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值選民定理

中值選民定理

一個數學結論,表明如果要選民沿著一條線選一個點,而且每個選民都想選離他最偏好的點最近的點,那么多數規則將選出中值選民最偏好的點。中值選民定理的一個含義是,如果兩個政黨各自努力使自己當選的機會最大化,他們就要使自己的立場接近中值選民。另一種含義是少數人的觀點不會被過多重視。這是民主的邏輯。多數規則並不是達到考慮到每個人偏好的一種綜合,而是只注意正好在分布中間的人。

一個數學結論,表明如果要選民沿著一條線選一個點,而且每個選民都想選離他最偏好的點最近的點,那么多數
中值選民定理中值選民定理
規則將選出中值選民最偏好的點。中值選民定理的一個含義是,如果兩個政黨各自努力使自己當選的機會最大化,他們就要使自己的立場接近中值選民。另一種含義是少數人的觀點不會被過多重視。這是民主邏輯。多數規則並不是達到考慮到每個人偏好的一種綜合,而是只注意正好在分布中間的人!

簡介

假設選民有100人,現在要確定政府的年度預算。這100人里,不同人群的偏好預算如下:

預算額度:0億元 5億元 10億元 15億元 20億元
對應人數: 25人 15人 20人 35人 5人 共:100人

也就是說,支持0億元預算的有25人,支持5億元預算的有15人,支持10億元預算的有20人,支持15億元預算的有35人,支持20億元預算的有5人。

按照中值定理的定義,中值的那個選民位於支持10億元的20人里。因為從左向右(小預算到大預算)數50人,或是從右向左(從大預算到小預算)數50人,那個第50人都在支持10億元的20人里。

現在來投票,假設民主黨主張15億元的預算,而共和黨主張10億元的預算。如果從15億元的支持者(35人,是最多的一個群體)多於其他任何一種選擇的意義上說,民主黨的立場更受歡迎。然而,共和黨將贏得50%以上的選票:它們吸引了20位想要10億元的選民,15位想要5億元的選民,以及25位想要零預算的選民。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選舉的結果只取決於最中間的那個選民的態度,而與這個選民所在的群體是否多數無關,在這個例子裡,最大的群體是支持15億元預算的35人,但他們的意見沒能勝出。

如果民主黨想獲勝,也要使其立場向中值選民靠近。因此,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兩黨制下各黨是相互類似的,它們都向中值選民接近。中國大陸的中學政治課本批判美國式的民主是輪流執政,是假民主,換湯不換藥。從美國總統普選的角度上看,確實如此,因為兩黨的政治綱領都是,也只能是向中值選民的態度接近(當然,當選後是否執行選舉時提出的施政目標就不一定了。但一般不會遠離中值選民的價值取向太遠),如果不這樣,就必然丟掉大選。這其實不是換湯不換藥,而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獲得選舉,必須執行中值選民的決定,尊重中值選民的價值取向。

再具體一點說。美國的共和黨傾向保守,民主黨傾向自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初選(黨內推選總統候選人)中比在普選中更為保守,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初選中比在普選中更為自由化。原因就在於,每個候選人都必須首先通過初選贏得入選資格。為了這樣,他們必須獲得他們各自黨內的中值選民——共和黨的保守和民主黨的自由。在初選之後,他們必須獲得整體(全國而不是黨內)的中值選民,這就要求每個候選人向中心移動——共和黨變得更自由,而民主黨變得更保守。初選時和普選的選舉策略是不同的。

分析

中值選民定理選民
中值選民定理的另一種含義是,離中值選民越遠的,越不會被重視,尤其是遠離中值選民的少數人。說到這裡,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狹義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站在中間位置,任何站在或左或右兩端的偏激觀點,都不會被中庸之道所採納。而中庸之道的數學原理,正是中值選民定理,因為中值選民的這一點,是勝算最大的,也是最為穩定的一點。中庸之道雖為中國人所創,但西方人用起來卻毫不遜色,反而比執行得更為徹底。

