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宅村

下王宅村

下王宅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城東部。古時設東一莊,包括朱宅、下王宅、洪宅、八素門。1950年建立下王宅行政村,屬城關鎮。1955年成立下王宅農業社。1956年與鳴陽農業社合併成立鳴陽高級社,1962年分別建立下王宅、鳴陽大隊,1985年分別建立村委會。1992年底,下王宅村有295戶,879人,耕地724畝;鳴陽村有321戶,929人,耕地771畝。姓氏原有朱、王、洪3姓。至今以王姓為主。下王宅村是革命老根據地。被評為武義縣信訪工作與調解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下王宅村,長期以來從事傳統農業為主。20世紀50年代初,全村有耕地1700多畝,人均2畝多,產量低且不穩定,平均畝產150公斤左右。至1978年畝產也只有207公斤。靠近村莊的土地多種蔬菜,其中東部型頭自然村歷來以種蔬菜著稱,縣城有白溪豆腐型頭菜之說。特別是下王宅村村民培育的各種菜秧,質量好成活快,供應全縣各地。

發展狀況

80年代開始,首先在縣後畈實施噸糧田工程,推廣雜交水稻,實行科學種田,並在隔溪建造電灌站,整修排灌體系,使全村農田基本實現旱澇保收。至1992年,糧食平均畝產已提高到797公斤,比1978年增長91.3%。1979~1992年,全村共向國家投售糧食1030噸,1990年被評為武義縣售糧先進單位。

大力發展開發性農業。近幾年,全村開發梨園98畝、桔園48畝、大栗基地35畝,發展杉木林65畝、毛竹20畝,其中部分已有收益。1992年,全村農業總收入69萬元,比1978年增長4.7倍。

村辦、村戶聯辦企業蓬勃發展。1983年創辦的時美服裝廠,已發展成聞名全國的浙江好來西服飾有限公司。同時還創辦了朝陽汽車配件廠、塑膠廠、武陽蓄電池廠(生產翰光牌充電式手電燈)、球磨鑄件廠、健身器材廠。還有城東建築工程隊、物資經營部等。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275萬元,比1978年增長114倍,工業總產值已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80%。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重視村區建設,改善生活條件。村里投資3萬元,使下王宅街路及村內主要巷道共2000平方米都澆上水泥路面。投資2.4萬元(每戶補助100元)使240戶村民裝上自來水。已有70%的農戶蓋了新房,村里還雇了兩個清潔工負責道路清掃及廁所管理,使村容村貌整潔美觀。

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成為村民致富的好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何芳帶頭辦企業,並積極投入縣城開發區建設,規劃新的發展藍圖,深受民眾愛戴。1991、1992年連續被評為武義縣優秀黨員。土改以來的老村長王應庭,雖年過花甲,仍多年主持村內信訪調解工作,增強安定團結,下王宅村被評為武義縣信訪工作與調解工作先進單位。

名勝古蹟

下王宅村傳統文化活動有鑼鼓班、崑腔班等,過年過節為民眾演唱。1956年下王宅演出隊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出的鯉魚跳龍門獲二等獎。特別是春節元宵期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七迎龍燈、台閣,樣式別致,遠近聞名。1988年春節,全村迎龍燈240節,還有大魚、大傘、舞獅等文藝節目,熱鬧非凡。

村內名勝古蹟有東嶽宮(現熟溪國小舊址)、呂成公祠(現已廢)、鳴陽樓、八素門、望春亭等。鳴陽樓,現屬鳴陽村。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建造,並取法雲寺大鐘懸於樓,派丁役司鍾。始稱鳴陽門樓,後曾稱譙樓、保和樓。鳴陽樓分上下兩層,底層為縱連並列式石拱券門,上層為鐘樓。明清時期多次圮廢,多次修建。由於鳴陽樓鐘聲特別宏亮、北嶺洞涼風出奇沁人,故民間有:鳴陽樓的鐘,北嶺洞的風之美稱。80年代重新修葺,並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