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天日

世界航天日

聯合國大會宣布4月12日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以每年在國際一級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同時重申空間科學和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增加國家和人民福祉,並確保其實現以和平為目的的維護外層空間的願望方面所作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1961年4月12日,人類首次遨遊太空。27歲的前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在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發射升空,並按預定時間進入空間軌道,在太空圍繞地球一周飛行108分鐘後返回地面,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征服太空的壯舉。從1969年起,人們把每年的4月12日稱為“世界航天日”,又稱“世界航天節”。

紀念日起源

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50年前首次登上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繞地球飛行一周后返回地面。加加林的壯舉實現了自古以來人類飛天的夢想,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紀元,使人類能夠從一個新視角對宇宙及其生活的星球有了更好的了解。在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50周年之際,聯合國舉行了一個與其相關的圖片展。同時,聯大2011年4月7日通過決議,決定將每年的4月12日定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並強調外層空間屬於全人類,應確保外層空間的和平利用。請聽聯合國電台記者鄭南的報導。 為了紀念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飛行壯舉50周年,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圖片展覽,展示了實現人類第一次載人空間飛行夢想的一些珍貴歷史照片。

世界航天史

世界航天日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太空飛行器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世界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上著陸

1971年4月9日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空間站。兩年後,美國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5年後,美國的“海盜”火星探測器登入火星

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太空梭---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類空間站之一。

1993年11月1日美、俄簽署協定,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中國航天

航天科技航天科技
該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認為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進入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套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鬥目標,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
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出艙活動。
兩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主題活動

結合4月12日世界航天日,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舉辦了“了解世界航天簡史,學習物理前沿科技”主題活動。本次活動由物理學院宣傳部主辦,2010級、2011級廣大學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本次航天知識主題活動,結合物理學院各專業的專業知識和1961年4月12日人類首次遨遊太空以來的科技發展,展開了別開生面的講解和互動。主持人連續為同學們播放了美國航天技術發展、世界航天科技發展、我國航天結束髮展以及航天科技中物理知識的重要性等四個分類的內容,這些知識和視頻全部由物理學院宣傳部蒐集得到。在“航天技術中物理知識的重要性”部分,物理學院的學子一起回顧了已經學習過的如萬有引力定律、物理材料、電磁學、光學、力學等相關知識,物理知識在運用中的重要性讓同學們感受到專業的魅力。
結合世界航天日,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組織的這個學習航天知識活動,提高了物理學院同學們學習本專業知識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將實際運用與理論學習緊密結合、趣味性與研究性有機融合的體現。

重大意義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複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畫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已開發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太空人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州飛船”計畫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樑。“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么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In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4、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髮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