天王殿的天王們教導我們這些啊!不要只把他們當做神明,給他們燒幾炷香,求他們保佑你平安,那樣就大錯特錯了!
由此可知,佛教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
佛前供一杯水,有什麼意義呢?表法的呀!水是乾淨的、清淨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靜。看到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平等。
佛前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後就結果;花代表六度萬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呀,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想到[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就要修什麼樣的因]。
所以佛門的一切設施、供養,處處都是提醒、教育自己啊。佛菩薩不聞、不看也不吃,什麼都不要啊!再者,[佛燈]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沒有一樣不是在教育。現在學佛的人,對這些教育意義,統統不知道。為什麼要燒香?為什麼要供奉這些東西?都不知道啊,所以信佛統統都變成迷信。社會上有人批評學佛的人是[迷信],更有人說學佛的人都是神經病。他說得沒錯啊!多少學佛的人真沒有弄清楚啊。如果自己清楚了,再跟他們講解清楚,相信他們也要學啊。
總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無量的大覺,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快樂,這是離苦得樂。佛在以無盡的慈悲之心,教化一切眾生,就如同親生父母在念子教女!
供祈【四大天王】之功德

南方增長天王

佛教經典記述,供養佛教護法天王,可得世間與出世福德,可得龍天善神護佑,可得不可思議之增上順緣,可以振興事業,獲得財運及權勢,遣除修法中內外諸障,增益一切善法功德。
【天王福祿】供祈薰香
薰香特質:
本薰香以供祈四大天王為緣起,集聚外、內、密三門皆善之發心,以四天王歡喜之吉祥木、安息香、龍腦香、白膠香等增益和合,清淨虔制而成,經藏地寧瑪巴寺院高僧大德加持後,此香功德真實殊勝。
薰香功德:  
此香點燃時溫馨甜潤,為供奉龍天護法、財神之高級供品,虔誠供養、祈禱四天王主尊及其眷屬,可得事業順利、大展宏圖。 仁王護國般若心咒 
“拿摩,拔 噶 乏 得 ,拔 來 佳,叭 拉 彌 達 呀,嗡,哈 利 提,吸 里 蘇 魯 達,維迦牙,司乏哈”
《仁王經》雲:“若人得聞。一經於耳。所有罪障。悉皆消滅。況復誦習而令通利。以法威力。當令國界永無眾難”
《陀羅尼集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誠心。書寫讀誦。如法修行。是人所有百千萬億恆河沙劫生死重罪。於須臾頃。悉滅無餘”此呪即般若無盡藏陀羅尼。見陀羅尼集經。前由朱慶瀾將軍懇請持松上師。特開方便公開印明及觀想法。茲特敬錄於下。庶受持者感應迅速。世界和平。國家興盛。

2. 香港“四大天王”

