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浮屠

古浮屠

泛指古代佛塔。

 浮屠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古浮屠就是古佛塔.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後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佛塔隨著佛教自世紀初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佛塔。並且佛塔的內容還被延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麼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在中國,若論塔的數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華塔,在天津市薊縣城東翠屏湖東岸塔山上。建於遼代晚期(公元1125年),已有800 多年的歷史,磚結構,高26.06 米,周身全為雕飾,圖案美觀,玲瓏華麗,故稱華塔。此塔為一座獨具特色的遼代磚塔,是遼塔中雕飾藝術的珍品。

此外,還有大理的崇聖寺三塔.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都是有名的古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

五台山塔林,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樸,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岩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餘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岩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古浮屠古浮屠
古浮屠西安大雁塔
古浮屠西安小雁塔
古浮屠崇聖寺三塔

福山塔位於薊縣五百戶鎮福山之頂,於橋水庫(翠屏湖)南岸。始建於遼代。此塔為仿木樓閣式磚塔,也是目前天津市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樓閣式磚塔。這是薊縣遼塔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此塔俗稱“段莊子遼塔”、“金莊子遼塔”或“福山遼塔”(福山腳下,西側為段莊子,東側為金莊子)。當地民眾還稱此塔為“雞鳴塔”。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當地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當地有非常要好得姑嫂二人,相伴苦苦修煉,後來各自得道成仙。二人看到了此地的山水風光,遂起意在此建寺修塔。為各顯各自的法力,姑嫂約定個選一座山頭,一夜之內姑修寺,嫂修塔,以雞鳴天亮為限。姑嫂二人通宵忙碌,各顯神通。雞鳴天亮時,嫂子在忙亂中將塔尖砌歪,故稱“雞鳴塔”。修寺的小姑忙亂中連寺門一同砌上,被憋在寺中,後人稱之為“憋姑寺”。現在福山塔東北與福山相對的小山上還存有憋姑寺遺址。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福山塔周邊的村民曾集資維修過該塔,在塔的南面正中鑲入石碑一塊,上刻民國三年重修寶塔記事和修繕執事人姓名,另有“古浮屠”三字。落款為“中華民國甲寅乙巳四村敬立”。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此塔受到嚴重破壞,塔身四層以上全部震毀,塔身東側震出一條通身裂縫,隨時有坍塌的危險,震後殘塔高16米。鑒於福山塔岌岌可危的狀況,1985年,天津市文物局邀請國家建設部綜合勘察技術研究所對福山塔進行了立體攝影測繪,為維修加固此塔作技術準備。1993年3月,國家文物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立項撥款65萬元對福山塔進行大修。市文物局委託北京路通研究所進行加固方案設計,聘請中國文物研究所古塔專家擔任維修工程技術顧問,薊縣文物局和五百戶鎮人民政府承擔了維修和施工。為了確保福山塔修復後的堅固性和整體性,確保福山塔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此次修復採用了撥正塔體]澆築圈樑、預埋錨桿、壓力灌漿、澆築內襯等現代建築工藝。在回砌復原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建築材料和構件,從塔體內部拆出的偈語磚全部回填到塔內,對破損嚴重確實不能再用的材料,則根據原構件的大小尺寸、工藝特點進行了認真仿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時代特徵。因此,此次修復後的福山塔完全保留了原塔的遼代建築風格和特徵。
重修後的福山塔通高19米,塔身平面八角形,在磚石砌築的須彌座位之上,以仿木磚雕斗栱、欄板和蓮花承托托起樓閣式塔身。在塔基上方的束腰處,飾有磚雕,雕有松柏、葡萄、鳳凰、牡丹、花木、橋樑、山水、人物等。塔身東、西、北為磚雕仿木結構假門,有門簪、門楣、抱框等。門楣雕寶相花卉,整個門板上雕一花瓶,內插鮮花,座於蓮台之上,表示奉花於佛之意。門上方兩側均有飛天和偈語磚。飛天正中和兩側各雕一座方形小塔。正南面設門,深入塔體0.95米,高1.2米,寬0.85米,外砌有單坡頂門樓,青石門楣上刻“觀音大士”四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面每面雕刻八角體小塔兩個。轉角柱做成八面體的一半(與天成寺古佛舍利塔的形式一樣),塔身往上是重疊的三層樓閣。此次維修在塔身內部發現大量偈語磚(修復時又回填塔內),此偈語磚的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偈語與薊州白塔上的偈語完全相同。同時維修過程中發現大量遼代特有的溝紋磚。從福山塔的風格、手法及外觀上與遼上京(內蒙巴林左旗)南塔完全相同。在福山塔北約20米處地下還發現有殘瓦和溝紋磚。據此看來,這裡曾有廟宇或殿堂,並與遼代的建築格局完全吻合,可以說福山塔始建於遼,是一座遼代古塔。此次維修後在塔南面立有重修碑一統。
福山塔位於湖畔的小山頂上,站在山頂可以俯瞰翠屏湖。山上樹木茂密、綠樹成蔭。每到春季,迎春花開放甚是好看。

天津薊縣古浮屠
古浮屠又稱華塔。在天津市薊縣城東翠屏湖東岸塔山上。建於遼代晚期(公元1125年),已有800 多年的歷史,磚結構,高26.06 米,周身全為雕飾,圖案美觀,玲瓏華麗,故稱華塔。此塔為一座獨具特色的遼代磚塔,是遼塔中雕飾藝術的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