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眥必報

睚眥必報

睚眥必報(拼音:yá zì bì bào),漢語成語,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睚眥必報”的本意不是通常解釋的別人對他瞪眼,而應該是對於別人輕蔑的用眼角看他一眼這樣的小事,也一定要報復回去。形容人心胸狹窄更準確。

基本信息

釋義

睚眥必報睚眥必報
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借指極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比喻心胸極狹窄。

龍生九子,其一子名睚眥,性兇殘。睚眥,名。

《列子·湯問·紀昌學射》: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眥,眼眶。

正字通》睚眥,謂忤眂也。什麼叫“忤眂”呢,忤是不正、不順從、違反的意思;眂是視的同音同意字。忤眂就是不正視,用眼角看。從睚眥的眥也可以看到,眥是眼角的意思,中醫對內眼角稱為內眥、外眼角稱為外眥。推論:通常這種成語睚眥兩個字應該是並列或相似的兩個名詞。

睚眥也許分別是內外眼角的意思,古人對於這種人體器官是應該有不同的稱謂的,只是我無法分清哪個是內眼角;哪個是外眼角。但睚、眥為眼睛的不同部位的名稱是沒錯的。當然也許睚是眼中間、眥是眼角,不過根據《正字通》的解釋這樣的推論不是十分準確。

典故

睚眥必報睚眥必報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中大夫,名叫范雎,因事在國內不能立足,被逐出國境,范雎很有口才,他被逐出魏國之後,仍運用能言善辯的天才,跑到秦國去,向秦昭王遊說。

范雎恐怕讓人知道他是被魏國逐出,所以改名換姓,自稱是張祿,向秦昭王建議遠交近攻的政策,秦昭王認為范雎的政策很妥善,於是把范雎留在秦國拜為上卿。

後來,范雎能夠時常接近秦王,而且所建議的政策,秦王都認為可行,在實施之後又得到良好的效果,於是就封范雎為秦國的丞相。

范雎因為在秦國得意,便成為有財有勢的大人物,認為也應該清算舊賬;凡從前對他有恩惠的人,雖然所施的恩惠,只是給他吃一頓飯,范雎也重重酬謝,對於從前對他有嫌怨的人,雖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張目忤視一下,他也不放過,便要實行報復。

示例

1.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後漢書·公孫瓚傳》。

2.宋·蘇轍《論呂惠卿》:“蓋其兇悍猜忍如蝮蠍;萬一復用;睚眥必報。”

辨析

【正音】眥;不能讀作“cǐ”或“cī”, 應讀“zì” 。睚眥必報(yá zì bì bào)。

【辨形】睚;不能寫作“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