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四大天王指中國香港地區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在歌壇的四位重要人物,他們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他們以各自非凡的魅力在華語歌唱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命名過程 1990年代初,隨著譚詠麟的淡出香港樂壇和張國榮的全面退出,香港樂壇出現了一條明顯的“分水線”,用了幾年的磨合期。張學友、劉德華加上李克勤Beyond樂隊取而代之,打開了90年代的香港樂壇新世代。
1991年,黎明的火速走紅,將同屬寶麗金唱片公司的李克勤的聲勢壓下,李克勤的歌唱事業亦開始下滑。而香港樂壇的樂隊勢力亦開始被偶像派取代。當時因為黎明和劉德華同屬偶像派,成為最大競爭對手,兩人曾被封為雙子星。 而實力派的張學友亦保持聲勢和前兩者被合稱樂壇三大家族。隨後1992年,郭富城鏇風從台灣吹回香港,加上《東方日報》一篇打油詩的效應,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另一說法為方逸華命名)將四位當時最受歡迎的男流行歌手統稱為“四大天王”,並得市民廣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於“日薄西山”,有了點起色都能成為報刊頭條。話說回來,即使是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譟“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恆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仍舊默守在歷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4人都在多棲發展,但各自競爭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4人明爭暗鬥、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扮演張學友的歌迷,影片中某黎明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叫囂“我愛黎明!”結果遭學友迷群毆,便是當時歌迷爭鬥的最好寫照。同期的Beyond樂隊團長黃家駒說:“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可見當時“四大天王”的壟斷有多大氣勢。
事實上,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製造過兩大天王火拚的時代,再往前則是許冠傑羅文。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到,1987年十大頒獎典禮上譚詠麟宣布退出四大音樂頒獎禮,而在1990年年間,張國榮卻宣布退出樂壇,震動香港娛樂圈。習慣製造“爭鬥”的香港媒體都在作出各種預測,張國榮的接班人是誰?當時是找不出能夠獲此殊榮的人來,甚至在90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上,最受歡迎男歌手這項拿不出有說服力的人選,有人提議讓這項空缺。
1990年張學友、劉德華、李克勤在角逐中占得先機,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與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產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4人,風行15年之久。
時間撥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紅透半邊天之時,那一年羅志祥在台灣“四大天王”模仿大賽中獲得第一名〈模仿郭富城〉,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這支團體僅以模仿為目標,也借著“四大天王”的威風紅火了4年出版了4張專輯。但就在1998年小豬羅志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隨著各自水平差異變大,四人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來。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逝世4天后舉行,會上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的輝煌年代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一種象徵,1994年“搖滾新勢力”在香港紅館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訪問時說“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行,其他3個都是小丑。 這話一說出來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藝人都嚴詞批判他,梅艷芳當時就出來說不能這樣講這些藝人,“中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捷運廣告都被石頭砸碎,後來何勇在香港發布會上只好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將事情平息。
四大天王各有的優勢和長處,在當時群雄並起的香港演藝圈四個人都憑著自己的優勢與實力打下了各自的一片天下。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標誌,無數個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給湮沒,“四大天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產物,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徵,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沒落剛好映照著粵語歌壇的衰落。

張學友

1989年至1990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先後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張學友抓住機會成功成為寶麗金唱片公司主打歌手之一,並於1990年推出唱片《只願一生愛一人》,再次受到樂壇矚目。
1991年,張學友開始在香港、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舉行巡迴演唱會。同年推出兩張唱片《情不禁》和《一顆不變心》,其中收錄於《情不禁》專輯中的《每天愛你多一些》(改編自著名日本樂隊南方之星southern all stars)歌曲《真夏の果実》)大受歡迎,除於當年奪得各大音樂頒獎禮的歌曲獎外,更分別於1997年獲得商業電台“叱吒殿堂至尊歌”及“金曲廿載十大最愛”殊榮[3]和1999年獲得香港電台“世紀十大中文金曲”殊榮[4]。《情不禁》和《一顆不變心》的成功,使張學友與劉德華和黎明在香港各大頒獎禮分庭抗禮。三人連同其後成功取代李克勤的郭富城,一起被封為后來影響華語樂壇一個時代的“四大天王”。張學友於1992年推出粵語唱片《真情流露》,當中9首歌曲曾經登上香港音樂流行榜,並多次占據榜首位置,成為香港流行音樂上榜歌曲最多的音樂專輯之一,當中的《分手總要在雨天》和《相思風雨中》等亦成為經典粵語流行曲目之一。
1993年推出第二張國語唱片《吻別》,在台灣新加坡、中國大陸以及其他海外市場大熱,亦打破多個地方的唱片歷史最高銷量,令張學友得到“歌神”的封號,他的歌唱事業亦至此達到最高峰。該張唱片的主要曲目包括:《吻別》、《情網》、《一路上有你》(原曲由日本歌手前田亘輝主唱;粵語版為《分手總要在雨天》)等。同年年底再推出另一國語唱片《祝福》,依舊熱賣。張學友亦在當年舉辦了其第一次世界巡迴演唱會。1994年推出EP類型粵語唱片《餓狼傳說》、大碟《這個冬天不太冷》和國語唱片《偷心》,其中歌曲《這個冬天不太冷》由他本人作曲,並獲得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獎
四大天王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各有發展,並分別獲得了廣泛認可和成功。而張學友被多數人認為是四大天王中最具歌唱功底的一位,也是在四大天王時期四人當中獲得音樂獎項最多的一位。
1995年張學友連續在世界各地進行了100場次的巡迴演唱會,包括紐約的麥迪遜花園廣場,成為了第一個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行演唱會的亞洲歌手,並於同年推出了一張銷量驚人的唱片《真愛-新曲+精選》,主要曲目有《真愛》、《一千個傷心的理由》、《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和其他精選舊作。《真愛-新曲+精選》成為華人音樂歷史上第一個累計銷量達到鑽石唱片的專輯,並獲得IFBI的認證,《真愛新曲+精選》至今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張,為歷史銷量最高華人唱片。同年他獲得世界音樂頒獎典禮的兩個獎項,分別是“全球銷量最高亞洲流行樂歌手”以及“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大獎,並由第一代007邦女郎烏蘇拉·安德斯(Ursula Andress)頒獎。並因此進入了環球唱片美國總公司在2000年選出的1990年代歌星名人堂,當時他亦曾被美國時代周刊列入亞洲最有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連續多次獲得I F PI 歌手大獎。1995年舉辦《友學友95世界巡迴演唱會》,《情緣十載95友學友台灣巡迴演唱會》破了100場記錄。1996年再次獲得“世界最暢銷亞洲歌手”大獎,並於同年與相戀多年的羅美薇走入婚姻殿堂,在其結婚後宣布暫時息影,專注於音樂事業的發展,並開始策劃大型原創音樂劇雪狼湖,另外與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指揮家葉詠詩合作舉行數場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音樂會。此音樂會的演唱部份收錄於《愛與交響曲》專輯(管弦樂團樂曲演奏部份沒有收錄)。
張學友的巔峰時期亦被認為是香港流行音樂對海外貢獻最大的時期,尤其是他成功開拓了龐大的海外市場。當時張學友的唱片銷量亦引起了國際流行樂壇或者媒體的關注,包括美國《時代雜誌》。美國最具權威的音樂雜誌《告示牌》(Billboard)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因為張學友的崛起而開始關注香港流行音樂。

