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窯賦》

《破窯賦》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人生思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破窯賦

【作品別名】《寒窯賦》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呂蒙正

【文學體裁】賦

作品原文

破窯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瞽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里。滿腹經綸,白髮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也,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袂。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言余之貴也!余言: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創作背景

呂蒙正出身貧寒,深刻體會窮人的苦難,所以讀書勤奮、工作勤奮、愛民勤奮。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寇準一起在破窯讀書,體會了人間冷暖,後來,做了宰相,更體會到人心的寵辱。所以他寫了一段《破窯賦》。

《破窯賦》系呂蒙正之《勸世章》,又稱《寒窯賦》。由於受傳統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看作是呂蒙正的經典之作。相傳當初是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呂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師。當時太子(後來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呂蒙正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告誡太子。於是寫了這篇《破窯賦》。這篇文章,雖然內容短小,但是卻包含了無窮智慧,聰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據說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常虛心向他人請教。

作品簡析

《破窯賦》透出的是人生命運和天地自然變化循環的思想,文章以自己從悽慘到富貴的經歷,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經歷的各種命運和磨難,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明這世界人生命運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與終,在無運與有運、得時與失時的這種天地時空自然變化循環中,會產生天差地別和意想不到的人為和自然變化。只有經歷過太多苦難滄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夠體會到最深刻地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變化,才會體會到在人困、人為和天地自然變化循環中,命運的巨烈地沉浮與很多人生無奈的結局。

呂蒙正尋求的是他的聽天地循環變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為的人生智慧。開篇就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以及最後“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並且要“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呂蒙正在作品中透出這樣一種思想:在特定的並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的變化中,人要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的人困人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測之風雲,人尚有旦夕之禍福,呂蒙正提示人們要重視自然界的星移物換,隨著時間變遷,人與事都會帶來巨大落差並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天地循環周而復始,所以人必須坦然面對坦途與坎坷。

呂蒙正用相當大的篇幅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各種命運起伏的得時與失時、成功與磨難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舉這么多數量,是因為要說明很多人想勝天,實際是多數人勝不了天。很多人活在這世上,不會接受現實和應對變化。“馬有千里之蹄,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有的人雖然“滿腹經綸”,但“白髮不第”就是到老也當不上官,有的人雖然“才疏學淺”但卻“少年登科”,就是年紀輕輕就當官了,這就叫“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命好”。《破窯賦》正是提示人們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間的常態,提示人們要接受現實和應對天地時空的變化。

作者簡介

呂蒙正(944或946—1011)北宋大臣。字聖功,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館。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後任參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為宰相。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關係極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貶為吏部尚書。兩年後復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罷相。真宗即位,任命呂蒙正為左僕射。公元1001年(鹹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後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卒諡文穆,贈中書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