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螺

四大名螺

萬寶螺、唐冠螺、鳳尾螺和鸚鵡螺並稱世界四大名螺,屬珍貴海螺,具有相當高的觀賞性的收藏價值。

基本信息

萬寶螺

萬寶螺 萬寶螺
四大名螺 四大名螺

拉丁文名稱:Cypraecasis rufap,英文名稱:Bull's-mouth Helmet, 是屬於鬘螺科的螺類,萬寶螺是該屬螺類中最具觀賞性的,萬寶螺產地比較廣,大多生成於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熱帶區域內的珊瑚礁周圍,靠捕食細微海藻等海洋植物及海洋浮游生物為生。中國的萬寶螺絕多部份產于海南島東北海域。 萬寶螺殼厚而沉,整體色彩主要由紅褐色和少量白色交叉溶合。該螺不僅可作為觀賞收藏,還可以置於手掌中進行按摩保健。萬寶螺屬大型貝類。整體顏色金黃,尊貴無比,手感光滑而溫潤,數量稀少難捕捉,收藏、觀賞、裝飾價值一流。據民間傳說收藏家中可以招財進寶。萬寶螺的擺放位置也講究方位,唇口面向大門寓意迎貴人,財寶來。

唐冠螺

唐冠螺(Cassis cornuta)

軟體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 前鰓亞綱、中腹足目、唐冠螺科,屬於大型海螺。貝殼大而厚重,長和高都可以達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黃色,具金屬光澤,形狀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鏇部低矮。肩部有5~7個角狀突起。內、外唇擴張,呈桔黃色的盾面。外唇內緣有5~7個齒。現存80多種。這種軟體貝類動物通常螺塔低,貝殼膨脹,體層豐滿,一般具有結節、肋或縱脹肋。雌雄形態有別,喜棲息於砂底。大多數以海膽為食。因其內唇擴張如帽緣,體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後有一個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厴,當身體縮入殼內後,可用厴完全關閉殼口。貝殼的表面為灰白色,有不規則的紅褐色斑紋,在近殼口處有很大的紅褐色斑塊。貝殼大而堅厚,殼的頂端較尖。

唐冠螺(Cassis cornuta)共同特點是螺殼個體大,形狀獨特而美麗,是具家陳設和把玩的珍品,其市場價格也不菲。

鳳尾螺

鳳尾螺(Trumpet Triton)

就是大法螺、法螺,屬法螺科, 也稱海神法螺,海南民間俗稱鳳尾螺。螺塔高而尖,高度低於總殼高的一半,螺頂常缺損。每層寬大的體層常有兩條明顯的縱脹肋。體層上的螺肋光滑、寬大而且低平,其間有較深的螺溝及少數細肋。縫合線深刻,各螺層在縫合線下的螺肋常呈波狀並有皺紋。前水管溝寬大而短,沿螺軸壁有折褶。殼表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紋和新月形斑紋。殼口橙褐色,外唇齒間有白色溝槽。軸齒白色,齒間為深褐色。可作號角。

鳳尾螺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日本南部、大洋洲。

鸚鵡螺

鸚鵡螺(Nautilus Pompiplius):

海洋軟體動物,共有七種,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殼薄而輕,呈螺鏇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鏇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鸚鵡螺 鸚鵡螺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 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風雨過後,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螺愜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及腕完全舒展。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的貝殼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這種石灰質的外殼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鏇轉,呈螺鏇形。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這在各國發行的鸚鵡螺郵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殼有兩層物質組成,外層是磁質層,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殼的內腔由隔層分為30多個殼室,動物藏身於最後一個隔壁的前邊,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於充滿氣體均稱為“氣室”。每一隔層凹面向著殼口,中央有一個不大的圓孔,被體後引出的索狀物穿過,彼此之間以此相聯繫。被截剖的鸚鵡螺,像是鏇轉的樓梯,又像一條百褶裙,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鏇開,它決定了鸚鵡螺的沉浮,這正是開啟潛艇構想的鑰匙,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因此被命名為“鸚鵡螺號”。

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鸚鵡螺化石的種類多達2500種。鸚鵡螺是菊石的近親,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榮的種群,構成了重要的地層指標。地質學家利用這些存在於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與之相關的動物演化、能源礦產和環境變化,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數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