劉德華

“四大天王”中,劉德華是出道最早的一位,1981年畢業於無線藝人第10屆藝人訓練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同年因演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開始嶄露頭角。1983年在“永恆唱片”他有了自己第一首歌———電視劇《神鵰大俠》主題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被香港樂壇熟知。嚴格來說,劉德華的聲線並不是很占優勢,但是總是能找到適合自己唱的歌,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從《我和我追逐的夢》到《來生緣》,從《謝謝你的愛》到《真情難收》,一首一首劉式情歌已經成為了當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詞。因此在談到“四大天王”這個話題時,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都比他們幾個早,嚴格說來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出道早,並不是劉德華區別於其他3人最大不同,關鍵的是在很多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動模範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讚嘆不已。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阿虎》,堪稱老而彌堅。除此之外,他多能多專的均衡發展也是4個人中人氣保持最好的,即使從2000年獲得第一個金像獎影帝後,他在電影方面開始投入較多的精力,但音樂方面依舊保持高產,雖然陳耀川為他打造的大陸化的情歌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仍然有不少追隨者。
2005年底,劉德華受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接受本報採訪時他說自己最在乎的還是電影,他想成為“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的這種熱愛有時也會惹來爭議,2005年10月劉德華發出號召,要聯手五位影帝合力拍片,以拯救香港電影的頹勢,結果招致一場激烈的口水戰。
從劉德華的角度來看,“五影帝拍片”只不過是他為了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單純思路,無論“華仔”能不能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都是當時最有權利挺身而出的那個人,只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堅守香港電影的陣腳。直到如今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創建的演藝公司叫“天中”,成立的電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響日漸下落時,劉德華接受採訪時,仍稱“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我們學習。

