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是2010年10月由原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和信息物理工程學院合併組建而成。學院設有5個研究所和1個研究中心: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研究所、勘查與基礎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和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  

概況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188人,其中教授45,副教授52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學校“升華及育英學者”3人。學院擁有湖南省創新研究團隊1個。

特色

具有近六十年發展歷程的原地質系,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形成了優良的學風,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曾創立了享有國際聲望的“地窪學說”和“偽隨機信號電法理論與方法”,產生了2位院士(陳國達—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繼善—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大地構造與成礦預測、電磁勘探理論與裝備、變形監測方法與儀器、複雜地層綜合鑽探技術和地學模擬計算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和特色。

學院已逐漸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有色金屬資源勘探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

專業設定

目前學院設有6個本科專業(方向):地質工程(含地質資源與勘察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和生物醫學工程。每年招收本科生約450人,近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5%以上,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與好評。學院設有5個一級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地質學和地理學。學院擁有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涵蓋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15個二級學科個碩士點: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資源環境遙感、光電子測繪儀器與信息獲取、安全信息工程、生物信息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和國土資源信息工程以及構造地質學、土地資源管理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300多人,博士研究生50多人。學院建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

學院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建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和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2個省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及生物醫學工程2個校級重點學科。建有有色金屬成礦預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色資源與地質災害探查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中國有色金屬信息物理工程中心、湖南省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平台。

機構設定

學院辦公室

本科生工作辦公室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本科生教務辦公室

研究生培養管理辦公室

地質研究所

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研究所

勘查與基礎工程研究所

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成就

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和科技支撐計畫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50項,年科研經費突破5000萬元。

由院領銜的“均勻廣譜偽隨機電磁法理論及套用”和“精度優於±5″的自動陀螺定向與亞毫米級精度機器人位移監測技術”研究成果分別於2006、2008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多項,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20多項、國家軟體著作權登記10多件,出版專著4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其中SCI、EI期刊論文200餘篇。

展望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正著眼未來,立足行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提升學院在學校特色與優勢學科鏈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有色金屬資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學院。

學院領導簡介

魯安懷,院長

魯安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院長。1984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岩礦地化專業,1993年12月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學博士學位。1992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7年晉升為教授。主要從事找礦礦物學和環境礦物學等教學與研究。現任國際礦物學協會(IMA)理事會5位執行理事之一,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環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SCI刊物《Elements》和《JournalofMineralogicalandPetrologicalSciences》編委等。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曾負責完成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部委級科研項目10餘項等。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2項,發表論著160餘篇,其中SCI論文50餘篇。

戴前偉,院黨委書記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國柱,院黨委副書記

謝國柱,院黨委副書記謝國柱,院黨委副書記

1953年生,湖南省洞口縣人,副教授,中共黨員。現任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分管學生工作。謝國柱擔任副書記分管學生工作的十年間,他所在院的學生工作在學校的年度考核中連年位居前列,院學生會連續7年被評為校優秀學生會,院分團委連續6年被評為校先進分團委、紅旗團委,榮獲五四紅旗團委優秀創建單位;研究生會被評為優秀研究生會,研究生會文體部被評為明星部門等。單位多次被評為校學生工作先進集體,寒假、暑假留校工作先進單位,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標兵單位;軍民共建97年被中宣部、總政授予“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個人先後10多次被評為“校優秀學生工作幹部”、“校優秀共產黨員”、“校優秀黨務工作者”、“湖南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個人”、“湖南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工作者”、“湖南省普通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中南大學首屆同學最喜愛的教師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最佳口才老師”,中南大學優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南大學模範輔導員。還獲得地質教育獎勵基金頒發的“優秀教師獎”。

湯井田,副院長

湯井田,副院長湯井田,副院長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磁場理論和套用研究,對地球物理信號處理的現代數學處理方法有深入的鑽研。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協會(SEG)會員。

柳建新,副院長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南省“121”人才、國家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湖南省有色資源與地質災害探查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有色金屬信息物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信息物理工程學院院長、湖南省第九第十屆政協委員,兼任湖南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海洋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南省第二屆知識分子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南大學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和秘書長、《地質與勘探》編委、《物探化探計算技術》編委、《工程地球物理學報》編委。

劉興權,副院長

劉興權,男,1962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分管本科教學工作。1984年6月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工程測量專業,1987年6月中南工業大學工程測量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2年被評為副教授,2002年晉升為教授。主要從事GIS套用與開發方面的工作,相繼主持開發了礦山地質儲量管理系統、礦山輔助繪圖系統、礦山工程變形自動監測系統、國土管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湖南省公路工程建築材料料場分布及價格信息動態管理系統、庫爾勒基礎地理信息及農村房屋和土地普查數據管理系統、湖南省交通規劃院科技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等多個計算機套用系統,發表相關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被EI檢索4篇,與人合作出版專著1本。先後承擔了地形測量、微機原理及套用、資料庫技術、C語言程式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地學統計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培養了測繪工程、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國土資源信息工程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50餘人,協助指導博士研究生4人。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GIS套用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測繪學會理事,長沙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吳湘濱,副院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62年1月出生,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96年9月晉升副教授,1996年8月~1997年8月在日本留學(高級訪問學者),1999年12月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湖南省地質學常務理事、湖南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學會會員。近年,主要參與和主持了二十多項科研項目,並榮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1),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2),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二等獎各1項(1999、2001)。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被檢索4篇(SCI檢索1篇,EI檢索2篇,CA檢索1篇)。主要研究方向:地球化學、環境地質、工程地質。

隆 威,副院長

1962年出生,47歲,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地質工程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勘察與基礎工程學科帶頭人。

1982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1989年任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探工教研室助教,講師;1989年-1992年任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探工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1995年任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探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5年-2001年任中南工業大學勘察與基礎工程研究所書記,教授;2001年-2006年任中南工業大學勘察與基礎工程研究所所長,教授;2006年至今任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一直從事地質工程和岩土工程專業方向的鑽探技術、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已完成30多項科研課題,獲省部級以上獎5項,國家專利3項,出版專著《岩土工程預決算與招投標》、《岩土工程預決算指南》、《岩土工程設計計算與施工叢書》等3部,發表論文80餘篇。參加工作20多年來,先後培養了地質工程專業本科生1000餘人,碩士研究生80餘人。

鄒崢嶸,副院長

博士,教授。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湖南祁東人,致公黨員,1985年7月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1988年7月研究生畢業於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畢業後來中南大學工作,2002年9月被聘為教授,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測繪教育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測繪學會常務理事,測繪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三維地理信息系統、變形觀測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朱建軍,副院長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任職有國際礦山測量協會(ISM)委員,中國測繪學會理事,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加拿大Laval大學客座研究員。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常委等。

中南大學所有學院

中南大學作為國內一所著名大學,學科齊全,讓我們一起介紹一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