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寶島行

“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是由中共河南省委主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協辦的面前台灣省人民,只在發展豫台關係、兩岸文化交流,而主辦的文化活動。文化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中原文化與台灣文化的關係等問題,引起了參加活動的台灣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

活動簡介

“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是由中共河南省委主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協辦的面前台灣省人民,只在發展豫台關係、兩岸文化交流,而主辦的文化活動。 文化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中原文化與台灣文化的關係等問題,引起了參加活動的台灣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

活動亮點

2009年月14日,“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拉開序幕。此次活動是歷次“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是一次“文化之旅、探親之旅、合作之旅”!據悉,這次活動亮點多、實惠也多,充分表達了河南人民對台灣同胞的深厚情誼,密切兩地血緣、文緣、商緣的關係,為進一步加強豫台兩地交流交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亮點之一:“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惠台十項實事
一、組織台貨採購專場活動;二、採購5億美元的台灣商品;三、開展青年交流計畫;四、開展婦女交流計畫;五、在洛陽設立台灣美食街;六、鼓勵河南省企業赴台投資;七、加強會展合作;八、推動鄭東新區台灣金融中心建設;九、為台商創造投資生活便利環境和提供優惠政策;十、創辦中國(台北)國際武術學院等惠台十項實事。
亮點之二:文化交流項目異彩紛呈
此次“中原文化寶島行”將為台灣同胞帶來一場空前的文化大餐!大型樂舞《河洛風》、“河南民俗藝術展”、“河南農民畫展”與大型武術表演《武林風》等,將會讓台灣民眾領略到中原文化的無窮魅力。
大型樂舞《河洛風》,通過獨具匠心的舞蹈編排、富有河南特色的音樂鏇律和現代的舞美燈光效果,營造出強烈藝術感染力。通過優美的舞台藝術表現形式,將牡丹花城的靚麗與華美帶到台灣,讓台灣同胞感受中原文化的燦爛與輝煌。
河南民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河南民俗藝術展”將展示河南民間工藝、民間美術、民間服飾、民間音樂等方面的268件展品,同時,朱仙鎮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盧氏剪紙、戲曲人物造型的現場製作活動,讓台灣同胞真切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
河南農民畫源於民間生活,以想像豐富、用色大膽、構圖奇美、造型樸拙著稱於世,它是中原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此次“河南農民畫展”將對包括農民畫、國畫、剪紙、五穀畫等多種表現藝術形式在內175幅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武林風》將向台灣同胞展現中原武術文化的久遠與獨特的魅力。武術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場歷時90分鐘的演出成功地將少林功夫的群體陣勢、拳術表演、器械表演與太極拳、武術雜技、武術舞蹈、軟硬氣功的絕技絕活等有機融合,既有氣勢磅礴的恢宏場面,又有驚心動魄的真功展示,還有舞蹈化的雜技節目,完美地呈現出中原文化的神韻和少林武術的精華,體現中原兒女鐵肩擔道、所向無敵的蓋世豪情。
太極拳表演活動將掀起兩岸太極文化交流的高潮。太極拳表演將太極拳內外兼修、練養合一、動中求靜、急應緩隨、天人相應、天人和一展現給台灣同胞,加強兩地太極拳藝術交流與探討,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此次“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文化交流呈現出2個鮮明特點:一是形式新穎。以前我們利用豫劇、雜技、民樂、少林武術等手段推動豫台文化交流,但利用歌舞劇、民俗展覽和農民畫展這些藝術樣式開展對台交流,對我省來說還是首次。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創新,多方面展示中原文化,開闢豫台文化交流的新平台。二是底蘊深厚。以上演出和展覽活動,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原文化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通過這些活動,能夠使台灣同胞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進一步促進豫台兩地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蓬勃開展。
亮點之三:豫台高校教育交流進一步升華
近十年來,河南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中醫學院等部分高校,先後與台灣清華大學、靜宜大學、台東大學、萬能科技大學、嶺東科技大學、佛光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南華大學、開南大學、台灣中原大學、台南大學、台灣遠東科技大學、修平技術學院、大葉大學、中興大學、台北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弘光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20所高校建立了聯繫,並積極開展學術交流、互聘講學、共同舉辦學術論壇、合作研究、學生交換、教師互派、舉辦夏令營等活動。
河南大學自2004年以來,共有40餘人次赴台灣近10所高校進行研修、交流、科研合作和講學。2009年接待了來自台灣大學、靜宜大學、南華大學、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成功大學、陽明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等11位專家學者到該校交流訪問。該校與台灣友好學校達成互換學生協定,如靜宜大學每年20人、台東大學每年10人、南華大學每年20人、開南大學每年15人。現已有4名研究生到靜宜大學研讀。
鄭州大學先後與修平技術學院、台東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中原大學等5所高校簽署了合作協定書。自2004年以來,有135名師生到台灣訪問交流、參加學術會議等。台灣教育界人士如台東大學校長郭重吉先生、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乃昌先生、修平技術學院校長李星謙先生、台南大學校長黃政傑先生、雲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曾世昌、中原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夏宗等都曾率團到鄭州大學進行友好交流。第四、第五和第六屆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先後訪問鄭州大學,雙方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共敘兩岸青年的親情、友情。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等十餘所高校正在積極與台灣有關高校聯繫,商談教育合作交流等事宜。