黎明

黎明出生在北京,父親是印尼華僑,4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1990年因主演電視劇“人在邊緣”而在香港開始走紅,同年他也發行了第一張唱片“LEON”,反響熱烈,獲得當年香港樂壇最佳新人獎。91年憑《是愛是緣》獲IFPI全年最佳銷量大牒,第二年赴新馬以及美加10省開個人演唱會20場,並在紅館首次開個人演唱會共10場,以強大的人氣迅速紅遍了香港和華語地區,成為叱吒香港超過10年的“四大天王”中最年輕的一位。
黎明一直以其謙和儒雅的健康形象深受人們愛戴,在演藝界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從91年開始,在各大頒獎典禮獲獎無數,多次獲得勁歌金曲金獎和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黎明國粵語俱佳,走紅的經典歌曲有《今夜你會不回來》《深秋的黎明》《我來自北京》《我的親愛》《相逢在雨中》《無名份的浪漫》《只要為我愛一天》《我這樣愛你》《夏日傾情》《情深說話未曾講》《對不起,我愛你》《那有一天不想你》等。早期以深情款款的慢歌打動人心,中期以電子音樂掀起流行音樂潮流,創造出屬於黎明自己的“黎式電音”,並風靡各大PUB及舞廳。從92年至2009年,黎明在香港紅館先後開了8次總計122場的個人大型演唱會,得到歌迷熱烈反響。
在影視方面,黎明自從1989年以《天涯歌女》即備受矚目,主演的《人在邊緣》和《今生無悔》均創下當年最高收視記錄,成為90年代深受歡迎的無線當紅小生。轉戰大銀幕以來,黎明塑造了《都市情緣》《玻璃之城》《半生緣》等電影裡面多個經典角色,並從《甜蜜蜜》開始獲得多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更憑《三更之回家》奪得第三十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成為金馬影帝。
除娛樂事業外,黎明亦不忘熱心公益,1995年成為首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華人國際青年特使,去到世界各地探訪。1999年獲選為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委員,十年來一直為其服務,至今依舊為其工作。由於公益事業獲得大眾認同,黎明1998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200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頒發榮譽勳章,09獲頒銅紫荊星章,表彰他多年不遺餘力的付出和義務工作。
黎明於1999年宣布不再於香港領取任何關於音樂方面的獎項,將重心逐漸轉移到幕後,自己建立了唱片公司A Music。並繼續拍戲與唱歌。延續著自己的演藝事業輝煌。
去年年底,歌壇常青樹張學友忙碌異常。除了自己已經巡演一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作收尾演出之外,他參演的電影《如果·愛》也作為賀歲影片加入年底票房大戰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面對“四大天王再次發力”的局面,張學友無奈地笑著說:“怎么還在叫我‘四大天王’,沒有辦法,他們始終愛叫這個。‘四大天王’的說法早就覺得過時了,這種說法已經被大家叫了十幾年,現在四個人各自的發展都很精彩,連碰面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四大天王’的說法已經應該‘廢掉’了。這個稱號只是代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它,並不代表現在。雖然我對現在這個稱號,已沒什麼感覺了,但是我並不唾棄它,因為它曾經給我帶來很多東西。”談起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意義,張學友說:“我覺得‘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現在的樂壇已經很不一樣了,有了新的狀況。‘四大天王’只代表那個年代。現在的樂壇新人輩出,相對而言,給予歌手的壓力也會更大。這種事情很正常,以前也會有。他們(歌迷)越喜歡你,對於你的要求就會越高,還會把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加到你的身上來。不過,我覺得作為歌手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的音樂。如果市場不喜歡你,那么你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沒有辦法。
我很希望自己能作一個見證:作為一名真正喜愛音樂的歌手是如何走完他一生的。每個人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方式都不同,如果你喜歡唱歌的話,能唱到哪裡,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現在誰也說不好,我只想努力地唱下去,用自己的演藝生涯見證一次歌手從進入演藝圈到結束舞台生涯的過程,所以對於(四大天王)這種稱號,我現在已經無所謂了,只要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足夠。”