中庸之道還包含“有經有權”之義,這是另一篇文字的內容了。

中值選民定理是有條件的。還是剛才那個學生教員比率的例子,如果此時不是兩個候選校長,而是三個候選校長提出三個不同的比率,這種情況下,最後的結果會是12:1,此時最大群體的意見(40%的選民想要的比率12:1)得到體現。

台灣的情形,可以簡單地分配如下:40%的綠,45%的國民黨藍,25%的親民黨藍。不論是國民黨的藍在中間,還是親民黨的藍在中間,根據中值選民定理,都將是藍勝出,因為中值選民是藍色的。可是為什麼在2000、2004年的台灣選舉中,卻是綠營勝出,根本原因就在於,台灣和美國不同,台灣是多黨制,而美國是兩黨制,和前面舉的學生—教員比率有點類似,兩個候選校長和三個候選校長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而台灣的多黨制,實際上大的黨有三個,藍營兩個,綠營一個(李登輝的台聯黨實在太小),綠營的票數相對集中,而藍營的票數在兩個政黨的瓜分中被分散了,即使藍營的選民在台灣占了多數,選舉也無法取得勝利。

如果台灣地區實行了兩黨制,會更有利於兩岸穩定。因為,在台灣,急獨的勢力畢竟不占多數,中值選民即使不是藍色,也會是無色的或弱色的,也就是維持現狀,根據中值選民定理,為了獲得選舉,兩個政黨的黨綱都將向中值選民接近,既不急於統一,也不急於獨立,結果是兩個政黨的顏色都會有所淡化。從這個意義上看,親民黨的泡沫化有利於藍營。當然,如果國親兩黨能精誠合作,結果也是一樣的,但精誠合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台灣政治精算師李登輝最近出手欲與民進黨切割(體現在倒閣之時),在於看到了民進黨的敗相,圖謀在綠營內由台聯黨取代民進黨獲得綠營的旗手地位,可謂老謀深算。綠營內急獨的台聯黨上升,民進黨下降,綠營內部勢力的均勻化,是有利於藍營的,因為這分散了綠營的力量。無論在藍營,還是綠營內部,哪個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都會對本營有利。

如果藍營和綠營內部都形成了一黨獨大的局面,那么結果就和兩黨制很相似(即使還有其它很多小黨,但力量微不足道了),會出現兩黨的顏色都變淡的可能,政治向中間靠攏。如果綠營內部一黨獨大(民進黨),而藍營內有兩個大黨(國民黨和親民黨),就是目前台灣現狀,那么結果就是政治向綠色(台獨)靠攏。情況反過來。如果藍營內部一黨獨大(國民黨),而綠營內有兩個大黨(民進黨和台聯黨),可能是台灣未來中期現狀,那么結果就是政治向藍色靠攏。最後再說一下馬英九。馬英九走的是溫和路線,或者說是中間路線。有些人因此說馬英九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是不十分正確的,因為從長遠看,台灣政治更有可能向兩黨制發展,而根據上面的分析,兩黨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中值選民定理,也就是中間路線,可以說馬英九走得超前了一點。在此次倒扁中,馬英九曾一度向深藍傾斜,當然也是受宋楚瑜的影響。但與宋楚瑜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忽視吸納淺綠民眾,而不走陳水扁希望看到的藍綠對決,當然最後還是被陳水扁引到藍綠對決上去了。馬英九後來回歸了中間路線,中間路線應該是國民黨的長期路線,如果台灣未來是兩黨制的話。

台灣還不會很快的發展到兩黨制,那么中間路線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間路線依然有其意義。因為,民進黨的勢力下降不可避免,綠營的分散也就是必然的,而藍營內只要能進一步整合(整合方法有二,一是團結或合併國民黨和親民黨,二是泡沫化親民黨。泡沫化國民黨不大可能,畢竟國民黨比親民黨大很多,而且國民黨也沒有出現分裂或大的決策失誤),並通過中間路線吸引淺綠選民,前景就是一片光明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