台灣文化

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中華文化。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積澱和人的創造總和。經中華文化薰陶的祖國大陸移民到台灣經過數代的繁衍,把中華文化傳統植根於台灣人民心中,並結合台灣風土和歷史演變,創造了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台灣文化。其文化特色主要如下:
1、敢冒風險、勤勞創業的性格
祖國大陸東南沿海人民繼承和發揚自強不息的中華文化傳統,衝過驚濤駭浪和人為障礙,陸續移居台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拓台灣,艱苦創業;其後在政局變幻,外患不斷的險惡處境中,善於應變,甘冒風險,奮鬥進取,建立事業。台灣人民這種越海拼搏的精神對台灣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使它在某些方面呈現出祖國大陸文化與海島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色彩,成為台灣文化演變和發展的文化基因之一。
2、重祖籍和家族宗親的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有以家族為單位的特徵,形成了深厚的家族宗親觀念。漢族歷來崇拜祖先,重視修家譜,增強了宗族認同感,也促進了民族凝聚力。宗親觀念在福建、粵東還有特別意義。因為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原遷居的,深怕中斷宗族關係,每姓氏都在各地建宗祠。他們移民到台灣,即認為台灣家族是大陸家族的延續。海峽的阻隔、社會的動盪,使一般移民擔心宗親關係的阻斷。所以許多人修族譜,返鄉謁祖,去世後在墓碑或神主牌上刻著祖籍地名或堂號。經數代繁衍,移民社會逐漸轉型為定居社會,形成以血緣關係為主、地緣關係為輔的宗族結構。因而宗親觀念往往擴大為鄉族和故土的觀念。19世紀下半葉外國入侵,宗親、鄉族觀念演化為對故土的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觀念勃興,形成台灣社會一種獨特的文化心態。
3、具分族群風氣,反壓迫氣質
漢族移民在台灣墾拓過程中,荒地較多,地租不算太重,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不太尖銳。但開拓者之間和開拓者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利益衝突,時常釀成武力鬥爭,俗稱台灣“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移民一般按地緣聚住,從事開墾和耕作。他們因爭地、爭水而引起不同族群之間的分類械鬥常常發生。清代212年間,有史可據的械鬥有28次之多。19世紀中葉後,械鬥減少了,但仍有分祖籍或族群的社會風氣。又因清政府在台灣的吏治極為腐敗,台灣人民與清官府之間的矛盾比較尖銳,有史可查的反清鬥爭達約40次。台灣人民反抗壓迫、勇於鬥爭的氣質,成為文化傳統。
4、崇尚民族大義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重氣節操守,崇尚民族大義,在外憂內患和民族危機中,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和義士。台灣人民繼承和發揚這種堅貞不屈的愛國主義傳統,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和19世紀下半葉外國入侵時,同仇敵愾,前仆後繼,進行了英勇的鬥爭。
上述台灣人民心理和性格的內在特質,成為台灣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發展,在其後的台灣歷史演變中,不斷被繼承和發揚。

中原文化

從中原歷史文化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光輝燦爛。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主要特點:
■第一,根源性。就是說中原文化在整箇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人類記載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到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學文化,都發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根源,同樣發端於河南。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標誌的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而生成於河南的。
■第二,原創性。就是說中原文化對構建整箇中華文明體系發揮了篳路藍縷的開創作用。無論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構,還是漢文字和商業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發明與中醫藥的重大發現,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記。《易經》、《道德經》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發現,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黃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包容性。就是說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渠道,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考古人員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就交匯在中原一帶。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融合更為深化。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域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集團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結果;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徵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開放性。就是說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範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親職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闢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壯麗畫卷。從北宋開始,中原文化憑藉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也開闢了世界文明海路傳播的新紀元。
■第五,基礎性。就是說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正如一名著名考古學家所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