郭富城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為漫長。1984年19歲的郭富城考入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訓練班,1987年轉入無線藝訓班,期間演過數部電視劇,但大多為龍套角色。直到1990年,出走台灣的郭富城拍了一支機車的廣告,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改變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俊朗的外形、濕漉漉的頭髮、帶電的眼神開始讓台灣少女著迷,隨後灌錄了第一張國語大碟,其中主打歌《對你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殺”回香江,隨即推出粵語大碟,1992年冊封“四大天王”,奉陪末座,成名時已28歲,後來,郭富城開始嘗試多方面發展,拍了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演了電視劇《烈火狂奔》,也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經紀人、填詞人小美 (梁美薇)。
雖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澀的就是音樂,舞曲風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開的拐杖,“以舞會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悅歌迷的套路。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往扮相新奇大膽、歌曲風格多樣的前衛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並不是一個前衛的人,所以只好在形象上動腦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變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最開始的“四六分蘑菇頭”、到接拍百事可樂後的“火箭頭”,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來干預時尚。可以說郭富城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廣告是分不開的。從他出道至今,每時每刻都有廣告圍繞著他,先不說讓他一夜成名的機車廣告,1998年初當上的“百事巨星”甚至是其從藝生涯的轉折點.2005年郭富城終獲台灣金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個獲得此殊榮的。2006年郭富城又因電影"父子"蟬聯台灣金馬影帝。
只有懷念,沒有留戀
1999年,黎明,張學友先後宣布退出“四大天王”的稱號。同時也不再參與香港樂壇的獎項角逐。兩人的退出可以看作是“四大天王時代”的正式結束。
對於那段“天王時光”,張學友並不留戀:“有人可能覺得我們四個人那個時候非常風光,現在我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懷念那段時光,可事實上我一點都不留戀。但不留戀並不代表我排斥那個階段。我很高興我經過那個時間,常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是,我是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樂壇,我剛剛經歷了它從起步到頂峰再到現在的沒落的整個過程,我是這樣走過來的。這十幾年,我剛好在裡面,而且我走在最前面,現在整個市場改變了,我還是覺得要是我可以的話,找到一些新的出路也好,或是,一些新的環境也好,讓它可以有一個重生的機會。
現在的香港樂壇大家都看得到,除了娛樂方式的增多,網路下載和盜版的衝擊之外,音樂的周邊其他環境也不是原來那么好了。比如原來媒體大家其實是合作的,一起把一些有前途的新人推出來,但現在變成了競爭,大家都搞頒獎禮,你捧這個人,那我就挺那個。缺少了一個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裡,自然很難再現當年我們的那樣一種情況。
所以我很不喜歡香港的頒獎的方式,最後決定退出。
其實現在的頒獎禮裡面,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裡面。比如說要平衡唱片公司的利益等等,變得沒有那么單純。
時代不同,競爭不在
到了今天,四人各自的發展越來越不同,“四大天王”的稱號似乎確實越來越遙遠了。“當時我說退出頒獎禮和(四大天王)這個稱號,我並不是說我要不做‘四大天王’,做不做也不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我本來就沒有說我是(“天王”),然後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的,它什麼時候走我也沒辦法決定,它繼續下去也好,結束也好,我覺得這個都不由我決定。那個時候大概是有人問我,我是覺得‘四大天王’這個名字其實現在好像已經不存在了,是因為大家發展都不一樣了,大家同時間出現的機會也很少,跟當時不一樣。當時大家都很激烈地在同一個場合里競爭,喔,大家在講(“四大天王”),我覺得我了解。那現在大家拍戲的拍戲,唱歌的唱歌,不唱歌的不唱歌,所以就都不一樣了,那個競爭也沒有了,所以那個名字也不存在了。”
近些年,黎明工作量銳減,轉型開始做了娛樂公司老闆。因此近年的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接。黎明似乎是四大天王裡面最排斥這個稱號的。在接受採訪時,他基本上對關於“四大天王”的問題不作太多回應。“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用來挖苦人,用來玩耍的。
