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塔

中國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不管從塔的設計,要求方面,都屬於世界一流建築,是值得觀賞的建築景觀。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於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塗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
該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型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於世。
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築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餘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築工藝之高妙。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

●千尋塔

中國的古塔到處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卻為數極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聞名中外。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濱,原是崇聖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大塔又名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共有16層,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鑄的金鵬鳥,傳說用以鎮壓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頂向東眺望,洱海勝景盡入眼底。現在樓梯已壞,遊人已不能登上塔頂了。塔前照壁上鑲有大理石鐫刻“永鎮山川”四字,字型蒼勁有力。
分立在大塔兩側的南、北兩小塔,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
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關於三塔的修建年代,說法頗多,一般公認千尋塔建於唐代 南詔國時期。前幾年在修塔時,取塔內的木料進行碳性放射年代測定,建塔的年代又遠於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看,只有在南詔晚蜞遙開成年間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後增修的,大約建於宋徽宗時。
由於三塔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75年維修三塔時,把千尋塔外表的貼磚拆去,又在塔身的隱蔽部位加了鋼箍,對裂縫灌了水泥漿,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復了塔剎,使它恢復了明代以前的原貌。

●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建於遼代, 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鐘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 清改制,惟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 後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 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 建築。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對木塔進行考察研究,1935 年實地測繪,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補測考察,古 建研究專家陳明達編著了《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體造型 塔為平面八角形五層六檐樓閣式,總高 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個大型磚石基座之上,基座分兩 層,下層方形,上層八角形,高 4.4米。該塔每層之間 平座內設一級暗層,致使塔身實為 9層。附階周匝,正南 面辟門,塔底層直徑 30米。2層以上皆設斗□挑出平座 鉤欄。每層柱間裝隔子門。各層柱頭上施斗□懸挑塔檐, 檐上覆蓋布筒板瓦,頂層為八角攢尖屋面。鐵制塔剎雄偉壯觀,瑰麗精巧。
結構 塔身構造是逐層立柱,柱間額貫聯,縱橫 施以梁枋,其間有斗墊托,夾層撐設斜材,自下至上 逐層疊架而成。每層隨塔身內外設柱子兩周,遂致各層 構成塔室、圍廊和平座。每面分隔 3間,有門額、立頰、 地□結成框架穩固柱身,圍廊繞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 架。各層外檐柱上下之間的銜接,有斗和草承托,上 層柱根較下層柱向內收進半徑,既可形成塔身外觀輪廓 收分的曲線美,又可保持上下層柱的穩定。塔身斗□依 其部位、結構和形狀分類,達54種之多,可謂集中國古代建築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體荷載的骨架。1~4層外槽用乳 和草乳內外貫固,內槽南北向用六椽兩道,各角抹角一根,兩根六椽之間用三縫足材枋相聯,兩六 椽當心又施一單材枋順連線。平座夾層外槽設承重 枋和草乳直角相交,當心立柱,兩向設有斜撐,枝樘 固濟。第 5層梁架是塔頂結構,外槽有乳和草乳,上 置方墩承平。內槽南北向用六椽和六椽草,其上 方木墩墊架四椽、承椽枋、抹角和平梁,鑄鐵剎桿 插入其中。六椽之間施八角攢尖藻井。
塔剎系鐵鑄部件組合而成。剎下磚砌蓮台式基座。剎 高9.91米,有仰蓮、覆缽、相輪、露盤、仰月及寶珠等。 8條鐵鏈繫於戧脊下端,久經風雨,完好無損。
塑像壁畫 塔內各層均有塑像,底層釋迦如來坐像高11米,內槽四周繪有壁畫,南北門楣橫披板上遼畫供養人像技法尤精。底層內槽上部置頂式平綦藻井,布列纖巧,是遼代小木作中佳品。 2層佛壇方形,上塑一 菩薩; 3層佛壇八邊形,壇周束腰鏤刻精細,壇上塑四方佛;4層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5層塑一佛八大菩薩。 各像比例適度,面相俊逸,從造型風格分析,當是金明 昌年間“增修益完”時塑造。

●飛虹塔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一座小山頂上的廣勝上寺廣勝寺內,重建於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間(1515~1527),為磚砌樓閣式塔,八角十三層,通高47米。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塔身用磚砌,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桿、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絢麗多姿,金碧輝煌。塔底層設有迴廊,迴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底層塔心室內有非常華麗的琉璃藻井。飛虹塔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一條直線,比較僵直,但鋪滿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
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