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人過

不計人過

宰相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他出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參加政事?”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呂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臣子聽見這件事非常憤怒,下令尋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為),不讓(那位同事)查問。下朝以後,他的同事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呂蒙正(公元944年--公元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宋代政治家。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後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諡文穆,贈中書令。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

基本信息

原文

呂蒙正呂蒙正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皆服其量。(選自宋·司馬光《涑水紀聞》,略有改動)

譯文

宰相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他出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當上副宰相?”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呂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臣子聽見這件事非常憤怒,下令尋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為),不讓(那位同事)查問。下朝以後,他的同事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氣量。

注釋

⒈相公:古代對宰相的稱呼。
⒉參知政事:副宰相。
⒊朝士:有資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
⒋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⒌窮問:徹底追究。窮,窮盡,完結。問,追究。
⒍量:度量,氣量。
⒎過:過失,過錯。
⒏止:制止。
⒐窮:徹底,到底。
10.記:記著。
11.是:這。
12.遂:於是就。
13.詰(jié):追問,責問。
14.固:還。
15.佯:佯裝,假裝。

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對別人應該寬宏大度,擁有不記個人得失的胸懷。

相關評價

呂蒙正是一個正直敢言而又心胸寬廣的人。培養這種品質,有利於我們完善自己的形象,拓寬我們的人際關係,對於建功立業有很大的幫助。

人物品質

呂蒙正為人正直,襟懷坦白,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尋機報復。有胸懷,更有智慧。

文言知識

說“窮”
“窮”指“盡”。如《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帝欲使其言窮”,意為皇帝想讓他把話說盡。由“盡”,引申為“徹底”。上文“悔不窮問”中的“窮”指“徹底”,意為懊悔沒徹底追問。又指“走到盡頭”。如《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它還解釋為“困窘”、“貧困”等。

人物介紹

呂蒙正(944-1011),字聖功,宋代政治家,河南洛陽(今屬河南省)人。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太宗征討太原,呂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館。太平興國五年(980),拜左補闕,知制誥。八年,任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罷李昉,拜呂蒙正為宰相。呂蒙正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關係極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諫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牽連,被罷貶為吏部尚書。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復以本官入相。呂蒙正為官清廉,曾有人獻古鏡,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卻之道:“我臉不過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聞者嘆服。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罷貶呂蒙正,蒙正以右僕射出判河南府,期間,政尚寬靜,事多委任屬僚,其總裁定奪而已。真宗即位(998年),呂蒙正被任命為左僕射,為感先帝之恩,蒙正獻家財三百萬助之朝廷。鹹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呂蒙正病逝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諡文穆,贈中書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