天王的名稱對我黎明來講是沒有作用的,你可以查我的記錄,從第一天有四大天王這個名稱,我從來沒有用過。到任何一個地方做宣傳,別人叫黎明我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
這只是媒體為了炒作而起的一個名稱,與我有什麼關係?現在又是什麼小天王、小天后,這是沒什麼用的。”但作為當年“四大天王”這個稱號的受益者,黎明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公眾對他的“天王”印象。
談起這些,黎明覺得頗為無奈。“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號不單單對於我們四個人,也對於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比如那個時代一些其他的優秀男歌手會因此感到壓力很大。香港的樂壇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現在過去了這么久,不少新的歌手冒了出來,我覺得我們其實已經獲得了很多的利益,沒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謂的頒獎禮上分豬肉。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因為四大天王留給香港歌壇的印記過於深刻,不少年輕歌手出道之後都比較刻意的避免被人稱作所謂天王接班人,陳奕迅還曾公開說四大天王只買張學友唱片,其他三位天王都有回應,黎明回應的表現很大度:“尊重分兩種:一種是內心真正尊重,一種是表面尊重。同一個人,某些人可能認為很需要尊重,而另外一些人可能認為完全沒必要。生活在現在這種自由的社會,人們都只會尊重實力。”也正因此,黎明這些年的工作重心已經從個人發展轉移到了公司運作方面。“我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知名度,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亂接工作勉強自己來做。我多拍幾部影片、錢賺多賺少都不是問題,但用壓榨自己的方式去拍,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些。
人生要走很長的路,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工作既令我有滿足感又令我失落,但男人必須把精力放在事業中。像周潤發和成龍大哥,他們都是我的前輩,每天面對不同的環境在拼搏,我也應該向他們那樣努力。
在1990年代的華語娛樂市場,四大天王憑藉其強大的影響力幾乎統治了整個市場,在90年代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張學友,黎明分別拿了勁歌金曲金獎的4個,基本包攬了90年代的勁歌金曲的最重獎項。數年後,四大天王的競爭更激烈,張學友被譽為歌神接班人;黎明則開始配合廣告宣傳歌曲,取得相當成功的反應出現了“黎氏電音”,開始了香港樂壇的廣告歌熱潮;劉德華則轉戰海外的國語歌市場,雖然發展不俗,但是香港的樂壇發展則開始放緩,被張學友和黎明拉開距離。郭富城則主力勁歌熱舞,憑舞台上精湛舞藝獲得觀眾與演藝界的認同,更被封為舞台王者。
90年代末期 - 2000年代,四大天王的實力依舊具備相當的影響力,張學友組建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與錄音室,並一人獨攬和支持環球唱片旗下的上華唱片公司,亦自己策劃並擔任藝術總監成功的舉辦了大型的音樂劇《雪狼湖》。在世界地區巡迴演出,為華人流行歌手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並被許多人認為是流行歌手的藝術突破。
劉德華則與曾志偉等人積極的提拔新人,並且開始積極的籌建影視公司,劉德華曾於1998、1999、2001及2002年度奪“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四度成為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大贏家。電影方面,他參與的電影演出已超過100部,獎項包括2000年《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男主角”、及《台灣金馬獎》的“最佳男演員”。他更在1999年和2004年二度取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在2008年,劉德華更成為奧運會聖火在香港傳遞的首名火炬手。
黎明於1999年宣布不再於香港領取任何關於音樂方面的獎項,但仍繼續拍戲與唱歌和熱心公益,現任“公益金董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他並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A Music,旗下歌手有楊千嬅、衛蘭、衛詩、光良、江美琪、吳克群、杜汶澤、王歌慧及應昌佑等。
郭富城繼1997年至2000年的歌唱事業巔峰期後,在2004年的《舒適堡郭富城舞台寶典@舞林大匯》再創傳奇,演唱會叫好叫座,被傳媒喻為近十年最精彩的演唱會,成為一時佳話。他更以在演唱會中的舞蹈演出,獲頒香港舞蹈年獎2005,他亦是首位娛樂界人士獲得同類獎項。電影方面,在2005年以及2006年憑藉精湛的演技更連續榮獲兩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在2008年《舒適堡郭富城舞林正傳演唱會延續篇》所使用的450度鏇轉舞台,被金氏世界紀錄列入為全球演唱會中最大的鏇轉舞台,為華人演唱會首創榮耀。

3. 國樂四大天王

國樂“四大天王”是對四位民樂家杜聰方錦龍王中山陳軍的別稱。
有“上海第一笛”之稱的杜聰,為現任總政歌舞團獨奏演員。他精通多種管樂器,演奏基礎紮實,並涉足西樂,吸取現代派技法融進民樂,敢於創新突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青年演奏家。他的排簫獨奏專輯《沉思》曾獲得中國唱片“金唱片”獎。
“琵琶王子”方錦龍。演奏的是一把國內獨一無二的五弦琵琶。五弦琵琶與四弦琵琶相比,音域寬厚,表現力增強。他曾創作改編了《台灣風情》、《靜夜思》、《漁舟唱晚》等多首樂曲,收錄在他的多張演奏專輯中。
“古箏掌門人”王中山現執教於中國音樂學院,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他曾在古箏上開拓性地運用了左右輪指,彈撥等技法,豐富了箏的表現力,是當今中國青年古箏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陳軍則堪稱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二胡演奏家。1997年夏,他與法國里昂國家管弦樂團在香港的合作演出,更是技驚四座,不但懾服觀眾,法國樂人更讚譽他的演出可媲美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

4. 台灣四大天王

1:王傑
2:齊秦
3:童安格
4:周華健
90年代初,香港出了“四大天王”,風靡一時,家喻戶曉。但對此四大天王的爭議也頗多,事實上此四大天王,除了張學友還算會唱歌外,其他人都很一般,後來樂界和熱愛並懂得音樂的人們,選出了台灣的“四大天王”,雖然屬於民間封號,依然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們分別是王傑、齊秦、童安格、周華健。王傑
具有“華語世界第一人”之稱的王傑,自87年至今,已出過50多張專輯,每個時期都有他不同的特色和代表作品。無論是銷售量亦或是影響力,都無遠弗屆。
王傑很有音樂天賦和才華,創作過很多好作品。他的歌曲融會了一次次的人生體驗,情感真摯,沒有無病呻吟。而他的聲音、唱腔和歌曲的感染力,也是無人能及的。他用他最真實的聲音和情感,撞擊人們的靈魂,讓人們聽後能夠產生強烈共鳴。儘管他的很多歌曲很傷感,但從孤獨滄桑的鏇律中,你感受不到消沉,卻能從中領悟到灑脫和堅強。
基本上,只要有一定人生經歷的人,聽了王傑的歌,沒有無感觸的。基本上,只要用心去聽過王傑的音樂的人,都會喜歡他的歌。
除了音樂上的成就,王傑也是個極具性格魅力的人。所以他可以打動不同年齡層的各種人,現在他的歌迷從十幾歲到幾十歲的都有很多。
永遠的浪子,永遠我最喜歡的歌手。我寫過很多關於王傑的音樂日記,從各個角度評析他的音樂,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將那些文字最終歸結為一個整體、完成並整理出一篇文章。我並不著急,只是順其自然。因為在品賞的過程中,也是對音樂的享受、對人生的感悟。

5. 同名電影

《四大天王》
2006 香港 
外文名稱 The Heavenly Kings
劇情簡介
吳彥祖自導自演,曾以“神秘電影”姿態亮相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四大天王》,以半紀實半虛構的形式對香港樂壇進行了一番獨特的審視和揭秘,故事一開始便以1995年香港唱片業接近17億元總收益,跟去年的7億元比較,差距2倍有餘,慢慢揭開樂壇的神秘面紗,讓觀眾一開始就感受到了本片強烈的“紀錄”氣息。隨後,電影的主角應聲而出——由吳彥祖、陳子聰、連凱與尹子維四人組成的“Alive”樂隊。片中,男孩樂隊的身影出現在現代的社會的所有媒體中,無論是雜誌、廣告、電台、電視還是電影,都有他們的面孔。人們對男孩樂隊的評價也是褒貶 不一,莫衷一是,讚嘆者有之,鄙視者有之。但他們在樂壇的出現,卻著實使得那些音樂大亨賺足了鈔票,同時也滿足了無數少女的夢想。
然而,作為這類樂隊的一份子和幕後發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四大天王》以零距離的拍攝方式,披露香港明星工廠不為人知的一切,向大家講述了男孩樂隊的成長曆程,四名演員突然進軍樂壇,組成一隊亞洲男孩樂隊ALIVE。也影射了目前娛樂界歌手觸電,演員唱歌這一現象。由自我推銷到拜師學唱歌、學跳舞、形象設計等等,整個過程將毫無保留的展現,帶領觀眾在爆笑旅程中認識香港娛樂界的真實現狀:Alive學跳舞,雖然四人都是演員出身,但是在學舞過程中手腳忙亂,醜態出盡;Alive首次走秀,由於時間緊,只穿上簡單T恤牛仔褲跟觀眾見面,事前四人彩排不夠,記錯歌詞、走音、亂走位等烏龍事件層出不窮……整個過程也許正如陳子聰在片中的訪問所說:一切都只是“市場策略”。
片中,藝人張學友、莫文蔚張震岳楊千嬅和黃貫中等出鏡接受訪談,談自身當歌手的經歷、樂壇今昔對比和遊戲規則等,穿插於電影中間,由過來人現身說法,是電影裡相當紀實的一部分。作為一部半紀實半虛構的作品,戲中發生的事件有真有假,只能由觀眾自行判斷。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Alive是為了拍攝電影《四大天王》而虛構?還是為吳彥祖等人的音樂愛好而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虛構樂隊在現實樂壇里闖蕩,外表花哨卻外強中乾,竟能贏得冬粉無數,無疑是對香港樂壇的一大諷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